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研三學生張志杰來說,2023年是豐收的一年。

“我們團隊的‘退役鋰電池回收利用解決方案供應商’項目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3)全國總決賽中獲得金獎。”團隊負責人張志杰說。

張志杰的自信是有底氣的。在2023年全國性創新創業及學術大賽上,他們的項目共獲得了5個國家級金獎等獎項。

2022年,為促成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張志杰團隊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創辦了銳鋒智鋰(陜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鋒智鋰”)。銳鋒智鋰主營業務包括基于鋰電池“帶電拆解”技術的生產線設計以及定制化的技術升級服務。目前,該企業已入駐學校的產業園。

■ 創新研發鋰電池“帶電拆解”技術

“鋰電池是有壽命的,開展退役鋰電池高效回收工藝研究迫在眉睫。”在西安交大創新港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一間中試實驗室內,張志杰指著全自動鋰離子電池破解分選回收設備,給記者講解生產線的工作原理。

目前,退役鋰電池回收主要采取的是“鹽水放電”工藝,其產生的廢水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還存在效率低、產物雜質多的問題。

“楊國銳、延衛老師在電池研究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在他們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我們團隊歷時5年,創新研發了鋰電池‘帶電拆解’技術,成功落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國產化的退役鋰電池全自動回收裝備,解決鋰電池回收過程污染問題,實現了三廢‘零排放’及鋰電池有價金屬高效回收和利用。”張志杰說。

談及傳統的“鹽水放電”工藝,張志杰說:“使用鹽水是無奈之舉,拆解過程中鹽水預放電工段的缺失可能會導致起火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甚至企業的停工停產。而長時間的鹽水放電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鹽水進入電芯內部,還會降低回收產品的純度和價值。‘帶電拆解’技術不但解決了成本問題,而且在生產過程中解決了鹽水放電造成的污染問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 希望企業成為行業標桿

從科研到創業,張志杰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在導師的指導、學校的幫扶、企業的支持下,銳鋒智鋰已成為一個具有核心技術的全能總包方。

張志杰說:“最初,公司業務只涉及圖紙設計。現在,公司不僅做技術服務,還承接企業的實際性項目。”

目前,公司已有2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

2023年12月27日,在西安交大舉行的“愛國奮斗,追求卓越”2022—2023學年學生表彰獎勵大會上,團隊成員苗鋆梓介紹了團隊的創業歷程。

苗鋆梓說:“項目開展以來,很多隊員都自愿放棄假期進行工作,有的隊員甚至春節都沒回家。在回收處理廢舊鋰電池過程中,若不進行規范操作,會有起火爆炸的風險。面對危險,大家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了實驗生產過程‘零爆炸’。這些經歷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在談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時,剛剛提交了博士申請材料的張志杰說:“希望我們的企業能成為行業的標桿。”

目前,楊國銳、延衛老師帶領的電池回收團隊研發的項目已與云南、江蘇等多個省份的企業簽約。項目建成運營后,預計年處理退役鋰電池可達1.5萬噸,產值上億元。

■ 核心技術才是硬道理

談及對有創業想法的學弟學妹們的建議,張志杰說:“創業初期是最艱難的,缺人缺資金,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轉變,要學會從學生變成企業管理者。創業要回應時代需求,用實際行動抓住機遇,要形成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

團隊合作、市場機遇、時代訴求這些因素缺一不可,但只有抓住了技術創新這一核心因素,企業發展才能行穩致遠。“核心技術才是硬道理,這對于一個科技型公司尤為重要。目前,我們團隊已經申請了30多項專利。”張志杰說。

在創業過程中,學校的大力支持讓張志杰及其團隊受益良多。近年來,西安交大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建設,深入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聯合百家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聘用千名工程科技專家、企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擔任企業導師。這些措施,為張志杰這樣的青年學子創新創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西安交大還經常組織推薦學生創業團隊參加各類比賽,為初創企業提供場地、資金支持。

“幾年來,我們團隊參加了學校推薦的300多場活動,包括商業知識培訓、線上路演等。這些活動,為我們將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到實際中,起到很大作用。”

跟隨項目一起成長的團隊成員董梓竣說:“在導師的指導帶領下,我們克服了創業初期的重重困難,逐漸成為成熟的企業。未來,希望企業逐漸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我們團隊,為國家新能源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