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和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精神,依據陜西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推進鄉村教育發展的十條措施的通知》要求,渭南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十項工作舉措為抓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推動全市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鄉村學校建設。按照“安全、實用、夠用”的原則,加大鄉村學校教育投入力度,提升鄉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積極開展鄉村學校制度建設工作,建構思想理念先進、法規依據充分、具體運行順暢、實踐成效顯著的現代學校制度框架,不斷增強辦學活力、彰顯品牌特色,提升鄉村學校的競爭力。以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構建健康和諧文化氛圍,培植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以國家課程實施能力為抓手,立足校情、生情,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以激發教師潛能,開闊學生視野為原則,積極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是強化課堂教學常規。以明確教學目標、嚴格教學進度、落實課程思政、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講求教學效果為根本,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科學合理制定各學段各學科教學進度,培育課程思政意識,優化課堂設計,選擇和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做到“堂堂練”,達到“堂堂清”,實現教師教的效率和學生學的效果相統一。

三是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以深入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輪崗激勵機制為抓手,通過多種形式配備鄉村教師,優化鄉村教師管理,職稱評聘向鄉村傾斜,保障鄉村教師待遇等舉措,滿足鄉村教育需要,確保鄉村學校教師招得到,留得住、教得好。

四是強化鄉村校長能力建設。通過深化“名校長+”建設工作,指導校長堅持教學一線管理崗位,指導校長開展教學理論研究,強化校長培養考核激勵機制等措施,提升鄉村校長理論層次、思維視野、綜合能力,激勵校長不斷向鄉村教育家型校長邁進。

五是提升鄉村教師專業能力。以“名師+”建設為統領,以深化校本研修工作、強化鄉村教師培訓、做好鄉村教師培養工作為抓手,鼓勵支持鄉村教師開展課題研修,及時總結深化各自研究成果,積極申報各類課題,輻射影響同學科教師共同發展,推動鄉村教師專業成長。

六是提升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按照夯實基礎,深化應用,創新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大鄉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力度,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探索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模式,強化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鄉村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校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提升教學效率。

七是關注特殊群體。通過建立健全工作檔案,健全幫扶機制,加強重點群體關心關愛等方式,加大對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孤兒、已脫貧兒童及“三類戶”家庭就學子女等特殊兒童的關愛和關心,做到“班主任每日一問、校園長每周一見、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每月一看”,詳細記錄學生生活情況、學習困難、教育需求等問題,使教育關愛幫扶工作更加全面有效。同時,配齊鄉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全覆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健全危機干預工作機制。

八是加強家校共育。各鄉村學校要成立家長委員會,制定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委員會工作標準和相關制度;規范建設“有師資、有計劃、有主題、有活動”的家長學校,設立由學校領導、部門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代表和教師代表組成的家長學校日常管理機構。積極組建家庭教育專家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家校合作,形成學校與家庭親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機聯動、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

九是提升鄉村學校安全管理水平。扎實開展鄉村校園周邊綜合整治,每學期聯合公安、交通、市場監管、住建、消防等部門對校園周邊交通秩序維護、違規建筑清理、流動攤販管理、重點人員管控等方面工作進行深入清理整治。持續提升校園安全基礎建設,持續加大鄉村學校校園安全4個100%(一鍵報警、護學崗、安保人員、視頻監控)建設,配齊配強專兼職保安和安全管理人員,積極構建全員參與的人防體系。進一步強化日常安全管理,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安全隱患、涉教重點人員“三個排查”,統籌用好各類教育資源,上好安全教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品質,避免極端行為發生。

十是推進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創新教育供給方式,加速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的輻射與孵化。采取“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鄉村學校”“鄉鎮中心校帶動教學點”等方式,確保每一所鄉村學校和城區學校建立對應的幫扶機制。通過集中攻堅、特色共建,擴大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發展差距,實現鄉村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特別是大力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