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堂提問策略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作者:■文/王 艷 胡莉娜
發布時間:2024-02-29 09:35:0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探索活動,課堂提問是使用最頻繁的一種互動方式,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主要手段。教師有效性提問、學生質疑性提問、師生之間的對話質量等不僅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還決定著學生思維的發展、核心素養的落實。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勤質疑、愛提問、會思考、善辯論,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內在動機,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創造力,最終達成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優化課堂提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一、增強提問意識,挖掘學生思維潛力
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驗證、推理、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調查發現,一線教師普遍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但忽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能力的訓練。因此,增強提問意識,是有效實現素養導向,提高課堂質量的保障。
(一)優化學習方式是幫助學生萌發提問意識的基礎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優化教學方式。第一,設計的情境要有明確的方向,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以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引導,助推思維發展。第二,聚焦課堂核心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尋知識本質。第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直觀演示中直擊問題核心,進而解決問題。
(二)掌握提問技巧是助力學生發展提問意識的根本
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與教師課堂上提問的頻次、角度、難度等密切相關。而且一節課成功與否,課堂提問的質量是關鍵。教師在課堂提出問題時要注意五點:一是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和參與討論。二是言簡意賅,避免對一個問題重復提。三是問題要清晰明確,形式新穎,符合學生語言習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四是學會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五是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嘗試不同解決方法。
(三)巧設“問題串”是輔助學生形成提問意識的關鍵
課堂所有“問題串”都是圍繞最初的“核心問題”展開的,而解決核心問題的過程,會被拆分成若干個相互銜接的“重要問題”,每一個重要問題又會被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形成“核心問題→重要問題→小問題”三步策略。具體可以做好以下幾點:一是研讀文本,助力核心問題萌發。教師只有仔細而認真地研讀文本,抓住核心詞,梳理出能夠最大程度突破教學主要矛盾的質量高、外延大、問域寬、數量精并具有挑戰性強的問題,核心問題才能呼之欲出。二是深度思考,助力重要問題落地。以數學思維為依托,結合課堂知識本質,產生能引起學生思辨交鋒、智慧共長的重要問題,然后圍繞重要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解決問題。三是滲透思想,助力解決小問題。教師梳理出課堂核心問題和重要問題之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提煉數學方法和思想,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堂小問題在學生的探究中將不攻自破。
二、創設提問情境,促進學生思維動力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靈魂,有效設計問題,創設提問機會,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一)構建“問題化”課堂情境,以“問”導“思”
不斷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積極學習狀態。學生的提問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化情境引導學生以“問”導“思”。課前預習時,學生記錄自己的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引入新知識時,教師出示主題圖,鼓勵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確定主問題后,引導學生思索,化大問題為小問題,通過探究有價值的問題最終習得知識。課堂上的問題,通過轉化、演示、操作、推理等不同形式逐步化解。因此,構建問題化課堂情境,不僅要關注教師提問的有效性,還要關注由學生產生的價值之問。
(二)注重“問題式”驅動情境,以“問”導“學”
激發學生提問意識,讓學生產生“問”的內在需求,調動學生提問積極性,激發學生提問內驅力,讓學生觸摸數學知識本質,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并進行深度學習。為此,教師要做好“四優”:一是優化問題情境。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疑中問,產生持續學習的愿望;創設樂趣情境,讓學生趣中問,活躍學生思想;創設懸疑情境,讓學生在奇中問,誘發學生揭露隱秘問題的認識;創設爭辯情境,讓學生在用中問,升華問題的價值。二是優化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溝通師生情感,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做到師生平等。三是優化學情情境。充分掌握學情,知道學生的問題現狀是什么?是處于發現問題階段?還是提出問題階段?或者是分析問題乃至解決問題階段?不同的階段都有哪些不一樣的解決辦法?只有符合學生學情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想要提問的意識。四是優化展評方法。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各種機會,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高質量的問題,以多元評價或以“姓名”命名的方式呈現在黑板上,賞識學生提問才能,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三)設置“層級問”進階情境,以“問”導“創”
問題的難易程度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難度合適的問題,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引導學生經歷思維“攀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最近發展區”,提升學生創造力。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人而異,考慮學生的層次和思維的進階,要基于學生認知規律,設置適中梯度和難易度。讓孩子通過一定努力得到答案,思維能力既得到鍛煉,同時也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因人施問,能消除中等生與暫困生回答問題的畏懼心理,培養各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巧設提問時機,激發學生思維活力
培養學生課堂提問能力,抓住時機、巧用策略非常關鍵,合適的契機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讓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提升。
(一)根據教學內容,巧設提問時機
課堂上,教師要催生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產生提問欲望和需求,引導學生會問、善問,能融入方法、策略和路徑,讓學生問得有質量,問得有效能,問出重點、難點、盲點、疑點,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從而進行深度學習。一是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聯系中提出問題。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許多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與發展,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只要認真思考就能產生許多問題。三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問題,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四是引導學生在質疑中提出問題。課堂上設置誘因,激發學生產生懷疑的動機,然后進一步干預,讓學生明確質疑的方向,通過正確的質疑方法,嘗試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把握契機,組織學生釋疑。
(二)根據學生學習狀況,巧設提問時機
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首先要考慮學生學習狀態,這樣的問題才能發揮提問功效。因此,我們要根據學情設計有效問題,打通學生思維壁壘,實現思維階梯的跨越。根據學習狀況確定提問時機,教師要注意,一是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于提問題的勇氣。二是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發言。三是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賦予學生提問時空,建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讓學生形成“我能問”的勇氣,樹立“我能問”的信心,讓學生在無疑處生疑、設疑。
(三)根據目標達成,巧設提問時機
學生課堂提問能力的培養,一定是教師的提前預設、課堂生成與課后實踐的融合,因此一定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片段,以目標為方向,確定提問時機。一是在備課時,教師要提前預設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探索,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出問題,還要有意留出一些“空白”,使學生有機會提出問題。二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在較為寬松的環境中讓學生自主思考、提出問題。三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后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小學數學課程的實施,要以課堂為主渠道,轉變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而轉變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必須以問題解決為主線,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角度、方法、內容,準確把握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提問方式和提問時機,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最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進而在一節一節真實的、具體的、生動的課堂教學中,實現培育時代新人的課程目標。
作者單位 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