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
作者:■文/馬小英
發布時間:2024-02-29 09:38:1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課題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 1387)。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普及,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便利。數學一直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課程,知識相對比較復雜抽象,學生理解難度比較大。加之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考慮比較少,導致課堂上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這種教學狀態難以滿足高效課堂的要求,而新課改強調課堂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便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深化對相應數學知識的認知。而信息技術在學校的廣泛普及,也能為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提供較好的技術支持。正因如此,教師更應當加強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學習研究,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更大價值,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水平、實踐能力等得到更好發展,學生的數學基礎得到有效鞏固。實踐也證明:信息技術在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方面作用明顯。下面,筆者從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增強師生互動、拓展課堂容量等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應用信息技術的具體策略展開分析探討。
一、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學生感性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各學科的學習態度。如果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能夠在學習中獲得較大的快樂和滿足感,就會驅動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反之,則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難以達到理想水平。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在課堂中給學生營造比較濃厚、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有效吸引到課堂之中,使其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另外,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能夠在學生和數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并能促使學生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使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之路更為順暢。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多種,如可以給學生設置貼近現實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較強的熟悉感及探知欲;可以給學生播放圖片、動畫等,讓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可以在導入環節、課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思維沖突,建立對相關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換言之,只要有利于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都可以在課堂中應用。
例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對“平移”“旋轉”建立直觀感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滲透。若教師依靠口頭講解加板書的傳統教學形式,學生頭腦中難以抽象出相應的空間畫面,因此理解難度比較大。而在課堂上使用實物進行演示,又不能保證全體學生都清楚地看到物品的平移、旋轉等運動過程。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直觀、清晰的展示。這能夠有效節省教師寫板書、準備教具等的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去突破課堂重難點,拓展學生課外知識等,從而提升課堂效率。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展示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再配上應景的音樂,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在學生大腦中映射出更為直觀、具體的形象,提升學生的知識接受力,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有效地消化、吸收知識,進而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合理應用微課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
每一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在多方面呈現出差異化,比如學習態度、知識基礎、思維發展水平、生活經驗、家庭教育等。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差距會被逐漸拉開。課堂上,若教師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單一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經驗制訂教學計劃,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學習需求的,對理解能力較強、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知識難度較小,會缺乏挑戰性,進而會影響他們聽課的熱情;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又難以跟上整體學習進度,課堂上的知識難以消化,課下又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弄懂這些知識,久而久之,學習信心、學習積極性會被打擊,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采用微課模式開展教學。一方面,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可以有效地抓住學生眼球,提升學生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講解重難點知識時,微課視頻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碎片化、直觀化呈現,結合視頻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知識,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微課視頻的內容進行層次化設計(如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數學問題、課堂練習任務等),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結束后,若學生仍然有存在疑問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將微課視頻分享給家長,讓學生回家后跟隨微課視頻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反復觀看鞏固學習效果,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都會獲得極大提升。
例如教學分數的簡單計算時。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微課視頻,開頭部分是豬八戒分西瓜的動畫,只見豬八戒將一個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每塊西瓜是大西瓜的幾分之幾。由于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因此很快就說出答案“八分之一”。這時教師繼續播放動畫,豬八戒給師父分了2塊西瓜,給孫悟空和沙僧各分了1塊西瓜,自己則吃了剩余的4塊西瓜。這時停止播放視頻,向學生提問:“通過這個動畫,你們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中,把提出的相關數學問題進行匯總,并做好記錄。教師再繼續引導學生根據提出的數學問題列算式,探索計算方法。這樣能使學生順利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在開展分數計算方法的教學時,學生便能夠比較輕松地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了。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之下,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集思廣益,相互學習,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實現共同進步,教學重難點也同時被順利突破。
