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霓裳 絲路流光——西安工程大學用漢服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4-02-09 17:00:00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2023年12月23日,“禮樂長安 華夏霓裳”漢服新品及情景劇演出現場(資料照片)。
漢服是中華傳統服飾的統稱,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承載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歷史記憶。
“元旦前夕,西安工程大學漢服研究院成立。這是學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陜西文旅經濟發展的責任與擔當。”西安工程大學漢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易昕說。
美美與共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羽衣霓裳舞。
2023年12月23日晚,在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文體館,學校傾力打造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視聽盛宴——“禮樂長安 華夏霓裳”漢服新品及情景劇演出首次與觀眾見面。同時,全省高校首家漢服研究院正式成立。
流光溢彩的服飾、精雕細琢的表演、震撼人心的劇情,讓觀眾感受到了漢服的魅力。
“整場演出由學校師生自編、自導、自演。演出所有的服飾都是根據史料、壁畫資料,依據古時形制、禮制手工制作而成。”盡管演出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情景劇總導演李易昕仍然難忘大家的付出。
舞臺劇的演員也是經過主創團隊精挑細選的。學校從9個學院選了80名學生,并對他們進行聲韻指導及眼神訓練。
由于演員人數不多,一個學生要扮演四五個角色。“搶妝時間只有三十到四十五秒。”李易昕感嘆道。
大四學生吳俊強是此次情景劇中詩人李白的扮演者。他還擔任了情景劇執行總導演。
“我們的表演選取了在唐朝長安有過命運交互的詩人。編排期間,需要大量了解詩人的相關知識。通過準備表演,也讓我對生活的認識更豐富了。”吳俊強感慨道,60多天的排練是自己大學期間最難忘的經歷。
文化傳承
西安工程大學漢服研究院的成立源于堅實的學科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探索中華服飾藝術創作和文化傳播新路徑,深入挖掘漢服背后的豐富文化內涵,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推動漢服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是我們成立漢服研究院的宗旨。”西安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馬萬清說。
“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文旅產業的興起,以及人們對漢服文化認可度的提高,國內已有幾個城市成立了漢服研究院。”漢服研究院院長馬冬說,“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已成為漢服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和文旅融合的典范。紡織服裝學科是我們學校的特色專業,在開展漢服研究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馬冬表示:“當下,漢服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學校的長風漢服社就是由一群熱愛漢服的青年師生共同創辦的。幾年來,長風漢服社從小規模的社團活動,已經發展成為學校漢服文化傳播實踐的重要力量。”
西安工程大學校長王海燕表示:“西安工程大學漢服研究院成立后,將秉持‘研究、創新、傳播’的理念,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促進漢服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品牌化培育、市場化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服飾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切實擔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校使命。”
談及未來研究院的發展方向,馬冬說:“研究院將會在產品研發、文旅融合以及新媒體傳播方面講好中國故事,為我省文旅產業鏈建設作貢獻。”
潛心研究
在西安工程大學“一帶一路”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幾個異域風格的模特道具身上,穿著別具特色的服飾。該中心副主任張彬正和團隊成員研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服飾文化。
“我們中心是2018年成立的,是西部唯一的針對絲綢之路服飾文化展開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我們加強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與合作研究,填補了中國西部服飾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張彬說。
近年來,張彬帶領團隊對文獻材料、出土實物等進行對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版了《絲綢之路沿線民族服飾研究(唐代)》。
為了更好地傳播漢服文化藝術,西安工程大學參與了“中巴經濟走廊文化大篷車”項目。師生們赴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卡拉奇等地,讓漢服文化展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學校的周秦漢唐傳統服飾團隊和長風漢服社,先后在諸葛古鎮、白鹿原影視城、曲江大唐芙蓉園、大明宮遺址公園等景區進行漢服展演;參與“西安年·最中國”、西安戲劇節等大型文旅活動,為文化賦能旅游產業貢獻高校力量。
衣冠服飾之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張彬說:“未來,研究中心將結合陜西地域特色,組織學術會議及學術論壇,向大眾普及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故事,傳播優秀的漢服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