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作者:鄧嘉琪 吳成年
發布時間:2024-01-25 09:39: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共建國家對中國先進的技術技能和語言文化有著迫切的學習需求,“中文+職業教育”國際化項目應運而生。目前該項目存在政—校—企聯合力度弱、教育教學規模量小、師資隊伍建設缺乏、中文與技術融合低等問題。文章提出高職院校應建立政—校—企三結合的育人與用人保障機制,建設“中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懂漢語、通文化、精技能”的新時代國際人才,以促進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文+職業教育”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2JK0020);2023年北京市教改創新項目“講好當下中國故事的本科留學生公共必修課新型教材《當代中國概況》的研發”(項目編號:311323240529);同濟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雙強項目”項目“國際學生‘中國理解’教育路徑與模式探索”(項目編號:TJSQ22YB08)。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共建國家企業進行區域化經濟合作急需復合型國際化技術人才,“中文+職業教育”由此提上日程。陜西省共有42所高職院校,有8所高職院校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其中4所學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立項建設單位,總數量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陜西高職的核心競爭力、社會貢獻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陜西省始終堅持推動高職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目前已有8所高職院校積極致力于建設國際化辦學平臺,其中6所院校與中文聯盟簽署了合作協議,開設了“中文+職業教育”線上課程。本文以陜西省國家級和省級“雙高”院校為例,聚焦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和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助力“中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走出去,探索適合“雙高”院校國際化發展的特色路徑,提升中國語言文化與技術技能的國際影響力。
陜西省“中文+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1.創新校企合作境外辦學混合所有制模式,搭建“中文+職業教育”平臺
促進我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企業的合作交流是對外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而境外合作辦學是一種高效的發展模式。國內有不少企業在國外經營時遇到了人力資源短缺與實驗實訓設備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2016年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資企業和8所兄弟院校著手組建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向當地輸送了32臺數控機床設備并派出近70名教師。2019年,經贊比亞教育主管部門批準,該校正式成立并舉辦開學典禮。目前,已培養冶煉、采礦等當地緊缺的職業人才600余人,建成了贊比亞當地技術設備先進、圖書資源豐富的職業學院,開啟了校企海外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快速提升了當地員工的技術技能水平,有效緩解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瓶頸。陜西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雙高”專業鐵路技術為支撐在海外創建了兩個魯班工坊:一是與恒華職業學院在盧旺達共建了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二是在肯尼亞與肯尼亞鐵路局建成了陜鐵院肯尼亞鐵路培訓中心。該校還入選了“中文+職業教育”合作單位,建立了菲律賓亞洲圣多米尼克學院“一帶一路”工程教育中心,全力推進“雙高”建設國際交流核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2.建設職業技術類教學資源庫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挑戰,陜西省“雙高”院校充分發揮5G、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優勢,借助中文聯盟平臺搭建網絡課程平臺,建設了多個職業技術類教學資源庫,為“中文+職業教育”開展奠定了教學資源基礎。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借力中文聯盟優質平臺,統籌學校“工業機器人”專業教學資源教師隊伍,從教學實踐中選取素材,建成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基礎與應用》雙語慕課,該課程共15章、44課時,以“直播+點播”的形式進行,目前課程點擊量已高達2萬余次,推進了職業類慕課國際化進程。此外,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針對贊比亞企業的用人需求編寫了《生產與運作管理》等6本雙語活頁教材,建成“先進制造技術”等15門雙語核心在線課程,推廣了工業漢語專門用途漢語教學。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曼谷職教中心合作成立了“中泰軌道交通學院”,開設了“中文+軌道供用電技術職業技能”線上課程,以21名泰國學生為教學對象,建設結合中國文化及先進技術在內的特色教學資源庫。
3.開展線上人文交流活動
2022年,陜西省高職院校與東南亞及非洲國家的學校積極開展各類線上人文交流活動,達到了“民心相通”的效果。陜西職業技術學院于2021、2022年以中文聯盟為依托在線上開展了漢語橋“中文+職業教育”線上研習營活動,與60名西班牙青少年、85位老撾學校的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內容包括西安歷史文化展示、中國當代國情介紹、漢語基礎知識講練等,此外該校還在此基礎上介紹了旅游禮儀、創新創業等職業院校的特色專業,增強了海外學生對留學陜西高職的關注度。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旨在打造“留學咸職”品牌,與烏干達坎帕拉國際大學合作開展了“中文+職業技術”培訓活動,通過直播課的方式向20多名海外師生講授初級水平的中文課,展示中國漢字的魅力和陜西獨特的地域文化,并介紹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特色技術專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4.輸出國別化職業培養標準
