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在基礎護理技術實訓中的應用
作者:席衛娟 吳亞飛
發布時間:2024-01-25 10:04:3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目的:設置課程思政內容介入,調查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對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20級護理高職四個班共計231位學生為研究對象,觀察學生在實訓考核方面的差異,并調查實驗組學生的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學生對教學效果滿意度較高。結論: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實訓教學方面應用良好,可以大力推廣。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課程思政 實訓教學 基礎護理技術 實踐研究
課題: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護理專業群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2022SZX428);陜西省教育廳課題“契合健康服務產業需求的高水平護理專業群建設路徑研究”(21GZ018);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實踐研究”(21WJYY010)。
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也是學習臨床各種護理技術的基礎。在教學中,實訓是培養護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項重要環節,該學時占總學時的1/2。長期以來,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以傳統的技能學習為目的,以教師示范、學生照做的方式為主,學生比較缺乏主動性。在模仿教學的認知層面,學生認為做的最好水平就是和教師一樣,經常不知其所以然,致使護理綜合素養得不到提升。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提出
2017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指出要“積極促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普及”。由此開始拉開混合式教學發展的序幕,為專業發展指明了解決問題的道路。各專業都在開始探索適合自己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混合式教學能夠融合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將面對面教學和網絡在線學習有機結合。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護理學》課程已建成陜西省精品課程、陜西省助產資源庫課程,且已被認定為陜西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陜西省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該門課程為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學校和教學實訓基地的聯系較多,臨床帶教教師可以提供大量臨床操作視頻,網絡資源也非常豐富,這些均為開展線上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混合式教學能夠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節約課堂時間、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可拓展學習空間、激發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有效互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近年來,各級各類課程都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傳統觀念認為思政教育更偏于理論部分講授,在實踐教學中不易開展。但混合式教學可以拓展課堂寬度和廣度,為思政教育更直觀地融入教學提供條件,讓教師知道為誰培養人,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而學,可深入人心地啟迪學生。
混合式教學在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混合式教學以學習效果為導向,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練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獲得感和成就感。
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可依托于智慧職教教學平臺組織實訓教學工作,按照護理程序,以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進行。教師會在課前精準分析學情,明確實訓重難點,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確立獎勵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于教學,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內化于行動,以職業道德約束自己,以職業素養引領自己,以思政教育潤化內心。
在實踐中,課程組成員還會逐一對實訓課程內容進行分析、研討、規范,并統一上課方式,課后再總結整理,促使教學效果循環式上升。線上學習評價可以通過線上作業、線上預習、課前在線討論等形式對學生的表現給出量性賦值。另外,還要引入專業課教師、臨床帶教教師、學生互評自評等多元評價方式,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為改進教學設計提供資料依據。
1.研究對象
課程組隨機選取20級護理高職四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兩個班,實驗組為118人,對照組為113人,兩組采用相同的教學計劃,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驗組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對照組實行傳統教學模式。
2.研究設計
實驗組和對照組由相同教師授課,依托的教學文件相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大致相同,可以進行比較研究。選取相應的實訓課程為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在課堂組織環節的介入方式大致相同,然后觀察兩組學生在評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實訓考核成績、學生滿意度各方面的差異。具體做法為:對照組的實訓教學采用傳統的“教師演示操作、學生分小組練習”方式。實驗組使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簡要介紹本次實訓項目所涉及的概念和內容,播放網絡平臺上的視頻,對學生預習中所反饋的問題進行重點示范、糾錯、難點答疑。實訓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一學期學習結束后,運用理論考核和實訓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兩組的理論考核測試題目完全相同,用統一的標準;實訓測評項目數量和內容完全相同,讓學生隨機抽選實訓任務,以兩個考核的綜合結果為最終結果。考核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滿意度調查。最后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照研究兩組學生的實訓學習效果,以及評價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實驗班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自主探究、課堂互動交流、課后鞏固提升三個環節。
3.數據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4.研究結果
(1)學生實訓項目: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測試成績
滿分計10分,對照組為傳統實訓示教+練習授課模式,實驗組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訓前分別對兩組進行知識摸底測驗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均分分別為5.4和5.6,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基礎水平相當。實訓結束后以另外一份相同的測試題進行理論測試+相同教師的實踐考核,結合兩者成績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均分分別為5.8和7.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實驗組在知識掌握、細節學習、動手能力、注意事項、臨床思維等方面的學習成效更好。具體測試分數對比見表1。
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實施混合式實訓教學改革后,將兩組測試成績對比,結果如下:實驗組測試成績中10分學生有2人;8分和6分以上的學生分別為43人和93人,達到實驗組總人數的36%和79%。對照組學生成績大多集中在5分,8分和6分以上人數為17人和66人,占比對照組人數的15%和58%,且沒有滿分學生(見圖1)。實驗組學生的測試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2.1分(見表1),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成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混合式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更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教法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滿意度調查
課程組對實驗組118名同學進行了混合式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98.4%的學生喜歡混合式教學模式;94.9%的學生希望相關實訓課程以后都能相繼實施混合式學習模式;有2.4%的學生不愿主動參加小組討論,不愿和教師進行課堂互動。但100%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使其學會了主動學習。研究者對6位不希望繼續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學生平日不善于交流,在發言和討論中會感到害怕,所以難以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學生混合式教學滿意度調查見表2。
