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 攝

歲月的長河已然穿過2023年的崇山峻嶺,涌向2024年,激蕩起時代奔騰不息的浪花,凝聚起澎湃的時代力量。歲序更替,置身于時間的河流,我們將從過去這一年的奮斗中汲取贏得未來的力量。

“新質生產力”,是去年中國經濟的一個新高頻詞。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新”的內涵處于不斷衍變過程中,這需要我們持續儲備、培養“新”的高技能人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在這一年里,為培養更多未來的“大國工匠”,從國家到地方,從職業院校到企業,從人社部門到各級工會,多方合力,賦予生產力更多的人才支撐和創新內涵,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與持久動力,未來的“大國工匠”的培養、技術工人技能提升迎來“加速度”,成就更多“追光的人”。人們踩下的拼搏足跡,都在為逐夢而行的時代寫下生動注腳,讓人觸摸到發展的脈動、感受到前行的底氣。

打破學歷“天花板”, 建立成長“立交橋”

鏡頭

在2023年的招生季,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新增本科專業7個,由過去的23個增至30個,招生計劃達到6297人,比去年增加1100多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成為錄取榜上的一匹“黑馬”,錄取分數力壓部分老牌本科院?!簧俾殬I本科院校增設了新的專業,并且擴大了招生規模和范圍。

不但招生“叫好”,而且就業“叫座”。據報道,不少優質職業本科院校的學生還未畢業就被用人單位“預定”,有職業技術大學2023屆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值近10個百分點。

觀察

在過去的一年里,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2023年是依照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謀劃事業發展的開篇之年,也是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部署的起始之年。在這一年里,職業教育做了許多布局的大事、蓄力的實事和落地的具體事,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道路上越走越順暢。

考試招生是牽動職業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近幾年來,我國逐漸完善了“職教高考”的頂層設計,推動建立省級統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制度,擴大職業本科、職業??茖W校通過“職教高考”招錄學生比例。職教高考錄取人數占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比例,從2014年的約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渠道。打破學歷“天花板”,滿足學生、家長對更多層次職業教育的多樣性需求。

在過去的一年里,從2020年開始試點的職業本科教育已“開花結果”,取得了招生就業“雙豐收”的階段成效,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的同時,國家還考慮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構建應用型人才系統化的發展通道,推動各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主動銜接、深度融合,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在范圍、內容和質量上的突破。

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是高素質技能人才輸出的前提,也是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適切性的必然要求。

在過去一年里,職業院校掀起“課堂改革”熱潮。不少院校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參照系和標尺,根據緊缺型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辦學特色建設模塊化課程體系,靈活優化調整專業和課程,讓培養方案與現實崗位需求的人才素養相適配。一些院校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進行教材開發、競賽創新、實驗實訓等,培養了學生在生產一線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實現了教學內容與高階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中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接,為學生暢通就業“最后一公里”。

專業對接產業,課堂銜接“職場”,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職業教育越發成為未來工匠的搖籃。如長沙高新技術工程學校,緊密對接園區工程機械產業鏈,與全球高端制造業龍頭企業中聯重科開展深度校企合作。近5年,該校智能制造專業群為園區共培養近2000名技能型人才。

打破學歷“天花板”,建立成長“立交橋”,如今,更多學子選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期待職業教育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讓不辜負時光的莘莘學子,通過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收到歲月的慷慨饋贈。

產教融合加速跑,畫好校企合作“同心圓”

鏡頭

去年9月,首個國家重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即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江蘇常州成立。首批成員單位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職業院校、中國中車及其49家所屬制造類子公司,5個產業集聚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支持單位參與。

這是教育部支持建設的首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這標志著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一體兩翼’總體布局的全面鋪開。”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出席成立大會時表示。

觀察

隨著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企業與學校應有怎樣的合作模式?應建立怎樣的體制機制?破解制約產教深度融合的機制性障礙,構建產教融合新樣態勢在必行。

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從省域、市域、行業三個維度“一體兩翼”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為接下來各大聯合體、共同體醞釀成立的指南。2023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達到50個左右,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這一年里,全國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通用人工智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相繼成立;市域產教聯合體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去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21個省份的28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

職業教育只有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過去一年里,隨著產教融合新型模式不斷涌現,職業教育與行業進步、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深度捆綁,產教融合呈現向縱深發展的新趨勢。以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為例,其牽頭高校蘇州市職業大學坐落于蘇州吳中區國際教育園,方圓五六公里內,就有30家智能制造企業,覆蓋了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上中下游產業鏈。

去年6月,由北京經開區管委會牽頭,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工業大學等科教機構,以及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等30多家單位共建的聯合體正式成立。新學期,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高職本科院校已聯合招收60名學生開展試點貫通培養。聯合體通過建立企業一線優秀員工特招入學和“職-本-碩”貫通培養機制,改革了招生和升學模式,并借助“用現場問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方式為企業有效解決在崗員工深造培養的難題??梢姡a教融合新模式的建設和升級,有利于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深入參與產教融合,把需求前置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打造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的新格局,其實是給企業打造更合格、更匹配的人才。也就是說,企業既是產教融合的責任主體,也是受益主體。期待產教融合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實現“1+1>2”的聚合效應,實現產業所需與學生所學的同頻共振,促進教育與產業互融共長。

搭建成長梯子,讓更多人由“工”變“匠”

鏡頭

近日,吉林省首家“六新產業”工匠學院——吉林省新能源工匠學院揭牌,同時首期培訓班開班。該學院是吉林省總工會攜手省能源局、國網吉林電力公司,依托國網吉林電力公司完備的培訓體系和產教融合實訓平臺而建立,以期加大對從業者的培訓力度,幫助新能源領域產業工人快速提素升級。

