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農”調研行丨酒房壩的十年幫扶接力
作者:李大章 郭鵬 孫永濤 魏淑敏
發布時間:2023-12-29 16:11:3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隆冬時節,海拔1100米的漢中市寧強縣陽平關鎮酒房壩村,迎來了高山蔬菜的收獲期。12月4日,從120公里外漢中市區開來的大卡車沿著水泥路開到了田間地頭,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采收、搬運、打包、裝車……從下午一直忙活到月上中天,滿載2.1萬斤甘藍的卡車裝滿了村民們一季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到目前為止,我們累計幫助村民銷售了8萬斤甘藍,讓大家幸幸福福地過個年。”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駐酒房壩村第一書記王艷龍說。
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巴山深處的酒房壩村,山高溝深、交通不便,全村12個小組、600余戶村民零散地分布在方圓28平方公里的高山之上。2014年成為酒房壩村的包聯單位后,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發揮辦學優勢,接續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駐村幫扶,從村容村貌改造、產業迭代發展、消費幫扶等多方面發力,助力204戶實現脫貧,帶領全村走上致富之路。
酒房壩的村民們協助客商裝運高山甘藍
2014年春,從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30余年的高級實驗師黃慶林被漢中職院選派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彼時通往村里的路全是土路,村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生活用水沒有固定水源,農產品種植品種單一并且時常賣不出去。經過詳細研判,漢中職院首先從解決群眾出行入手,拓寬道路20余公里,硬化路面4.1公里;同時,整修河堤5公里,水毀農田100余畝,改善了村里的基礎設施。村民胡世榮說:“以前通村土路路況不好,城里工作的孩子回來一趟很不容易,自從漢中職院把路修好后,外孫子回來的次數多了起來。”
2016年本該結束駐村的黃慶林,放心不下村里的發展,主動選擇留任,直到2018年秋季第二任書記王文軍的到來。有前四年打下的基礎,在蔬菜專家王文軍駐村期間,酒房壩村迎來了發展機遇期:蔬菜種植戶增收過萬元、推倒土房建新房、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在村里工作,我一年磨破了兩雙運動鞋。”在一次走訪過程中,王文軍摸黑翻越山梁時不慎骨折,經過短暫休養又回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以前村里是沒有路燈的,群眾出行特別不方便,道路改造后,我們陸續安裝了56盞太陽能路燈,既滿足了生活需要,又保障了生產發展。”果樹專家、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楊彥宏說。
楊彥宏接任駐村工作的時候正值疫情期間,酒房壩村的蔬菜銷售受到很大影響,并且村里剛剛推廣果樹種植不久,果樹未到掛果年限村民們持續投入,但收益縮水,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為此,楊彥宏帶著兩名駐村干部挨家挨戶為村民疏導情緒,給果樹修剪疏果,講解栽培知識,兩年間在山梁上、河溝里、縣區往返的公路上累計往返多達4萬公里,有效的疏導了村民的情緒,堅定了村民發展致富的決心。
一任接著一任干,酒房壩村現在已經形成了甘藍、紅脆李、天麻、烤煙、家畜養殖“四種一養”產業模式。2023年8月至9月,任期已滿的楊彥宏帶著新任駐村第一書記王艷龍訪農戶、看產業、商發展,確保幫扶工作銜接有序。
近十年時間,漢中職院先后選派第一書記、駐村隊員和幫聯干部150余名,接續開展幫扶工作。“我們選派的駐村干部大都有農村生活經歷,也基本上具有涉農專業背景,所以大家都是用心用情在開展結對幫扶,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漢中職院副院長孟愛民說。
漢中職院院長張國海調研酒房壩村發展情況(資料圖片)
提起近年來的產業變遷,酒房壩村村民周文林感慨道:“我以前只種玉米和紅薯,地里活多還賣不上價,在漢中職院指導下我種了十余畝甘藍,每年能收入兩三萬元。”