1.混合式教學理念應逐層轉變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需進行院校層面的結構性調整,積極轉變三個層面人群的理念。首先是學校的管理層,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后,可以在學校層面上整合多部門資源。其次是教師層,教師是新時代教學模式的設計者、引導者。在這種模式下,看似課堂變簡單了,實際上需要教師在課前、課后做大量準備工作。課前,不僅要收集學習資源、提煉課程思政內容、選取和調整思政元素等,還要借助教學平臺查看學生的學習痕跡、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計劃。課中,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以突破重難點的授課形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組內分工合作,使其進行發散思維,開展以解決實際應用為目的的導向性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最后是學生層面,在新模式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把接受知識變為探究內化知識。因被動接受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遺忘,但自己主動思索的學習方法、探索的結果會更久地根植于頭腦。
受傳統教學影響,剛開始參與混合式教學時,有的學生可能會不適應,難以接受這種看似多點散發的學習方式,對此需要教師創造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小試牛刀,主動獲取學習的快樂。
2.混合式教學應進行以崗位為準的課程重構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需重點關注信息化環境下課程體系的解構與重構。課程作為學校教育活動輸出的重要產品,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長期以來,職業教學多貫徹學科本位思想,重理論而輕實踐。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需打破原來課程章節、知識之間的層級關系,根據學情合理重構課程,重新進行知識之間的關聯,以體現一定的內在邏輯,突出以崗位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師可依據學生將來工作的實際職業情境對知識進行重構,科學調整專業課程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利用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設計、開發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數字化資源,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學習時空。
3.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前設計、課中實施以及課后評價,并要經常進行教育教學反思和總結,為開展下一輪的教與學打好基礎。但難以靠某一個教師的反思、總結推動整個教學效果,需要以教研室為單位,帶領全體教師不斷實踐、總結經驗。對于混合式教學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更好,線上線下怎樣融合、在什么環節融合,混合式教學能解決什么樣的難題,如何更好地評價教學效果等問題,都需要教學單位內部不斷地研判,需要團隊在幾輪教學中去學習、提高和總結。
課前,教學團隊成員應分析、研判、構思課程的實施過程,抓重點、找落腳點,想方設法地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線上學習是學生依托網絡平臺主動進行在線學習活動,自主構建知識,這種學習可以不追求正反和對錯。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要根據課程進度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在線知識內容進行劃分,將學習活動細化為明確、可操作的學習任務,采用任務驅動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
對于個別學生的網絡學習積極性不高、小組交互式學習缺乏積極性和參與性、討論容易偏離主題范圍等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學習基礎較差、早期的課下學習功夫不到位,或因缺乏監督者,進而懶惰學習造成的。有的學生因學習基礎過差,普遍的教學應用模式別人適應良好,他們卻不適應,難以和大多數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對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實施“兩端抓”,一端是基礎特別好的,一端是基礎特別差的。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當小組長,監督、引領其他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此舉還可以激勵學優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但對于基礎較差的,教師應考慮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可以進行個別輔導,使其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增補舊知;設立易于達到的學習目標,并積極促成目標實現,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的道路上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遇到的障礙會越來越多,若是學生的堵點過多,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所以教師要對這部分學生投注更多的心血,挖掘學生其他方面的潛在特長,使其能夠始終維持學習熱情。學生只有改變觀念后,才能自覺實踐,主動將知識內化為行動。
混合式教學體現了多層次、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兼顧兩端學生的情況之外,還要采用多形式授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將學生分組,促進其開展組內協同學習、組間競爭學習;引導學生以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工作實踐為導向開展學習;參考崗位職責要求制訂教學標準;設計與實際工作相似的情景教學,讓學生提前感受醫院氛圍,或采取游戲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總之,教無定法,教師要注意督促學生主動鞏固線上學習成果,及時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將知識內化為能力。課后,教師還應在線上發布學習拓展任務,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基礎。這一系列過程,體現了學生課前課后自主學習,課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
4.混合式教學要有合理的評價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科學的評價措施,否則學生難以持續較長時間的學習熱情。學校要注重積累過程性評價,扎實的學習過程才是可靠評價的依據。對于學生的整體評價要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評價可以按照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軸線進行,也可以依據知識點的掌握,以及不同能力素養的提升等進行賦分。量性化考評可依托網絡平臺,以在線測試、線上作業、線上討論、頭腦風暴等形式進行;而軟性評價則可以依托線下病案討論、職業素養體現、課堂風采等形式體現。整個評價過程均可量化,便于執行,由授課組團隊教師分別對學生進行賦分后取平均值,以體現全面評價、公平評價。
一個好的混合式教學課程,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不僅有教師、企業導師的評價,還應有學習者即學生自身的自評和相互評價。這幾個評價主體在參評中的所占權重是混合式教學設計者需要認真調研、注重考慮的問題,因為每一堂實訓課的側重會不同。另外,在職業教學中,還應要重視崗、課、賽、證的融通,以專業對接行業、課程對接崗位,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推進“崗賽證課”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育人評價模式改革。
5.混合式教學的整體實施辦法
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整個教學過程追求邊講邊學邊做,有機融合“做中學,學中做”,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和應用效果提升,使其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內化素養。
課程思政不能一蹴而就,是逐步開展,不斷優化提煉的過程,而混合式教學是助其更好實施的土壤。在基礎護理技術實訓教學中,混合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其優越性,學生整體滿意度較高。目前,各學科專業教學都在積極實踐,相信混合式教學模式勢必會成為職業教育的主流授課形式,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R/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007/t20100729_124842.html.
[2]李小龍,張宸瑞,等,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MOOCs時代”的探索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3]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75.
[4]王鶄,楊倬.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以華師云課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4):85-89,102.
[5]羅映紅.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6]Deslauriers L,Schelew E,Wieman C.Improvedlearninginalarge-enrollmentphysicsclass[J].Science,2011,332(6031):862-864.
[7]孫蕾,梁艷,王維生.基于SPOC+Problem orientation的環境微生物學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19,46(5):1226-1234.
[8]陳清彬.高職課程的解構與重構探索[J].海峽科學,2010(11):166-168.
(席衛娟、吳亞飛:渭南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