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創新策略
作者:■文/南玉鳳
發布時間:2024-02-27 10:19:1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習作單元是統編版教材編排的特殊單元,將習作單元獨立設置,可見統編版教材對習作的重視。習作單元的編排改變了教師對傳統語文教學以閱讀為中心的固有認知,將教學著力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一、習作單元的編排特點
統編版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指出:“學生在學習習作單元之初,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本單元主要是寫一篇習作,單元中各項內容都是圍繞此次習作編排的,各項內容之間環環相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這段話道出了習作單元的編排特點。
綜觀習作單元,八個習作單元的習作內容呈序列化的特點,關注學生習作能力的螺旋上升。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統編版教材圍繞觀察、想象、寫事、寫景、寫物、寫人、中心意思、表達真情實感等習作關鍵要素,結合“寫清楚—寫具體—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訓練要求梯度,逐步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構建小語教學習作體系。橫觀習作單元,教材以單元整組形式獨立編排,整個習作單元的設計、教學內容編排均指向最終的習作成果。每個習作單元包括六個板塊: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六部分內容目標指向一致,各內容之間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獨立、有機的課程單元整體。學生學習時會經歷完整的“學習方法—嘗試習作—完成習作”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構建,以及小語習作教學體系的形成。
二、以課為例,巧用策略
習作單元自成體系,由六個板塊組成,如何利用前五個板塊精準定位學習目標、厘清選文關系、探索習作方法是習作單元教學的重中之重。精讀課文習法,交流平臺明法,初試身手練法,習作例文得法,習作用法,這些內容是發展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統整”的教學路徑。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是教學生學習寫作的閱讀課,以閱讀為手段,以學習表達為目的,這是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基本價值取向。如何教好精讀課文?筆者以指導楊小津老師執教的《搭船的鳥》為例,談談這節課的新教法。
《搭船的鳥》是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圍繞“留心觀察”這一主題,編排了《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和《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這四篇課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和場景為描寫對象,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作要求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教材力圖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從中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并體會細致觀察的好處,從而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楊老師從歸屬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出發,構建了單元統整教學,開發了“觀繽紛世界 書自然之趣”的單元主題,以學校招募“紅領巾小記者團”為任務情境,設計了“四站”活動內容。第一站:“動物小站觀察記”;第二站:“植物小站觀察記”;第三站:“描繪繽紛世界”;第四站:“小記者獲獎感言”。在大任務統領下,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學法、習法、用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本課中,楊老師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前創設單元學習情境:孩子們,大家踴躍報名參加班級“紅領巾小記者團”,當記者可是要會看、會思、會表達的。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招募大比拼第一站:動物小站觀察記。大家手里都有一張“招募集星表”,出色完成任務、集星最多的,就可以加入我們的小記者團,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二)品讀感悟,聚焦表達
任務一,細致觀察會表達
楊老師讓學生先輕聲讀課文第2自然段,再說一說“我”看見了一只怎樣的翠鳥,并勾畫相關句子。
學生自主讀書,圈畫詞語、勾畫句子,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在思維碰撞、品讀語句中學生很快就明晰了作者描寫翠鳥的外形時抓住了顏色的特點,并有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就得益于他的細致觀察。
