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面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種種問題,西安理工大學積極推動實施秦創原“1349”工作方案,以抓業績、抓保障、抓氛圍為工作抓手,堅持“服務+引領”工作理念,瞄準水利水電、集成電路、新材料、工業母機等產業需求,組建大團隊、承接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現大轉化,進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讓科技轉化由“不敢轉”變為“主動轉”。

“沒有了后顧之憂,干事就踏實了。”在西安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周星看來,自己正在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作為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包裝材料及其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科技創新團隊的帶頭人,周星假期也沒閑著。他忙于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線,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場,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高校教師創辦企業會不會被人說“不務正業”?如果轉化失敗了,存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場地哪里來?資金哪里來?……面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種種問題,周星和西安理工大學眾多科研人員一樣曾經望而卻步。

針對科研人員的擔心,西安理工大學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2023年5月修訂了《西安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變“不敢轉”為“主動轉”;出臺《西安理工大學“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管理辦法(試行)》,探索社會資本、橫向結余經費共同出資成果轉化模式,變“缺錢轉”為“共同轉”。隨著改革舉措的不斷完善,一場新時代的變革正在上演。

“一年來,學校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不斷取得進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超過60%;通過賦予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及作價入股等方式,創辦、參辦30余家科技型企業,爭取到第三方過億元的投資。”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申燁華說,“三個年”活動讓干部作風再提升,“三項改革”蹄疾步穩。

學校“破”“立”并舉的一系列措施疏通了成果轉化的堵點,該校教師趙躍覺得過去的一年收獲滿滿。他將光伏跟蹤控制器成功轉化,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企業,解決了新能源利用中的關鍵問題。

趙躍曾面臨“不想轉”的困擾。2018年,他所在的團隊以學校名義將一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科技成果作價1500萬元入股一家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公司。在參與聘請評估機構、成果評估定價、所有權轉移過程中,他深感程序煩瑣、對個人成長意義不大。

針對“不想轉”的問題,西安理工大學探索科研績效考評制度改革,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修訂《西安理工大學教師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試行)》,設立成果轉化型職稱序列,突出技術轉移轉化業績權重,讓一些成果轉化業績突出而職稱長期未得到晉升的教師可以晉升高級職稱,變“不想轉”為“主動轉”。

“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這次的成果轉化很迅速。”趙躍將10余項專利成果作價入股創辦公司。借助政策紅利,趙躍晉升為教授。目前,憑借科技成果轉化業績,西安理工大學共有10余名教師晉升為副教授或教授。

西安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王德法介紹,“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學校積極推動實施秦創原“1349”工作方案,以抓業績、抓保障、抓氛圍為工作抓手,堅持“服務+引領”工作理念,瞄準水利水電、集成電路、新材料、工業母機等產業需求,組建大團隊、承接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現大轉化,進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三個年”活動中,西安理工大學加強與秦創原發展公司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國資平臺在功能引導、資源配置上的獨特優勢,利用職業化的團隊,貫通學校成果轉化的鏈條,全力加速學校科技成果轉化。

該校教師張延超通過技術專利作價入股成立公司。秦創原發展公司職業技術經理人為團隊提供對接投資機構、初期管理運營、未來行業人才對接等專業化服務。張延超團隊產業化所需的資金、運營團隊等問題迎刃而解。目前,張延超團隊項目作價1000多萬元,融資組建了公司,成為學校成果轉化的一個標桿。

“正是學校和秦創原相關政策的支持,消除了我們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痛點,我們的成果才能順利走出實驗室、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真正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張延超高興地說。2023年,西安理工大學科研總經費突破5億元。學校成果轉化和學科建設互為依托、互為支撐,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實現了“雙向奔赴”。

“我們將繼續完善服務舉措,細化工作環節,持續強化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教師搭平臺、建機制、優服務、強支持,為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申燁華說。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