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縣三個維度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
發布時間:2024-02-12 10:00:35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近年來,潼關縣教科局把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持續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著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激勵廣大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為加快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提振教師隊伍“精氣神” 爭做教書育人“大先生”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實施中小學校園長任期結束綜合督導評估,進一步激發校園長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加強學校黨支部和黨員教師隊伍建設,評選出黨員教師承諾踐諾先鋒89人、黨員先鋒崗、示范崗120余個,打造“黨耀金城 紅燭爭先”黨建品牌;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縣管校聘管理和“創爭出”三項工作機制,推進教師交流輪崗,持續激發教師隊伍發展活力。
落實教師待遇保障。全面落實教師工資制度和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保障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按時足額發放教師工資,并在教師節、春節等節點對教師進行關心慰問;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可,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
完善榮譽激勵機制。縣委、縣政府每年舉辦教師節慶祝活動,大張旗鼓地表彰、真金白銀地獎勵,獎勵教科局教育質量提升獎150萬元,獎勵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最美鄉村教師、特崗教師每人2000元;獎勵各“名師+”研修共同體3000元;大力宣傳優秀教師典型事跡,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氛圍;關心關愛鄉村一線教師,讓更多優秀教師樂于從教、安心施教,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念好師德師風“緊箍咒” 筑牢教書育人“防護墻”
嚴格師德第一標準。始終把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印發《潼關縣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在教師準入、聘任、職稱評審、考核評價和獎懲等各項人事制度改革中突出師德第一標準;注重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師德養成,提升師德素質,弘揚高尚師德,不斷強化職業理想、職業倫理、職業道德,大力倡導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嚴謹篤學、自尊自勵,全縣師德師風建設呈現出良好態勢。
抓實師德專項整治。以師德師風建設為重點,開展師德師風宣誓和公開承諾活動,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強化警示教育,扎實開展暑期師德集中學習教育和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月活動;深入開展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中小學有償補課和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整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歸教育本真;做好清廉學校建設與教育教學工作互融互促,定期組織廉政風險排查與廉潔提醒,引領廣大教師規范師德行為,堅決筑牢師德底線。
健全師德監督體系。完善教師隊伍管理辦法和考核監督評價機制,將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將師德師風建設情況列入教育督導、辦學評估、績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據,并與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掛鉤,強化結果運用,增強學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主動性和廣大教師自覺履職的責任感;實行師德師風考核一票否決制度,對師德違規行為“零容忍”,旗幟鮮明查處師德失范問題,維護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培樹師德師風“典型者” 打造教師成長“蓄水池”
大力宣傳師德標桿。大力宣傳人民教育家于漪、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時代楷模張桂梅等為代表的一批師德高尚的典范,用榜樣的力量感召教師;通過集中研修、名校參訪、跟崗研修、邀請名校長入校指導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校長辦學治校能力,提高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加大教師招聘力度,嚴把教師入口關,規范教師招聘程序,落實教師入職宣誓和教育學習制度,引導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扎根講臺、潛心育人、敬業奉獻,切實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積極培育師德典型。樹立師德標桿,強化榜樣引領,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員教師成為踐行高尚師德的中堅力量;組織開展“千名教師進萬家”大家訪、思政大練兵、“奮進新時代 志做大先生”主題演講賽等活動,有效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自豪感;近三年共培養省級教學能手3人,市級教學能手31人,縣級教學能手11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省特級教師1人,正高級教師1人。特別是2023年,景曉曙獲評陜西省特級教師,實現縣域特級教師零突破。
強化實踐引領成長。充分發揮“三名+”示范引領作用,近兩年,全縣先后組建7個“名校+”教育聯合體、8個“名校長+”發展共同體和10個“名師+”研修共同體,開展5期“三名+”工作論壇交流分享,舉辦18場“三名+”主題現場觀摩研討活動;依托“國省市”三級三類培訓,強化自主培訓,扎實推進骨干教師體系建設,常態化開展送教送培下鄉活動;加快名優教師梯隊建設,深入開展教學巡導、聯合教研、青藍工程,有效促進全縣教師專業提升共同成長,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新時代潼關教育“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