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如何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
作者:■文/徐甜甜
發布時間:2024-02-27 10:55:3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中應用十分廣。筆者認為,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和課程基本理念,把物理與生活、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讓物理走進社會,運用生活化的方式組織物理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由“解題能力”向“解決問題的能力”轉變,這樣學生才會覺得物理不僅是有趣的,還是有用的。
一、從生活情境中引出問題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物理課程目標有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物理教學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內容,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勤觀察、多勞動。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從生活情境中引出問題,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進行探索。
1.課堂導入生活化
初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生活化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下能夠快速進入課堂教學中,很容易與所學知識產生共情,這對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摩擦力”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老師的水杯杯蓋打不開了,大家有辦法嗎?”有學生說可以把干毛巾蓋在杯蓋上,用力擰就打開了。筆者接著問道:“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理嗎?”有學生說因為手與杯蓋的摩擦力增加了,至此就順利引出了“摩擦力”。在教學“物態變化”時,筆者是以天氣預報為導語導入新課的:“今天是20**年*月*日,現在播送氣象臺早上6:00發布的天氣預報,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多云轉小雨,早上有霧,最高溫度9℃,最低溫度-1℃,空氣質量優。預計未來兩天,受中東部冷空氣影響,氣溫將驟降,局部地區有雪。”天氣預報中出現的云、雨、霧、雪都與物態變化有關,這樣導入新課,既貼近生活,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科學探究生活化
科學探究是初中物理課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生活化的科學探究可以使物理課堂教學更接地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挖掘生活素材時,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自主收集證據,設計探究方案,并進行解釋交流,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例如,在“聲現象”這一章中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實驗讓學生都動起來:尺子的振動;說話時聲帶的振動;敲鼓時,鼓面上碎紙屑的振動。讓學生邊活動邊探究,通過自己的感受得出“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又如,通過讓濕衣服快速變干這一問題,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這樣一來,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很快就掌握了所學知識,感受到了物理應用的廣泛性。
3.問題引導生活化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觀察自然,養成從觀察中發現問題的好習慣,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從感性認知入手,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推理、論證這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從中探究有價值的規律,從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一次飛躍。例如,在導入《平面鏡成像》一課時,筆者利用一個小故事引入了新課:“一只猴子想喝水,它跳到河邊準備捧水喝,發現平靜的河面有個與它一模一樣的“兄弟”,它感覺很奇怪,就沖著河里的那只猴子做鬼臉,這時它發現河里的猴子也同時對它做同樣的鬼臉,它很生氣,就要跳到河里去和那只猴子比一比。”上述材料源于學生的生活實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拉近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距離。筆者讓學生充分分析、討論了這些具體問題,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目標。此外,在學生了解了平面鏡成像的基礎上,筆者引導他們探究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
將物理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不僅能夠充實物理課程內容,還能夠優化物理課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用物理思維分析生活現象
物理所涉及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與物理有關的問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從而踐行安全、健康、低碳生活。例如,在講授《電功率和安全用電》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察家里電能表的銘牌,再把家里所有電器的功率加起來,看這些電器能否同時工作;尋找家庭用電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并討論采取什么措施能夠解除這些隱患。在講授《電熱器 電流的熱效應》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提前了解家中有哪些用電器是利用電熱工作的,哪些用電器工作時需要減少電熱,采用什么措施可以減少電熱,并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分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等方式收集了很多信息,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收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2.在實踐探究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程,與小學科學和高中物理課程相銜接,與化學、生物學等課程相關聯,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等特點,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例如,講授《光現象》一課后,筆者指導學生制作了潛望鏡、小孔成像儀等;講授《電與磁》一課后,指導學生制作了電動船、水位自動報警器、模型;講授《大氣壓強》一課后,指導學生制作了“兩心壺”等。通過這些小制作,既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認識了科學原理、技術創新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3.強化生活化作業訓練以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及作業與學生的生活是有很大差別的,教師設計作業時,選擇的素材要盡量貼近生活。例如,在《物態變化 水循環》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觀察水表,調查家里近三個月的用水量及水費繳納情況,思考如何節約用水,并設計一個適用于學校或家庭的節水方案。在《眼睛和眼鏡》一課教學后,筆者是這樣設計作業的:統計班級里學生近視發病情況,調查近視形成的原因,給出預防措施。這樣一來,學生通過作業,不僅鞏固了知識和技能,了解了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結束語
生活處處皆物理,留心觀察皆學問。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與物理有關的現象,倡導學生用物理視角審視生活中的事物,用物理思維分析生活中的現象,用物理語言描述世界,讓學生感受物理應用的廣泛性,還要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以物明理、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物理的重要作用,認識自己所學的不只是“書本知識”,而且是可以改變和指導生活的重要工具,從而最大限度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可持續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把學生的“解題能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