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四示”觀
作者:楊邦安
發布時間:2024-01-04 10:07:1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天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庭教育。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優良的家訓家風,是勵志勉學的精神食糧,是修身處世的道德標準,是為官從政的堅挺脊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教家風的有序傳承。
2021年,國家出臺了首部家庭教育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
許多家長也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苦無良策。作為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既不放松對孩子的管教,又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總結身邊的許多優秀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筆者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做到適當“四示”,我們的家庭會越來越和諧,孩子也越來越優秀。
一、正確示愛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營養,更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良好親子關系的無可替代的源泉。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對于如何表達愛,很多父母并不是很清楚。部分父母愛的“度”沒有掌握好。
家長們第一次做父母的經驗,大多來自原生家庭的所見、所聞、所感。父輩們傳遞的親子模式,多為“少言寡語”“嚴厲苛責”。同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大多比較含蓄,努力做了很多具體的事情,卻疏于行動和語言的表達。很多時候,父母的愛顯得有些遙遠,甚至缺少溫度。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對孩子正確示愛。
1.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家庭和睦是孩子人格健康的基礎。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鬧,要和自己的伴侶在家庭教育的觀念上達成一致,父母一條心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礎。
2.愛的語言和愛的行為不能少
直接表達你的愛。最簡單最深情的動作就是擁抱。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充滿愛的溫和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有自然而然的安全感和親近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肢體言語可以是拉拉手,摸摸頭,相互依偎等。
慷慨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有了進步,或者得意地向你展示他的成果時,我們一定不要吝嗇對他的肯定。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具體事情上克服了困難,我們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鼓勵他,孩子要在鼓勵中成長。
道歉很必要。權威是家長慣用的面具。人無完人,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做錯了事情,需要通過道歉讓孩子明白,犯錯是可以被接納的。
讓運動和餐桌,成為深度互動的最佳時光。父母每天要盡量和孩子一起吃晚餐,和孩子分享日常。父母還要幫助孩子養成健身習慣,讓孩子在運動中熱愛生活、學會合作。
二、適當示能
示能,不是逞能,不是向孩子炫耀自己擁有的財富和人脈,而是展示自己所擅長的能力、才華或是意志。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這份權威,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威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漸漸發現,父母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厲害。孩子對父母感情的這種變化,很多時候與父母的財富、學歷、身份地位等并無關系。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1.父母要樹立起生活目標,人生追求
生活目標,不一定有多高遠,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每年或每段時間要制定工作或生活目標。比如,“我們家需要換房子了,這兩年我們的中心目標就是這個”“這個月的目標是讀完《一個村莊里的中國》這本書,女兒,你要監督我啊”,等等。
2.經常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
童年時期的心理成長對一個孩子來說影響很大,這種影響可以延續到一個孩子的青春期結束,甚至一生。
許多孩子之所以與父母缺乏信任與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自己所見之外的生活中都干了些什么。和孩子談談你今天的工作,告訴他,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你取得的成績等。
這樣做,一是讓孩子覺得,他是父母生活中完整的一部分。二是讓孩子對父母由衷地產生敬意。
3.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幫助不同。孩子上學以后,讓不少父母焦慮的是自己不能給孩子輔導功課。但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幫助,應該是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以及自我心理調適。除此以外,在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要注意到兩不管:孩子能夠承受的困難不要管,孩子能夠獨立做到的事情不要管。
一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成長路上肯定會有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怕有挫折,怕的是孩子遇到挫折之后無法應對。因此,對于小困難、小挫折,應該交給孩子自己解決,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要用心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家長可以傳授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如何離開父母獨立生存。”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能過度控制和溺愛孩子。要記住,孩子是獨立個體,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最需要的是指引而不是包辦。
三、時時示德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家庭教育重在立德。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成才必先成人。
1.立德要從自身“立德”做起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所以,父母要從嚴要求自己,自覺接受孩子的監督,凡是要孩子不做的,家長自己帶頭不做;凡是要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帶頭做到。
2.“示德”立家規,樹立規則意識
父母有德行,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并且告訴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會越來越明理,養成好的德行。“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是孩子們在家庭生活中必須遵守的秩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規則,擬定獎懲辦法,讓孩子在家庭中學會遵守規則、敬畏規則。
3.示德要從小處著手,防患于未然
父母要用心了解孩子的實際,從小處著手教育和引導孩子,防患于未然。父母要時時注意環境給孩子的影響,及時進行引導。
四、善于示弱
在我們長期的教育文化中,父母與孩子天然有著“高低”之分。父母就是正確的、有力的,孩子只能無條件地信任和聽從父母。但實際上,父母的高高在上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我可以,我能行”的自我掌控感。
示弱,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著。在大多數家庭中,父母遇到再大困難,都會想方設法解決,既不會向孩子求助,又不會讓孩子幫忙。孩子只覺得自己很需要父母,從沒感受過他被父母需要著。
孩子12歲之后,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示弱,在平時適當地向孩子透露自己的不足和弱項,懂得向孩子示弱,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才有利于孩子成長,增強孩子的信心。
示弱,讓孩子逐漸學會獨立。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夠激發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獨立起來,學會擔當。示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教育藝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才會成長。
我們可以試著從三個方面弱化自己:
1.生活上示弱,孩子更獨立
越是幼小的孩子,越希望能幫大人的忙,如果滿足心愿,就會特別驕傲。父母不妨在生活上對孩子示弱,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2.決策上示弱,孩子更有主見
許多父母熱衷扮演“全知”或者喜歡替孩子做決定。其實,偶爾展現自己的盲區,才能讓孩子更有主見。父母要從生活的點滴入手,引導孩子思考,放手讓孩子去做決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內心篤定,有主見的人。
3.困難上示弱,孩子更有擔當
為人父母,大抵都是打落牙齒,也不想展露絲毫軟弱的。其實,父母不必時刻硬撐,偶爾讓孩子看見難處,反而能促進孩子成熟。要讓孩子明白,他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家里的任何事不單是父母的事情,也是他的事情,要讓孩子有家庭責任心,承擔自己的責任。
父母做孩子的大傘,那他一輩子只會躲在大傘底下,永遠不會長大。父母要讓孩子成為高山,自己成為小草,你去依靠他,他才能成長起來。
總之,家長們要樹立起新的家庭教育觀念,做到正確示愛、適當示能、時時示德、善于示弱,和孩子一起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教育體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