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語言是存在的家”。習作作為語言實踐的重要形式,一方面需要學生從生活的真實情境中汲取符合其認識水平的精神體驗;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學著把自己從真實情境中得到的精神體驗通過習作表達出來。值得關注的是,現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比以往更加突出的獨立與個性,他們善于表現自我。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談“下水文”》中說:“倘若我不‘下水’,我這化整為零的主意怎么也想不來,一‘下水’什么都了然于心,教師明白了,學生才會少走彎路。”結合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下水作文”的優勢仍然是其他習作教學方式無法替代的。

如何通過“下水作文”引導學生觀察和學會捕捉情境,使其習作因真實情境有所思,而后發于筆端?那天,我走過辦公室與教室之間的樓道,冥思苦想中,一低頭發現腳下灰色水泥地面上的一片青綠菜葉,即興寫下“下水作文”《一片菜葉的啟示》,并將作文和那片菜葉一起帶到了課堂上。我這樣寫看到的菜葉(讓學生同時觀察菜葉):

這是一片從母親身體上剝落的菜葉,孤零零地躺在灰色的水泥地上,葉片只有核桃那么大,莖都沒小拇指長。可是它還很新鮮,挺直的,仿佛剛剛離開泥土的樣子。如果你肯,請蹲下近看,它多么像一棵倒下的“樹”!葉柄短而粗,往下越發肥厚起來,顏色從微白逐漸成了雪白。在“樹冠”間,是繁茂樹葉叢中偶爾露出的一縷縷枝條。

這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綠色飽滿得似乎要流出來渲染周圍,它鮮翠欲滴的樣子讓你不由想到當初它和兄弟姐妹為了生長汲取日光、雨水、空氣的精華而全力以赴的種種努力。它倒下的樣子仍在告訴每個愿意細細端詳的人:我無悔…… (學生肅然、敬慕。)

“熱乎乎”的“下水作文”,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生活情境的意識,引導他們學著去做真實生活情境的有心人。

當然,只有觀察是不完整的,從這一情境中,我不自覺地將當下的感受與即時情境自然結合起來,于是伴隨著不斷深入思索的有感而發和無限感慨,我飽滿的情緒在筆尖汩汩流出:

我俯身拾起菜葉,端詳著,像看著一棵已倒下,曾經卻生機勃勃的大樹。我開始假想葉子的故事,如果它沒有掉在地下,而是一雙巧手將新鮮的蔬菜們帶回家,慎重選中的葉子中就有它。一雙巧手將水靈鮮嫩的它用水沖洗干凈,細細切成絲,灑在一盆香味四溢的湯上,湯面飄有紅的椒絲、白的藕片和碧綠的菜葉,看著這盆湯也是一種享受!或者,葉子被鋪在一個拼盤的外圍,客人頓時贊不絕口,胃口大開。

可是,它沒能進入廚房。它為之而做的種種努力難道白費了?

我嘆著氣,繼續猜想它的命運:它將萎縮、枯黃、化為泥土……

不,它的努力不會白費的!因為,如果沒有當初的爭取,它將連化為泥土好好回報大地母親的機會也沒有!(學生在靜默聆聽后,熱烈鼓掌。)

由于真實情境的啟發,我寫下了那篇“下水作文”,不經意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篇“下水作文”讓我想起,在校園體育運動會上,有小運動員在奔跑中掉了鞋子后,依然忘我飛跑的情境,有啦啦隊員為隊友加油到忍不住淚流滿面卻毫無察覺的情境,有運動員在沖刺的那一刻觀眾席里的觀眾情不自禁起立鼓掌歡呼的情境。然而,感人的情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捕捉,那么很難描摹那種動人心弦的感受。在習作課堂上,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運動場上的精彩情境,并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回憶自己眼中的運動精彩瞬間,讓學生帶著真情描寫真實的情境,抒發內心的情感。

對于習作教學而言,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跨學科教學、主題學習、項目式學習,有利于學生獲得習作表達的多樣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覺發掘、積累實際情境的良好習慣。

清代詩人袁守定在《占畢叢談》中談文章之道,“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主題教學、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不僅促進了學科融合,而且為學生觀察生活情境、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提供了最大可能。

當下的習作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捕捉、積累、描寫生活情境,培養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構建起學生美好的精神家園,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乾縣黌學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