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設計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探究
——以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Presenting ideas板塊為例
作者:■文/蘇一萍
發布時間:2024-02-29 09:23: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即從學習結果開始逆向思考。設計者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詳細闡明預期結果,即學習優先次序,以及根據學習目標要求或暗含的表現性行為來設計課程。逆向設計也被稱為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與此同時,“理解”一詞也被賦予雙重含義:不僅被認為是能夠有效應用知識的能力,還被認為是努力理解的成功結果。他們從六個側面對“理解”的內涵進行界定,即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筆者結合逆向設計理念,將“理解”的六個側面融會貫通于逆向教學設計的三個階段:確認預期結果、確定真實評估證據與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筆者以逆向設計法在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一Unit1 Laugh out loud 板塊Presenting ideas的應用為例展開探索。Presenting ideas板塊要求學生先分組討論單口喜劇的內容和形式,然后自主創作單口喜劇并進行表演。本板塊旨在通過了解和創作單口喜劇,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復習與掌握,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下對所學內容加以綜合運用,同時幫助學生內化單元主題思想,發展思維品質,完成對所學內容的遷移和創新?!耙越K為始”的逆向教學設計思路能夠有效引導教師從單元和目標的整體視角重新思考和設計Presenting ideas板塊。下面,筆者闡述如何細化逆向設計路徑,讓學生在探究中深化對該主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確認預期結果
參考課標及對單元主要語篇的分析,本單元大概念(大觀念)可歸納為“人與自我”,涉及的主題語境內容是積極的生活態度。本單元語篇類型豐富,包括問卷、記敘文、對話、論說文、博客等。從一段介紹喜劇歷史的視頻開始,本單元依次呈現了認識自我的問卷、小丑醫生的故事、英國人的幽默故事、Mark Twain和林語堂生活中的幽默故事、Charlie Chaplin的人物介紹等學習內容,從多個角度闡述了與積極的生活態度相關的話題,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結合課標對學生必修階段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掌握要求,可以確定本節課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一是學生對單口喜劇進行深入了解,能夠理解和欣賞這種藝術形式;二是學生能夠通過完成這個綜合性的活動,加深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和認識,領悟并學會一種幽默風趣的處事方式;三是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能夠與小組成員一起協作完成表演任務。此階段有助于學生理解幽默的產生、來源和效果,認識和欣賞產生幽默的多種藝術形式。為對本單元的Understanding ideas 的課文The Best Medicine有初步理解,以及對Developing ideas 中The Importance of Humour課文有初級的準備。
二、確定真實評估證據
設計好單元目標后,就要創設真實情境實現目標,并通過涉及真正問題的表現性任務來收集真實的理解證據。對學生脫口秀表演的評估沒有唯一答案及解決過程,對學生的評估需要基于指標或量規進行。除了考慮創意性和幽默性及是否吸引觀眾外,更需要判斷幽默與生活的關聯,能展示出幽默在生活中的獨特之處。
另外,考慮到對學生作品的挑選決定了最后脫口秀演出的質量,筆者提前收集了額外的評估證據:一份關于選定作品依據的寫作陳述,主要從解釋、神入和自知角度來評估學生能否利用相關概念解釋選定的脫口秀內容及其與主題的關聯,能否從脫口秀演員的視角思考下一步需要做什么,需要積累什么內容或素材來幫助自己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對此提供建議,引導學生自我評估和監控后續的學生準備過程和結果,以充分發揮評估的反饋功能。同時,為了準確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筆者在學習過程中定期開展正式和非正式的形成性評價,盡可能使評估融入活動過程之中,使學習痕跡可視化,幫助學生不斷回顧學習目標及達成目標的路徑,對學生現有觀念提供及時反饋,以調整教學,進而促進理解。此階段旨在讓學生感受幽默帶來的快樂和情緒放松,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小丑醫生的工作性質及其中的人文性。同時,能更加深入地感受第二篇課文中兩位幽默大師的吸引人之處。
三、設計教學活動
(一)教師開啟話題,學生展開探討
“Talk about the stand-up comedy acts you have seen.”說一說對脫口秀的了解;隨后引出單元表現性任務,提醒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自主分組并挑選其中一個表現性任務,同時呈現評價標準。例如,中國的黃西、李誕、呼蘭,美國的艾倫Allen,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等。之后從應用、解釋、闡明和洞察四個方面檢驗學生能否理解幽默給生活帶來的好處,能否利用概念來解釋創作幽默作品背后的理論或原則,能否察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喜劇作品和幽默形式,能否從多個角度發表自己對不同喜劇形式和喜劇內涵的見解。這些活動旨在了解學生與該話題相關的前置知識,用以調整后續學習計劃,并呈現清晰的學習目標和預期表現;教師允許學生對作品或表現形式進行個性化選擇。
(二)教師介紹基本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教師呈現各種類型喜劇形式的視頻并提出問題。
1.What were the main topics of these acts?這些作品的主題是什么?
