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學發出智慧之光
作者:陳弘
發布時間:2024-01-29 21:42: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所大學究竟靠什么美名遠揚?靠什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大學?靠什么贏得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
今天的大學發展,特別需要有基于使命感的戰略謀劃和長期主義,需要審時度勢,深刻認識和把握高等教育規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特別是人工智能,正在不斷地解構建構人類的生活形態甚至是生存方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呼喚卓越大學和優秀人才;高等教育生源正在逐年減少,如果不致力于識變應變創新發展,落伍大學或陳舊學科專業的命運一定是關停并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推動發展的關鍵節點,必須加強理論武裝。人與環境的互動互化是馬克思恩格斯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于一體的理論創新。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與時俱進辦好大學,我們要更加注重協調處理好內外部關系,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與環境良性互動,為實現新的目標贏得時間與空間。
大學為民族而生,因使命而興
大學為民族而生,因使命而興。要積極響應并有力支持政府工作。我在長沙和永州幾所大學工作時,不僅認真研讀每一年的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認真研讀長沙市、永州市以及學校所在行政區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搞清各級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從中尋找辦學思路、辦學方向、工作任務和發展機會。
要贏得政府支持重視,必須常問:“國家為什么要在這個區域布局我們這所大學?”
要自覺以鄉村振興為己任,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努力為社會創造價值。首要的是與社會各界特別是產業界建立廣泛聯系,開放包容,走出去,請進來,源源不斷吸納優質社會資源,輸出智力成果;俯首傾聽“三農”一線的聲音,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確定科研方向、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這次120周年校慶之后,我們第一時間向社會開放校史館、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展示館、中華農耕文明博物館、美術館、動植物標本館、土壤館、昆蟲館、三全育人中心;我們不限流地熱情接納各界朋友逛校園看紅楓,與全社會共享大學資源,讓更多人了解湖南農大,涵養知農愛農的社會氛圍,融洽社會關系。
人才都是向著被尊重的地方走 要注意保護師生權益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和重要使命。教師是大學發展之本,大學的真正進步必須依賴教師。處理好與教職工的關系,主要標志是教職員工有安全感、歸屬感、信心與希望。不發展就沒有安全感,校風不好就沒有歸屬感。
任何時候都要注重保護師生權益,把老師們工作生活的場所建得更溫馨、更宜居宜業。要真心實意地愛惜人才、尊重人才。人才都是向著被尊重的地方走。全球科學中心發生了五次轉移,其中最重要的規律就是以一流的文化和制度吸引一流人才。如果湖南農大這幾年沒有5位院士領軍的高水平師資人才隊伍,學校的影響力、貢獻度絕對達不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今后,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讓真正有德有才、有理想抱負,并且有扎實行動的人,在這里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要始終把培養學生放在學校工作首位,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來評判工作、決定內部資源分配。
愛學生,不是溺愛,不是無原則迎合遷就,而是時時處處為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質資源,營造良好氛圍,我多次提出“切實的道德實踐、蓬勃的生活氣息、融通的師生關系、濃郁的文化氛圍、生動的教學體系、多元的成長機會”,要把這些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大學熏陶、浸潤中發現自我、找到自我、成就自我。
人工智能時代,當記憶力不再成為優勢的時候,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改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以學分績點為主的落后的學生評價標準是不二選擇。湖南農大剛剛啟用的三全育人中心,通過師生交流、思想交互、學科交叉、資源交融,探索教育變革,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是顏回,因為顏回啟而能發,聞一知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對未知領域的興趣、想象力、直覺和洞察力,比傳授任何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都更加重要。當然,正確的價值觀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任何時候都必須厚植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家國情懷、奉獻精神、健康心態、堅忍毅力等。
大學的終極使命是讓世界更美好
在歷史長河中,任何個人終將是校園的匆匆過客,唯有思想與精神可以穿越時空永恒地存在下去。我們總結120年來的辦學歷程,就是要從歷史的長河中追尋精神的力量。在120周年校慶之后的歲月里,希望每一位農大人繼續發光發熱,聚光成能、聚能成光,正如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所言:“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為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
大學的終極使命是讓世界更美好,因此才被稱為文明的燈塔。讓大學發出智慧之光,從而讓更多的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教育和科技的力量,相信中國的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堅實的腳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