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教育部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縣中發展的總體目標。目前,縣域高中面臨著教育資源短缺、教育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面對新高考改革的新形勢和新挑戰,天然弱勢的縣中能否適應新變化和新要求,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完成縣中使命,仍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上進一步探索。本期刊發新高考背景下縣域高中面臨問題的調研報告,以具體經驗為例,探索縣中的良性發展之路。


新高考改革對縣域高中來說,既是辦學挑戰,又是發展機遇。本文以陜西省榆林市子洲中學為例,結合陜西省教育廳委派西安中學整體幫扶子洲中學的先行經驗,綜合分析了縣域高中在新高考背景下面臨的突出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

一、調研的背景

陜西省子洲中學地處陜西省北部子洲縣,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生源和師資流失嚴重,家長教育意識淡薄,這些因素限制了子洲中學在提升教學水平和學校教育質量等方面的發展。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的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高一年級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分析的能力,包括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的自我認知程度,對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以及相應的大學專業的了解情況等;二是高一年級教師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在教學中的落實情況等;三是高一年級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和職業類型,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情況等;四是學校硬件設施的配置與新高考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的匹配情況等。本次調研采取了個別訪談、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向陜西省子洲中學高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家長以及全體高一年級教師發放網絡問卷,收回有效問卷共288份。

三、新高考背景下,縣域高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對學生的挑戰

在新高考背景下,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加強烈,而這導致縣域高中面臨的生源流失問題愈加嚴重。通過選課而組建臨時教學班的學生基本是“上課聚,下課散”。基于此教學環境,班主任對學生的監管存在“空白時段”“空白區域”,如果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高度自律能力,容易出現學習成績“大滑坡”的現象。新高考實施“必考+選考”的選科組合,要求學生必須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具有相對明確的未來規劃,要能夠綜合多方因素做出理性決策。

調查表明,47%的學生認為自己對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有科學、系統的規劃,39%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了解不同專業的就業前景及未來發展。新高考需要學生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利用選科、選考規避弱勢,提高高考競爭力,但家長的學習和指導能力、高考信息獲取和政策理解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學校教學管理的劣勢都會對學生的選擇產生限制。

20240104100537380-49-73bb2.jpg

(二)對教師的挑戰

新高考改革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著眼教育新動態,要讓學生帶著知識、擁有素養、懷揣夢想走進高校,走向社會。與此同時,要創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在創造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中提升素質,錘煉本領,促使教育返璞歸真。

據調查,該校高一年級教師中只有15%認為自己對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非常了解,38%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當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和“領航員”,既要為學生“鋪好路”,又要幫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40104100537385-91-3ed1a.jpg

(三)對學校管理的挑戰

高考改革推動了選課走班教學模式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單一“行政班”管理模型,學校管理面臨以下挑戰:一是班級管理可能存在諸如考勤、課堂紀律等“盲區”;二是學生德育管理可能出現“白板”;三是行政班、教學班并存,每年選科人數的變化可能引發教師結構化缺員等問題。學生根據志愿選科后,由于該校學生體量小,組成的十個班級成績差異特別大,首選科目為物理的班級中,成績最差的班級與最好的班級相差69分,因此教學評價、教師績效量化也需要與新高考模式相適配,教師工作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激發。

(四)對硬件設施的挑戰

縣域學校硬件設施普遍落后,尤其是與選科走班配套的教室數量、智慧校園建設,或是沒有,或是不夠完善,學生的選科、分班,教師的排課、調課,考試的組織、評價反饋等工作,都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新高考改革的落實還需要社會資源的協同,社會資源包括職業體驗、社會實踐場所、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現狀等,這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未來的設想。對于縣域普通高中學校來說,社會資源的缺乏已成為限制其發展高質量教學的重要原因。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文化設施也相對匱乏,各種公益性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學習的社會資源相對缺乏。

(五)家校生三方對新高考缺乏認識

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且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家長和學生對新高考改革的認識較為淺薄。縣域普通高中學校受地域、認知水平等影響,對新高考改革相關政策的認識較窄,對選課走班、生涯規劃、高考賦分模式等更是一頭霧水。如多數學校將生涯教育片面理解為指導學生進行選科或專業的選擇,仍將生涯教育的重心放在考試分數上;很多縣域高中的學生家長則因為自身文化水平和工作類型的限制,對生涯教育知之甚少,對孩子的未來沒有明確規劃。

調查表明,該校只有12%的家長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78%的家長都是農民。在外打工的家長難以陪伴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學習教育始終堅持唯分數論,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很難給孩子未來的規劃提供建議。而大部分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規劃意識,但缺少對自我意識以及興趣愛好的探究,不能認清自身所具備的職業潛能和優勢,且不清楚各類職業的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問題導致家長不會指導、學生盲目選擇、學校對新高考改革落實不徹底。