There are personal experience, social event and popular culture.
2.How many people were there on the stage?有多少人在臺上?
Usually single one, or two for cross-talks.
3.How did they make the audience laugh? 他們是怎樣讓觀眾發笑的?
Body language, absurd settings, surprising result,magic effect and etc.
4.Were any props used? 有沒有使用道具?
Sometimes they used props.
5.Do you like this kind of art? Why? 你喜不喜歡這種藝術形式?為什么?
Their answers are opening.
以上問題從喜劇形式、喜劇的話題、喜劇背后的創作原理和喜劇在生活中的意義方面引導學生思考,為本單元逆向設計鋪好道路。
(三)教師展示脫口秀視頻,引發學生參與熱情
分別展示三段脫口秀視頻,讓學生依次觀察并討論the topic,the ways of presenting,the punch lines of the jokes,the opening and closing 四個方面。最后介紹相關的名人和流派等,讓學生判斷支撐自己的表演內容并進行相應說明。通過對基本問題的探討保持學習吸引力和智力投入,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
(四)學生分析喜劇作品,建構概念框架
學生思考以上理論方法是否適合做自己的脫口秀內容,并查找喜劇節目或作品來分析哪些方式有助于逗笑觀眾,闡釋其原理及效果并舉例說明。可以根據喜劇中文字材料及特殊的表現方式,設計相關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建構幽默和喜劇的概念框架,培養學生幽默的藝術性和智慧性。
(五)學生總結戲劇作品特點,提升感受能力
教師展示來自不同國家的喜劇作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發現有時幽默的產生也取決于不同的文化特點,例如一個法國人很難理解俄羅斯人的幽默,同理,一個俄羅斯人也很難理解英國人的幽默。在此之中,教師可以提供更多作品供學生討論并總結東西方喜劇作品中的特點,幫助學生發現不同國家或地區幽默的差異所在,旨在提升學生對喜劇作品的感受力,使學生可以從跨文化視角看待幽默。
(六)學生閱讀幽默文章,體會不同文化視角
學生閱讀教師提供的有關幽默的觀點及文章,找出其中的觀點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此處教師可以呈現文章Funny or not,讓學生嘗試理解一篇故事中產生的sick humour,使學生體會不同文化,為知識遷移做好智力準備。并采用逆向設計思路,整理本單元中所有的笑點材料,指導學生逐個體會并分析其特點。
(七)學生重新思考,自我評估
學生再次分享和思考對“What is humour?”的見解,說明所學知識、技能和學習體驗如何改變了他們原先的看法。重新思考和修改已有想法,從對幽默的膚淺認知轉化為深層次的理解,并自我評估已學內容,在學習過程積極自我監控和調整。
(八)完成演出腳本,展示表演
選擇表現性任務comedy act,并完成演出的腳本,展示表演。此階段學生通過表現和展演,會更深入地體會本單元的主題意義。同時還體現出了逆向教學設計在單元學習中的重要功能。
基于逆向設計的presenting ideas板塊教學將理解作為融合核心素養發展目標,將學生表達放在前,促進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理解和探究,尤其是對兩篇課文的理解。如果一開始讓學生去理解小丑醫生的工作性質,效果不會如采用逆向教學設計這般好,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其工作的特殊性及其中的人文性。同時對第二篇文章中林語堂和馬克·吐溫兩位幽默大師的作品和智慧有更深入理解。充分發揮目標引領和評價促學的功能,真正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考。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臺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