省總工會將為工匠提供學費支持,同時負責培訓競賽、調查研究、創新創造、成果展示交流等經費的籌措與撥付,并將協調落實工匠培養、使用和激勵政策。

觀察

在過去的一年里,在人社部門、各級工會的支持下,不少行業企業都在發力,以更開闊的視野打造終身職業教育的主課堂。不惜一切代價讓技術工人得到技能方面的成長,更多的政策和機制紅利在釋放。

面對“高技能人才從哪里來”的命題,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是有效改善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問題的重要路徑。在政策鼓勵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學徒制培養,給青年技工員工配備負責“傳幫帶”的企業導師或者實行“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模式。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大型企業建立職工培訓機構,面向本單位的企業職工,包括產業鏈中關聯度比較高的中小微企業的職工開展培訓。此外,職業院校也提高了面向企業職工的開放度。

與此同時,不少行業企業正在大力推進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的建設,加大對其支持力度,讓創新工作室不僅是職工創新的大舞臺,也逐漸成為培養人才的“孵化器”。技能大師們通過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群眾性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活動,通過示范引領和幫、扶、帶、教作用,將個人的先進經驗轉化為群體的技能優勢,從而帶動了工作室青年技術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汕頭創建各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79個,培養出能獨立上崗設計的技術人員達到1239人,其中46位已成為企業核心技術設計骨干力量。

高技能人才培養不是企業的“家事”,更是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的“大事”。在過去一年里,為了加大“技能中國”行動的組織實施力度,各地不斷地健全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專項的培訓計劃,比如金藍領計劃、高技能領軍人才計劃等等,強力推進高端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在提升職工技能方面,多地成立的“工匠學院”尤其令人矚目?!肮そ硨W院”借助“工會+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優勢,精準對接產業的現實需求,為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多地“工匠學院”還匯集了頂尖師資,這些技術“大咖”將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把更多技能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真正做到“樹立一個工匠,帶出一支隊伍”。

要鼓勵企業加大職工培訓投入,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政府的支持不能少。去年以來,多地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幫助企業落實好開展培訓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相關補貼政策,引導企業將自身發展與職業培訓深度融合,以此為杠桿撬動企業開展職工崗位培訓、加速技能人才成長的內生動能。人們樂見,越來越多的一線職工職業技能得到提升,和企業一起共同打造一個富有創新力和創造力的未來。

追尋榜樣之光,技能人才看到向上的希望

鏡頭

兗礦能源首席技能大師高興亮沒想到,作為工人的他能拿到70萬元的年薪。該公司除了5名首席技能大師、13名技能大師一級外,還聘任技能大師二級47名,技能大師三級99名。4個榮譽等級,分別對應副礦長、副總師、正科長、副科長崗級,劃定年度收入最高7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年薪指導線。

新待遇新變化讓“藍領”變“金領”。技能人才享受副礦長待遇,得益于兗礦能源技能大師聘任制的落地實施。此舉讓更多扎根一線的技能人才看到了繼續向上的希望,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打開了新通道。

觀察

以前,不少技術工人走上工作崗位后看到老師傅已經碰到“職業天花板”,沒有再進一步的可能,就好像看到以后的自己。上升通道有限,社會評價不高,嚴重影響著工人的積極性。如今,這一情況大為改觀。

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都在不斷健全技能人才評價、激勵制度,越來越多技能大師在晉升、待遇、社會榮譽方面都有沉甸甸的收獲,他們成為青年技術工人努力奮斗的目標,也為青年職工腳踏實地鉆技術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技能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精準發力、多措并舉,除了能力培養,還需要在暢通評價渠道、地位提升等方面架梯子、搭臺子、鋪路子,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勞動者通過提升技能實現職業發展、彰顯個人價值。

2023年,多地產業工人、技能人才評上正高級職稱、成為“工人教授”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這一變化背后,是我國人才理念的不斷提升、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的持續創新。

近年來,為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制度,黨和國家新政迭出,各地相繼出臺具體細則、推動政策落地,為很多肯鉆研、有本事的工人搭建起更大的舞臺。

在職業評價方面,長期以來,產業工人打破“天花板”的呼聲與時代進步的節奏交織、融合,一場打通職業技能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界限的實踐日漸深入。如蘇州市成立全國首個高技能人才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專門為高技能人才組織專項評審。

更多大國工匠評上正高級職稱、成為“工人教授”,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身份突破”,更讓產業工人群體看到了職業發展的多重可能、廣闊空間。

強化激勵能夠增強技能人才的獲得感。在過去一年里,多地政府、各級工會以及行業企業都在不斷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健全技能人才獎勵體系,提高表彰獎勵標準。如太原市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勵投入力度,陸續選樹“晉陽工匠”369名、每人獎勵5萬元,對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的職工每人獎勵30萬元。與此同時,不少企業逐漸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將技能等級、業績貢獻與福利待遇掛鉤,探索通過期權、股權、分紅等方式,切實提高技能人才收入。

暢通渠道,讓技能人才有盼頭有奔頭。大國工匠“名利雙收”,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釋放高技能人才的“明星效應”。如今,在青年工人眼里,那些首席技師、大國工匠是名副其實的“技能明星”和職業榜樣,不僅點燃了青年職工技能考級、鉆研業務的熱潮,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學技術。如兗礦能源技能大師們的藍領晉級故事,在青年職工中反響強烈。越來越多的職工主動加入兗礦能源大國工匠基地,培訓名額也由以前的“攤派”到如今的“一位難求”。去年,基地已經舉辦了19期技術培訓。

如今,大國工匠、技能大師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引導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成才有支撐,奮斗有回報,技能人才地位不斷提升,這些都賦予了青年技術工人在職業道路上不斷奔跑的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