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記者獲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23年度重大項目資助結果日前公布。西安科技大學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和國能準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重大項目“西部干旱半干旱區煤炭開采生態環境損傷演變及修復機理”獲批立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煤炭精細勘探與智能開發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彭蘇萍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西安科技大學地環學院畢銀麗教授承擔課題1項,能源學院單鵬飛教授承擔1項研究任務。這是該校首次參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超前部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與引領作用,旨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

據悉,畢銀麗教授長期從事西部礦山地質環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方面的研究及應用,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此次承擔“煤炭井工開采生態環境修復機理與方法”課題,針對不同生態分區井工開采對土地環境的損傷特征,以水為主線,研究高強度井工開采活動對礦區土地環境損傷機理,揭示受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時空演變規律;篩選培養優勢土著微生物及其代謝物,揭示不同生態分區開采全周期受損生態自修復機制;明晰植物-微生物聯合對傷根修復、土壤改良、水-土-生協同作用,系統揭示微生物修復后礦區土壤水分和養分調控策略與固碳增匯機理,構建人工與自然協同生態修復理論和方法,為西部干旱半干旱井工礦區生態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支撐。研究成果能夠為總項目和其他課題提供科學數據與支撐。

單鵬飛教授主要從事智能綜放開采理論與礦山動力災害防控技術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作為“煤炭開采誘致土巖結構及裂隙動態發育規律”課題骨干成員,擔任“高強度開采上覆巖層損傷和采動裂隙發育規律及主控因素”研究任務負責人,將重點研究厚煤層開采全周期覆巖移動、變形、破斷特征,分析上覆巖層采動損傷傳遞效應及其主控因素,為揭示煤炭開采誘致土巖結構及裂隙動態發育規律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