三、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有些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或是與同學說悄悄話,不但自己學習狀態不好,還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這使得課堂的學習氛圍相對較差,因此課堂效率難以得到保證。這種現象的發生,既與學生自身因素有關,也與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有關。若教師采用的課堂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氛圍沉悶,師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互動,便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會使學生把課堂學習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這種情況之下,有的學生在課堂下做小動作,有的學生雖然不亂動、不亂說話,但是思緒已經飛到了課堂之外,還有的學生看似認真聽講,實際上卻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習中缺少獨立思考,很多知識并未完全理解透徹。要想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讓學生的多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索、實踐之中。而信息技術是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重要橋梁,教師通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創設比較和諧、寬松、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解除學生思想上的束縛,使他們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課堂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可以說出一些三角形物品,如三角尺、三腳架、晾衣架等。這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出示更多的常見三角形物品,讓學生想一想,這些三角形的物品是否能夠改成其他形狀。以自行車的三腳架為例,能否將其改為四邊形,為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鉛筆等物品分別綁成三角形、四邊形,通過做一做、拉一拉,感受兩種形狀的不同特性,說一說自行車三腳架的設計有哪些優點。在學生討論之后,基本可以得出三角形更加穩固的結論。為了讓學生對三角形的這一特性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騎自行車”的動畫演示,其中用三角形支架的自行車十分穩固,動畫人物騎時是又穩又快,而騎四邊形支架自行車的動畫人物剛騎幾下車子就變形了。這類動畫演示十分有趣,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能夠充分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魅力,這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興趣,又能有效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拓展課堂教學容量,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有限,但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之后,可以極大地提升課堂效率,留出更多課堂教學時間。對于這部分空余時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如有的教師在完成教材內容的講授之后,讓學生集中進行數學練習,通過反復做題鞏固知識。但這種反復做題的訓練方式,雖然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可是很多學生會產生反感情緒,而且學生心理負擔變重。為此,教師應重新對課堂時間進行規劃,確保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拓展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課外資源,使課堂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有趣,更具有啟發性。由于小學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教師可以利用數學的這一特點,帶領學生開發一些生活中的數學資源,讓學生在更為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中去發現數學、感知數學、探索數學、應用數學。例如教學運算知識時,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他們熟悉的超市購物場景,標明商品價格,讓學生對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總價值進行計算,這能夠讓學生在更加輕松的狀態下完成運算訓練,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另外,也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直觀演示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使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鞏固學生數學基礎。還可以將在網絡上搜集到的各種蘊含數學知識的事物、生活化數學問題、數學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意義所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念,端正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
例如教學統計時,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展示從網絡上搜集到的人口統計圖等,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統計”類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重要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另外,這些真實的統計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統計方法和社會化的生活技能。學習之后,教師還可以圍繞某一統計學問題,給學生直觀展示單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相應條形統計圖的繪制、閱讀方法等。
五、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現實間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維活動應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感性認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和依據。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獲得鮮活的感性認識,把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思維意識、創新思維等。
例如教學加減法的應用題時,筆者把教材上的5只鵝制作成動畫,通過優美的畫面和動聽的樂曲把本節課的例題形象地展示出來。“河里面有5只鵝,接著又游來3只,一共幾只鵝?”白板上以動畫形式游過來3只,學生立即列出算式:5+3=8(只),接著設置情境式問題:“為什么要把鵝加起來?”許多學生說因為是同方向游過來的,所以就產生加法的邏輯思維,讓學生明確這是一道加法問題。再讓學生觀看第二幅動畫畫面:河里面有12只鵝,飛走了5只,還剩下幾只?同時白板上呈現飛走白鵝的動畫,讓學生從“游走”產生“減少”的邏輯思維,從減少得出這是一道減法題。創新思維是在想象力的驅動下,把大腦中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再創造的一個過程,進而產生新策略、新思路。比如有這樣一道題:小明需要把生日蛋糕切成2等份和5等份,他應該怎么切?有部分學生說很容易,但是真正讓他們動手去等切時才發現比較困難,于是筆者啟發學生:可以把整個蛋糕看成“1”,切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切5等份就是五分之一。然后讓學生小組一起探究、假設、合作完成。由于數學空間想象力的限制,此時,如果教師只講而不進行演示,學生肯定會感覺更加抽象,但是把等切蛋糕的問題制作成動畫演示之后,原來學生困惑的疑點一下子解決了。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重點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創新思維過程中想象力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想象力就談不上創新。而情境式教學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和空間,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們自由翱翔在數學世界。多媒體的優勢是給學生提供了圖文并茂的課堂情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又能伴隨著畫面的變化、動聽的音樂等,引導學生愉快學習。
在信息化時代,現代化設備在很多學校都已得到普及應用。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更應當與時俱進,在教學中發揮創新意識,多學習新的教學技術、方法,以使課堂教學質量不斷得到優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信息技術進課堂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但如果盲目跟風,容易陷入形式主義誤區,課堂呈現出虛假的“熱鬧”景象。這還需要教師對自身的教學工作有較好的認知、定位,知道為什么要使用信息技術,應該怎樣使用信息技術,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做好相應的教學設計,并在課堂中一一落實,促使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原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