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作者:張梅 張蓉 羅志遠
發布時間:2024-01-05 11:45:37 來源:陜西日報
段宗范教授(右一)在車間和團隊成員溝通產品生產中的技術細節。 張梅 攝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陜西日報記者和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記者在新聞演播室進行嘉賓訪談。賈舒 攝
在“三項改革”各項政策的支持下,西安理工大學多個科研團隊不僅把礦泉水瓶、塑料袋等廢棄物“變廢為寶”,還把它們從實驗室帶到了廣闊的市場——
段宗范科研團隊生產出用回收塑料做的吸油棉,3秒內可以完成油污的快速吸附。周星科研團隊攻克了包裝材料資源化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使得廢棄塑料的降解效率達93%以上。他們均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了企業,實現了產品的量產。
如今,陜西有很多像段宗范和周星這樣的科研人員。他們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沒有了后顧之憂,大膽干就行了!”
在青年教師周星看來,自己正在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周星是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包裝材料及其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科技創新團隊的帶頭人,長期從事綠色印刷包裝及其資源化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隨著研究的不斷成熟,周星希望能讓研究成果真正走向市場,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高校教師創辦企業會不會被人說“不務正業”?如果轉化失敗了,存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場地哪里來?資金哪里來?……面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種種問題,他曾經望而卻步,甚至一度打算去別的城市尋找機會。
“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員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普遍心態。破題的唯一方法是改革。
2021年,以國家深化全面創新改革為契機,包括西安理工大學在內的陜西5所高校開展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工作。2022年3月,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陜西在全省推進省屬綜合類、理工類高等院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
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是將職務科技成果從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退出進行單列管理,消除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研人員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制度改革是建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暢通人才發展通道;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科研人員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以現金出資方式,入股科技型企業,為科研人員參與市場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推進,各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好消息不斷傳來。周星也準備放手一搏。2022年3月,周星團隊在秦創原總窗口創辦了陜西星運博凱科技有限公司。
從項目申報、評審,到辦公場地的審批、項目路演,一年多來,周星見證了項目孵化的高效。“沒有了后顧之憂,大膽干就行了!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周星表示。
“路子通了,干勁也更足了!”
“我是‘三項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段宗范教授表示。
在全省高校院所“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集中路演活動中,他帶來的機械化連續油水分離關鍵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一經展示,就得到多方關注。很快,他們就獲得了春種基金100萬元的投資。
2021年8月,段宗范依托團隊科研成果創辦陜西鴻鑫耐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這時,團隊的4項專利申請權也從學校順利轉讓至公司。然而,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到市場,段宗范和很多科研人員一樣,要面對諸多不擅長的事務。
政策“松綁”的同時,陜西聚焦“不敢轉”“不會轉”,力促“轉成功”“轉得好”,多措并舉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通道,為成果轉化加油加力。
陜西建立了“1+N”線上線下常態化路演機制,分類舉辦全省高校院所專場路演、重點產業鏈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系列路演活動,推介“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為其提供“點對點、一對一”的精準服務。截至目前,全省舉辦系列路演活動416場,推介發布項目5839項,累計融資超40億元。
省科技廳還設立了“三項改革”重點專項,支持一批通過改革舉措實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項目,實現從無到有;助力一批通過“三項改革”已組建的科技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實現從小到大的發展。
面對陌生的市場領域,段宗范團隊享受到了多項政策扶持,并和西安理工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學校將在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給予企業全方位的智力支持。2023年7月,產品實現量產,達到200萬平方米聚酯吸油棉的年產能,并在國內幾十家加油站和水處理公司推廣應用。
“路子通了,干勁也更足了!”段宗范介紹,目前團隊正在積極研制相關材料及裝備,希望可以讓產品在油品脫水、原油開采中的油水分離、緊急溢油事故油品回收等領域大顯身手。
“科技創新創業的春天來了!”
“科技創新創業的春天來了!”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三項改革”推行以來,省內外專家、學者和各行業人才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風”,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極大激發,全省創業氛圍空前濃厚、成效全面顯現。據統計,2023年,全省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316.66億元,同比增長102.68%。
在“三項改革”的帶動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不斷深化,各院所高校因地制宜,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嘗試:西安交通大學與國家電網、華為等百家行業領軍企業簽約167家戰略合作平臺,組建64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已在陜就地轉化成立203家科技型企業;陜西科技大學構建學院與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機制,形成全省地市重點產業全覆蓋。
一批轉化的科技成果加速嵌入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產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新興產業鏈群效應加速形成,不斷為陜西重點產業賦能升級。“三項改革”開展以來,西北工業大學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孵化科創企業150余家、創業團隊60余個,新增34家成果轉化參股公司,7家企業成為產業鏈“鏈主”企業。在西安光機所等高校院所的輻射帶動下,陜西光子產業聚集企業315家,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生物光子等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在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院士團隊等多方科研力量吸引下,陜西首個氫能測試平臺、氫燃料電堆全自動化生產線相繼建成投運,初步實現了氫能制、儲、運、用的產業閉環,培育、聚集企業140余家。
隨著“細繩子”的解開,轉化路徑的暢通,由“新生灌木”和“參天大樹”組成的“熱帶雨林”式科創體系呈現出勃勃生機:2023年1月至11月,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1874家,同比增長37%;評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7534家,同比增長31%;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5家、單項冠軍企業35家、瞪羚企業32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