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西安體育學院鄠邑校區教學綜合樓項目正式在校區東區開工。開工儀式上透露,西安體育學院后續擬整體搬遷。

此次開工意味著什么?整體搬遷是否將設鄠邑校區為學院本部?未來,新校區又將如何發展?日前,華商報記者專訪了西安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富生。

現有含光、鄠邑、灃峪三個校區 灃峪校區整體移交省殘聯管理

西安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六所體育高等院校之一,同時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所體育高等學府,創辦于1954年,原名西北體育學院,1956年更名為西安體育學院。

2001年起,西安體育學院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為國家體育總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陜西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陜西省擬新增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單位。

1958年,西安體育學院遷至西安市含光路。搬遷至今,含光校區已伴隨這所體育高等學府走過了66年的歷史。學校現有含光、鄠邑、灃峪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300余畝。目前在校本科生8565人,碩士研究生1344人。從含光路65號到如今的三校區一體化發展,含光路見證了西安體育學院的發展,也見證著西北體育事業的不斷進步。

而如今,西安體育學院擬整體搬遷,也正是校方出于對學校全面發展的長遠考慮。

據悉,鄠邑校區教學綜合樓項目總建筑面積為4.8萬平方米,概算投資4.2億元,是涵蓋大學主要基本功能的標志性建筑,包括能夠容納圖書100萬冊的現代化圖書館、100多間各類智能化教室、60余間現代化實驗室以及教學配套的各類設施、學術報告廳以及教師工作室等各類教輔用房。

記者注意到,2023年12月7日下午,省殘聯、西安體育學院在西安舉行西安體育學院灃峪校區移交協議簽署儀式。會上,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劉榮賢介紹,此次灃峪校區整體移交省殘聯管理,是促進殘疾人事業和體育事業更快、更好、更高融合發展的務實之舉,是助推陜西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有力行動。

這一舉措從側面印證,此后西安體育學院便只管理含光、鄠邑兩個校區,擬整體搬遷更是將鄠邑校區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辦學空間不足 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瓶頸

日前,西安體育學院校長李富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到,鄠邑新校區建設是事關學校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對學校未來發展將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

“鄠邑校區教學綜合樓項目是我校建設現代體育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成了多種功能和用途,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學術、文化交流等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學校教學綜合樓主要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禮堂、學術報告廳、校史館等設施。這些設施的功能和用途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構成了學校教學綜合樓的完整體系。”李富生表示,這次項目的開建對于學校來講有三重意義:

一是解決了教學設施不足的矛盾

近些年來,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學訓練科研競賽場館用房和學生宿舍緊張的問題十分突出,辦學空間不足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瓶頸。2017年,恰逢我省承辦十四運會良機,西安體育學院承接了五個項目的辦賽任務,完成了“一館四場”建設任務,順便開始了鄠邑新校區建設工程。

全運會結束后,為了緩解老校區辦學壓力,部分學生開始搬遷至鄠邑校區上課,由于經費緊張,只有對原有比賽場館和比賽看臺輔助用房進行簡單改造,作為學生教學、訓練設施加以利用,條件非常簡陋,無法滿足日常教學訓練需要。去年9月份,李富生來西體工作,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下決心將改善辦學基本條件、緩解教學訓練場館不足作為首要任務,經過三個多月不懈努力,一期項目鄠邑校區教學綜合樓項目如期開工,后續還要陸續完成綜合訓練館、學生公寓等項目建設。

二是滿足了大學辦學的基本條件

《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學校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必須有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場所及設施、設備等”,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通知,對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等基本辦學條件提出了專門要求,否則將限制招生。本次教學綜合樓的建設,是根據目前學校辦學實際,按照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要求,基于學生需求做出的重要抉擇。

三是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進入新時代,面對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教育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社會對體育行業高質量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體育行業高質量人才培養必須有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流的管理水平,這次教學綜合樓一期項目開工和后續項目陸續開工,將極大拓展辦學空間,提升教學訓練科研條件,極大改善育人環境,對于西安體育學院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為后期完善兩校區功能布局,有效解決辦學資金不足矛盾,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使學校辦學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找到了出路,也為學校正在開展的“百日奮戰”提出的“五個強校”(本科強校、體育強校、人才強校、科技強校、管理強校)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部分本科專業遷往鄠邑新校區 將重新規劃兩個校區的功能

后續整體搬遷,是否意味著將設立鄠邑校區為西體本部?

李富生解釋,鄠邑新校區建設完成后,西安體育學院將部分本科專業遷往鄠邑新校區,研究生教育和部分專業還需要運用本部良好的硬件設施資源進行教學。通過鄠邑校區新校區建設,主要是有效緩解教學訓練場館等辦學條件緊張的矛盾,“屆時我們將重新規劃兩個校區的功能,科學布局學校未來的發展。”

根據西安體育學院鄠邑校區管委會官網信息顯示,鄠邑校區分兩期建設,校區一期項目主要建設有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5個比賽項目的場館“一館四場”,整體包含手球館一座、曲棍球、棒球、壘球、橄欖球比賽場地共10塊(含附屬看臺),以及配套的配電中心、污水處理、道路、景觀綠化、信息化網絡、運動員公寓、食堂等,這里也是“十四運會”主場館之外,占地最大、承攬項目最多的賽區。

二期項目則主要規劃建設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游泳館、體育賓館、教師公寓等,能夠滿足未來6000多名師生教學、訓練和生活需要。

初步設想在含光校區實施大學科技園或產業園建設

作為西安體育學院投資最多、占地面積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校區,2017年學校便開始安排部署鄠邑新校區建設相關工作。

西安體育學院官網信息顯示,2017年10月18日,西安體育學院鄠邑新校區建設指揮部召開第一次會議,安排部署近期新校區建設相關工作。

2018年1月26日,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協同鄠邑新區辦、建設局、國土局完成新校區東城路兩邊地塊新“四址”的確認工作。

2019年8月15日,鄠邑新校區暨“十四運”場館二期工程——曲棍球、棒球、壘球、橄欖球場地及看臺、附屬用房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而此次開工的鄠邑校區教學綜合樓項目,則是學校開展“百日奮戰”專項活動的頭等建設任務,是學校2023-2025年三年行動計劃的頭號工程,它也是鄠邑校區單體體量最大的主體工程。

李富生表示,新校區建成后,將根據兩校區的區位優勢和現有場地資源優勢進行規劃布局,目前還在初步籌劃階段,還未完全確定。初步設想在含光校區實施大學科技園或產業園建設。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