中國的職業教育要走出去,其中的重要一項是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在海外的建立與推廣。中國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是依據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制定的,不能直接照搬到海外去,需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標準。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深入調研,結合贊比亞的教學需求開發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專業的課程標準,該標準現已成為贊比亞國家的官方教學標準,實現了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首次進入主權國家國民教育體系。陜西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開發了鐵路線路、橋隧、通信、信號、供電、運輸、調車及高速鐵道工程技術8個專業的教學標準和66門課程標準,現已被肯尼亞RTI鐵路培訓學院、俄羅斯薩馬拉國立交通大學和菲律賓國家鐵路局認可采用。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獲批了中非職業教育聯盟的“坦桑尼亞國家職業標準開發項目”建設單位,成功立項了電力設備安裝與維修技術員4級、電子設備裝配與維修技術員6級、移動應用開發技術員5級標準開發項目,未來將與坦方專家合作,以期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崗位標準。
陜西省“中文+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政—校—企聯合力度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我國職業教育要走出去,政府、學校、企業的合作不可忽視,但陜西省“中文+職業教育”項目的開展缺少政府和企業的參與,多數是學校在“單打獨斗”,未能形成政—校—企聯動機制。對此,政府可以發揮政策引領作用,企業則可以從資金和設備上給予支持,若這兩者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再加上學校本身缺乏“走出去”的辦學經驗,會使得“中文+職業教育”難以建立一個穩定牢固的辦學平臺。
2.教育教學規模量小
自2018年提出發展“中文+職業教育”項目以來,陜西省各高職院校一直緊隨“一帶一路”倡議努力開展各種嘗試,但因時空限制以及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條件的欠缺,根據陜西省42所《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顯示,目前只有8所院校啟動了該項目,且真正開始實施的學校僅有6所。其中,只有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外省學校實現了海外辦學,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數量及課程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規模,其余學校均處于起步階段,學歷留學生數量極少,只是開展了一些短期語言文化體驗項目,或是建立了個別專業的教學資源庫,沒有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的教學模式。
3.師資隊伍建設缺乏
一是國際中文教師缺乏。高職學校的國際化水平與本科院校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校在招聘時很少招收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擁有“國際中文教師”證書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導致在開展“中文+職業教育”的中文教學環節時,缺少專業的國際中文教學指導,大部分教師都是從英語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臨時抽出來進行國際中文教學,顯得力不從心,教學工作開展起來很棘手。二是企業實踐經歷缺乏。高職院校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但目前大部分教師只有短暫的國內企業實踐經歷,對于國外企業的發展狀況及用人需求不了解,調研不充分,缺乏針對性強的技術教學。三是團隊建設缺乏。在“中文+職業教育”項目教師團隊中,不僅需要國際中文教師,還需要技術技能專業教師,甚至還需要英語教師承擔雙語教材的建設,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國際化視野、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領導帶領團隊共同承擔任務,而從當前來看,國際交流處的領導也處于探索當中,缺乏相關組織經驗,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學校未能形成一個組織嚴密、合作緊密的教學團隊。
4.中文與技術融合度差
一是“中文+職業教育”難度較高,增加了中文與技術教育融合的難度。技術技能教學涉及很多學術和專業詞匯,對于初中級漢語水平的學習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因此不少學校選擇用英語教學+中文字幕的方式講授技術類課程,中文未能成為承載教學工作的主要語言工具。二是起步階段仍以通用漢語教學為主,未發展到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階段。當前,針對國內留學生的教學及短期項目的教學,大部分都停留在“通用漢語”階段,學生的中文學習水平未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致使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未納入中文教學中,在教技術的時候還需借助其他語言來完成,中文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難以深度有機融合,還處于“兩張皮”的狀態。
陜西省“中文+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相應對策
1.建立政—校—企“三結合”的育人用人保障機制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同時呼吁行業部門和社會企業攜手地方高職院校共同培養經濟發展緊缺的技術技能人才。政府、學校和企業應該聯合起來,從服務國際產能用人需求的角度建設海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政府可以從制度上發揮保障作用,在政策上發揮扶持作用,做好海內外官方溝通的紐帶,協同學校和企業建立政—校—企“三結合”機制。學校作為“中文+職業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陣地,要積極調研企業的用人需求,對接國別化的社會用人標準,輸出國際化職業標準。企業要主動聯系學校,為學生提供實訓場所、條件與機會,為學校教學提供一線實踐的機會,還可以結合海外用人需求與學校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用人標準,以精準對標社會崗位需求,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區域化經濟發展。
2.培養“懂漢語、通文化、精技能”的新時代國際人才