由漢中農業學校等五校合并而成的漢中職院,在結對幫扶酒房壩村的第一時間就發揮涉農專業優勢,派出專家對村里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考察。“村子海拔高、土地坡度大、土壤貧瘠、作物生產季節普遍較短,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選擇蔬菜品種時選擇了種植周期短、易見效的反季節高山甘藍。”王文軍說。
在確定種植計劃后,短短幾年時間,酒房壩村的高山蔬菜種植畝數就不斷上升,2017年整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余畝,甘藍種植更是從起初的600畝發展到了2019年的1800畝,平均畝產達到了1萬斤以上,每畝甘藍收入高達5000余元。
“家里種甘藍能每年增收兩三萬元,我現在蓋起了新房,這在原來都是不敢想的事。”58歲的村民張金明說,“現在漢中職院又指導我們拓展種植果樹,實現了一地兩種。”
考慮到村里中老年人偏多的現實問題,2019年前后,漢中職院駐村工作隊再次開展種植選品工作,將目光放在了經濟價值高、銷路前景好、后期養護相對便捷的紅脆李上。“紅脆李從種苗開始要經歷三年的掛果期,這期間果樹投入不小但是沒有收益,我們在村上多次召開大會宣傳紅脆李種植利弊,打消村民疑慮。”王文軍說。為了讓村民能接受包菜和紅脆李套種的種植模式,駐村工作隊逐戶走訪宣傳果樹種植的優勢和前景,為村民疏導情緒解決困難。同時,該院組織鎮村黨員干部、產業種植大戶、村民代表等一批人,到四川同類果蔬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用真實案例開闊村民們的種植思路和眼光,為推動紅脆李種植注入了“強心劑”。
“我是村里最早一批種植紅脆李果樹的,家里種植了十畝多的紅脆李,平常也就除除草、修剪修剪枝條,種果樹比原來種植包菜少了很多農活。”村委會副主任吳曉梅說。據了解,在漢中職院的大力推廣下,第一年酒房壩村六七十戶村民主動種起了紅脆李,推廣到第三年全村已經有一百余戶參與了紅脆李果樹的種植,種植面積達到1200余畝,覆蓋了全村三個最高海拔村民小組。
此外,駐村工作隊還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天麻、烤煙等經濟作物,飼養土雞、生豬等家畜,扶持有經驗的村民養蜂、培育羊肚菌,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助力村民拓展致富渠道。
酒房居搬遷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山區種菜,銷售是難題,我們想方設法為村民排憂解難。”楊彥宏說。為讓村民種得放心、賣得安心,漢中職院駐村工作隊多方奔走,聯系到了一家四川蔬菜經銷商,牽線搭橋為企業爭取優惠政策,提供租房便利;爭取補助資金,協助企業在酒房壩村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并且引導企業與村民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
目前,酒房壩村已經陸續引進和成立了 “正平”“豐順”等多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基地+農戶+市場(超市)”的經營模式,吸引了本村30余戶村民到合作社務工,在銷售農產品的同時,為酒房壩村增加了務工收入17.5萬余元,真正做到了從為村“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這里是通往七組的路,山那頭是通往十組的路,路邊這戶去年還是土墻土房子,今年已經蓋起了新房子……”走在盤山路上,楊彥宏對村里的情況如數家珍。在他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了酒房居安置點——一棟嶄新的白墻灰頂五層單元樓依山而建,樓前小廣場上忙碌的村民正為羊肚菌養殖大棚削制框架。“這里的30戶村民都是搬遷下來的,現在依托著村里的各項產業,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楊彥宏介紹說。
近年來,漢中職院主動開展產銷對接,直接采購酒房壩村土豆、雞蛋、天麻、木耳、甘藍、臘肉、核桃等農產品,累計消費幫扶40萬余元,用實實在在的消費促進幫扶。與此同時,該院也著力推進教育幫扶,先后為8名寧強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減免學費和住宿費共計15.3萬余元,并為他們發放助學金、網課流量補貼、專升本考試報名補助費等一大批學習生活補助。
“2024年是我們幫扶酒房壩村的第10年,學院將持續發揮人才、資源、技術等優勢,大力推進產業發展,扎實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酒房壩村致富發展貢獻更多的職院力量。”漢中職院院長張國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