20240104100537381-99-39fc7.jpg

四、整合資源,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

(一)加強校際合作交流

以縣域空間為載體發生的教育改革在最大程度上展現了鄉村地區教育振興與城鄉教育融合的客觀情況。在重構縣域教育生態過程中,首要步驟是強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共享。陜西省子洲中學一直受到陜西省教育廳的關注,在教育理念、教育設施、教師發展等方面得到多方的支持。融合強校課程資源與教科研優勢,構建課程群;借鑒兄弟校的改革經驗,優質普通高中和縣域薄弱普通高中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在成為陜西省西安中學“名校+”體系成員的幾年來,陜西省子洲中學變化顯著,學風濃郁、教風嚴謹,高考成績穩步提升,有力遏制了優質生源和師資的流失。

20240104100537385-9-38488.jpg

(二)加強學生發展指導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的決策部署,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發展,讓學生“能選、會選、優選、妙選”,學校將任課教師轉變為發展導師,為每位學生配備發展導師,開設生涯規劃課程,組織多場新高考講座,為學生設計優勢學科決策表,并模擬選科,充分發揮“三全育人”功能,提高教學管理效能。

(三)加強選課走班管理

綜合分析陜西省子洲中學學生、教師、教室以及課程體系等資源配置后,學校制定了選課走班實施方案,構建了“雙班運行(行政班與教學班),雙向引領(班主任與發展導師),雙向奔赴(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以行政班為核心開展在校的各種集體活動,如早操、班會、課外活動、勞動實踐、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并以行政班為單元進行非走班模塊的教學和自主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選考科目在固定時段、固定教室、固定座位進行走班上課。為此學校應制定《選課走班管理辦法》和《選課走班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守則》,借助移動終端設備解決課堂考勤問題。

(四)加強師資隊伍培訓

高考選拔的是“能夠獨立思考,能夠發現問題,能夠分析問題,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刷題機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試題研究等方面要有所改變。一是“名校”“+校”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習實踐相結合、活動反思相結合、賽教幫教相結合,加強協同備課,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式。二是加強高考試題的研究,提高平時考試命題的質量。深刻體會新高考“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命題思想,在日常教學中落實情境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實踐式體驗、大單元模式等。

(五)加強智慧校園建設

建設智慧校園,覆蓋學校日常辦公和教學管理的“選、排、管、考、評”五大方面,從“選課、排課、考勤、考務、評價”五個維度,將學校教學管理體系化,構建智慧校園教學閉環,實現教學管理信息互聯、人機互動。

(六)優化教學質量評價

學生選課走班后,班級組合不同,無法直觀比較各班的教學質量。為增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必須制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制度。陜西省作為第五批實施高考綜合改革的省(區),此次改革中再選科目將實行等級賦分。等級賦分的優點是實現了大類中學生的橫向比對,將六門高考科目同時納入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學生的學業發展水平。此外,還可據此對行政班進行評價,評估班主任的工作成效和班級發展潛力。缺點是受生源質量差異、樣本數據較少、試題難度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等級賦分不能完全等同于學生未來高考的分數,可能會對學生的自我認知造成干擾。

學校可以根據生源質量的不同,調整賦分規則。一是直接套用省級賦分規則,生成等級分,反饋學生在本校的相對位次分。二是修改賦分區間,縣域高中生源質量較差,只有在實行等級賦分后,才能得到每個學生在大類中的總分,要適當壓縮A等和B等的賦分區間,比較班級成績的增量,對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工作進行評估。

(七)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國家課程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必修課程是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而設置的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是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而設置的課程。選修課程可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當地自然人文、學校特色等開發設置。分層課程可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按照課程內容、課程難度、教學方式和發展方向的不同,將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外的課程分為基礎型、發展型和研究型三個層次,整體協同推進,分級實施。學校或授課教師根據課程類型確定考核方式,結合即將上線的“陜西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中的要求給予學生考試評價、等級認定或賦分評價。

縣域高中是城鄉教育的紐帶,寄托著人民讀書改變命運的期待,關乎著教育公平和國家未來。面對新時代、新變局的機遇與挑戰,面對新老高考過渡的“雙重加試”,面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常態應試”,縣域高中要在名校引領和幫扶下,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優秀教師資源輪崗的模式下,打好守正傳承的“持久戰”,打好守土盡責的“陣地戰”,打好創新變革的“運動戰”,凝心聚力,堅韌恒久,促進縣域高中教育教學高質量、可持續、再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中學 陜西省子洲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