在開展“中文+職業教育”項目時,應首先定好育人目標。從國際中文教育的角度看,隨著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不斷發展,原先的通用漢語教學已經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專業學習需求,需結合學生所要從事的職業拓展其漢語能力,使學生不僅會用漢語在生活中與人交際,還會在實訓及職業場景中用漢語工作。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
從企業和社會用人角度看,單純懂漢語的學生并不能滿足用人需求,企業和社會需要的是既懂得企業文化,又有一定技術技能水平的人才。因此,在海外人才培養中,在打好中文水平的基礎上,應該更加重視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僅要懂得本國文化,還要懂得中國文化,特別是了解雙方國家企業文化的差異。除此之外,最終要落腳到使學生掌握先進的技術技能、給學生提供企業實踐的機會上,讓其將所學的技術知識真正轉化為技術能力,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3.建設優質的“中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高職國際中文教師的匱乏是制約“中文+職業教育”高效發展的一大瓶頸。現有的師資隊伍中,國際中文教師大部分只懂中文教學,不懂專業技術,而專業技術類的教師只懂技術教學,不懂語言和文化教學。而“中文+職業教育”更需要的是“雙師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教師的國際化能力培養。一是可以請技術教師給國際中文教師講授一些基本的專業知識,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專業技術素養;二是可以派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培訓,深入了解真實的職業場景;三是可以請英語教師、部分專業技術教師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相關培訓,考取國際中文教師資格證,擴大師資隊伍的專業涉及面,同時,要激勵各行各類教師參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以豐富教師來源,調動教師參與國際化教學的熱情。
4.促進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職院校要從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中文+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意義,更加重視“中文+職業教育”項目的開展。學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對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具體的崗位要求訂立職業教育標準,建立完善的留學生教學與管理規章制度,統籌安排漢語、文化及技術課程,規范“中文+職業教育”教學效果的評估工作。各高職院校應突出自己的專業特色,例如鐵路類高職院校可以著力發展軌道、鐵路維修等專業;工業類高職院校可以凸顯在機械制造專業方面的優勢;財經類院校可以著重提高商務漢語及專業課教學質量;醫學類院校可以突出中醫方面的教學,等等。總之高職學校應樹立品牌意識,發揮各自技術技能優勢,以中文為教學語言載體,助力“中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走出去。
結 語
陜西省是我國的教育大省,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起點所在省份,吸引著諸多共建國家技術企業和中文學習者的目光。本文以陜西省“中文+職業教育”項目開展情況為研究切入點,結合陜西省地域特點,突出陜西省高職專業特色,深入挖掘陜西省各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以及國際交流新聞中的文本和數據,從政—校—企聯合力度、教育教學規模、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融合程度四個方面深入剖析“中文+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討相應對策,旨在為其他省份高職院校開展“中文+職業教育”提供借鑒。未來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從政策、資金及人力上給予“中文+職業教育”更多支持,在充分了解崗位需求的基礎上,加強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實踐與理論方面的研究,特別重視有關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問題,進而推動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教育”發展,提高人才培養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項目研究組.構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119-123.
[2]尤詠.跨文化背景下“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的發展策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2):77-80.
[3]劉必旺,談穎.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技能”境外辦學實施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2):1-5.
[4]宋繼華,馬箭飛,朱志平,等.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的構建[J].語言文字應用,2022(2):2-14.
[5]商坤.基于三學期制的“中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3):73-77.
[6]張建.“中文+職業教育”助力高水平院校來華留學生培養的探究[J].大學,2020(21):151-152.
[7]楊春騁,藺芬梅.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中文+職業技能”培養工作的思考[J].就業與保障,2022(8):163-165.
[8]劉永亮.中國教育電視臺—校企“三雙”境外育人模式,打造開放辦學“新樣板”[EB/OL].(2022-10-20)[2022-11-08].https://gjhz.sxpi.edu.cn/info/1003/2679.htm.
[9]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國際交流合作特色案例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中贊職院服務國際產能合作.(2022-10-13)[2022-11-09].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8051.html.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0-04-21)[2022-10-3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鄧嘉琪: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吳成年:北京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