楊老師適時點撥:作者先總寫鳥的美麗,再分別從鳥的羽毛、翅膀、嘴來寫鳥的美麗,并與鸚鵡進行了對比,更加突出了小鳥的美麗,大家要認真學習作者“抓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了解了作者的觀察方法之后,就開始遷移練說了。楊老師為學生出示鸚鵡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鸚鵡不同部位的顏色,從中發現鸚鵡的美,并學學作者的表達,填空仿說句子。這種學以致用、以仿說為支架的訓練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任務二,想象畫面會分享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想象翠鳥捕魚的情景,并圈出描寫翠鳥動作的詞,讀一讀,品一品。
語言支架:我圈畫的詞語有( ),當我讀到( ) 這個詞時,我仿佛看見( ),聽見( )。
學生在圈圈、讀讀、品品中,想象了翠鳥捕魚的生動場景,他們通過觀看翠鳥捕魚的視頻,充分感受到了翠鳥的敏捷,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
此時,楊老師適時點撥:作者觀察十分細致,將一瞬間發生的情景用一串連續的動詞寫得非常靈動。大家也要認真觀察,多留意身邊的社會現象,因為看得準了,文章才能寫得活。
(三)初試身手,實踐運用
任務三,初試身手會描寫
鳥兒是人類的好朋友,稻田里也有一個人類的好朋友——青蛙,大家要認真觀看青蛙捕食的視頻,仔細觀察青蛙捕食的動作,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將青蛙捕食的畫面記錄下來。
學生觀看青蛙捕食的視頻后,在小組內交流了看到的畫面,并借助學習單上提供的動詞完成了小練筆。部分學生還分享了優秀小練筆,其他學生借助評價量表相機評價。通過交流展示,學生有了獲得感,明確了改進的方向。
(四)暢談收獲,課內得法
學生暢談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從觀察方法到寫作特點,從文本內容到情感表達。楊老師適時點撥:大家也要像作者一樣留心觀察,學會發現美,讓生活處處充滿美。并引導學生談收獲與啟示,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單元主題: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就會有新的發現。學生在暢談中實現了一課一得,言意共生。
(五)課外實踐,遷移深化
留心觀察身邊的一種小動物,借助觀察記錄單,運用本節課學習的方法寫一寫,可以寫它的顏色,也可以寫它的本領。
楊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本課習得的方法,抓住身邊小動物的某一方面的特點進行練筆。讓學生將觀察的視角延伸至生活,在生活中學觀察、練表達,以此體現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實踐中用語文的理念。
三、創新教法,由篇及類
《搭船的鳥》的教學以情境為驅動,以觀察為主線,以任務為載體,以評價為工具,主要創新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創設單元情境,激發參與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楊老師以大單元為視角,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創設了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大情境:學校招募“紅領巾小記者團”,來到第一個挑戰專場“動物小站觀察記”,激起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喚起了學生比拼的欲望,為小練筆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明晰單元定位,聚焦語言運用
本課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承擔著“學法、習法”的教學任務。楊老師準確地把握了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價值定位,聚焦語言表達,設計了仿說、仿寫、延寫三次練習。前兩次在課內,后一次在課外,都指向表達,從閱讀輸入到寫作輸出,實現了語言的積極轉化。
(三)緊扣單元要素,任務進階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楊老師緊扣單元語文要素設計了任務群,并將其分為三個子任務進行推進:細致觀察會表達,想象畫面會分享,初試身手會描寫。這三個子任務以觀察為主線,讓學生在觀察中想象畫面,借助觀察練習表達,呈現活動的關聯性和進階性。
(四)巧搭語言支架,規范言語表達
三年級是作文起步的關鍵時期,楊老師結合學情,為學生搭建了三次語言表達支架:一是對鸚鵡外形進行練說時,搭建了與課文類似的句式,便于仿說;二是讀“翠鳥捕魚”一段時,搭建了語言支架,讓學生交流想象;三是在“青蛙捕食”小練筆中,為學生提供了一連串的可用動詞,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評一體,促進目標達成
本課的評價量表作為評價工具,呈現了如下特點:一是以目標為導向,分層設計。學生帶著一張“招募集星表”,出色完成“集星”任務后就可以加入小記者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二是活動分類評價,重視過程。每項活動均有相應的評價表,學生依標評價在評價中知不足。這樣的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了評價的育人功能。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圍繞語文要素選材,是學生揣摩和發現習作方法的憑借和范例。要想教好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一是由傳統的理解轉變為領悟表達;二是由單篇教學轉變為整體建構。總之,教師要明確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用好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強化單元整體意識,這樣學生的習作能力才會拾級而上,習作素養也會日漸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