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日,從省、市公布信息獲知,宜川縣2023年共有33名教師榮獲省、市骨干教師稱號,59名榮獲縣級骨干稱號。其中省級骨干7人(名師1人、學科帶頭人1人、教學能手3人、名師培養對象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各1人);市級骨干26人(名師4人、學帶8人、能手14人);縣級骨干59人(名師16人、學帶19人、能手24人),成績喜人。

政策引領,加快骨干體系建設。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省、市、縣三級每人每年6000元、3600元、2400元標準發放骨干教師建設經費,提高了教師專業成長積極性。為促進骨干教師均衡流動配置,縣委編辦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優化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編制、骨干教師和職稱指標分配、推動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每年根據學位數量,按比例給各學校分配“三級三類”骨干教師數量,超出分配指標的,教師可申請到有指標的學校工作后,方可享受骨干建設經費。這項舉措,深化了集團化辦學改革,激發了四個集團核心校11名城區骨干教師主動申請到三所鄉鎮學校支教交流的熱情。從期末綜合評價顯示,三所鄉鎮學習綜合指數均有所進步,特別是11名支教老師所代班級綜合指數提升幅度明顯,真正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目標。該項舉措,從根本上均衡教師資源,提高骨干教師成長積極性,引導骨干教師向鄉鎮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推動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健全機制,促進教師成長自覺。縣教科體局聯合人社部門制定了《骨干教師遴選認定、培養管理實施辦法》,明確了省市縣各級骨干的遴選條件、認定程序、職責任務、管理要求,強調了學校在骨干培養、骨干管理等方面的職責要求。特別是在落實骨干待遇方面,縣教研室建立健全了全縣骨干教師檔案,制定了《骨干教師待遇落實考核細則》,嚴格實行年度考核機制,杜絕不在教學一線、不能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的骨干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甚至“躺平”現象出現,打造激勵、公平、專業機制,激發教師成長自覺。同時,制定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采取邀請專家來宜開展骨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指導縣級遴選比賽等辦法,精準培訓,整體提升,確保每一名參賽市級、省級的選手實力強勁。2023年,宜川縣推薦2人參加省級名師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評選,全部被選;遴選推薦21人參加教學能手比賽,其中14人榮獲市級教學能手稱號,3人被市上推薦至省上并全部榮獲省級教學能手稱號;遴選推薦4人參加市級教學名師評選、9人參加學科帶頭人評選,斬獲4個名師、8個學帶;參加縣級骨干評選認定的教師,數量上首次達到200人,不少學校反映,校內今年首次出現了“主動參與、多人競爭”的自覺成長良好態勢。

搭建平臺,激發教師內生動力。爭取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落戶宜川,利用21名省級名師和“名校長+”項目,成立了24個名師工作室(坊、站),為我縣6所基地學校、22名“種子”教師和210名“影子”教師組建學習共同體,搭建成長平臺。通過專家診斷、名師送培、訪學跟崗、團隊學習等方式,通過三年努力,讓名師、名校長的成長歷程在宜川得以復制、孵化,成長一批名師,使全縣教師精神面貌、專業水平和思想狀況深刻改變,推動宜川教育再上新臺階。項目實施以來,邀請省市學習共同體項目名師、專家75人次,來宜舉行送教送培活動兩次,開展培訓17場次,舉辦名著共讀、悅讀共享等主題閱讀、研討、交流5次,直接參與、受訓教師4500余人次。此次榮獲省市骨干的33名教師,其中4人為縣級工作室(坊)主持人、15人為“種子”教師、7人為“影子”教師。

教師的高度決定教育的高度,教研的高度影響教師的高度。2024年,宜川縣教研室將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優教聚才”部署要求,在教科體局黨委的領導下,進一步完善骨干教師培養管理機制,加快骨干體系建設步伐,創造性推動落實“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深入實施,為推進全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