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育評價改革,擦亮區域教育“金名片”
——西安市碑林區教育評價改革側記
作者:本刊記者 聶 蕾 楊 樂
發布時間:2024-01-02 10:35:4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打造以“名師引領·數智賦能·科學評價”為內涵的“名師+”教育生態系統培養新模式;傳承“西遷精神”,構建“1+7+X”教師評價體系;“全員參與,全過程評價”的校園美育實踐與探索……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西安市碑林區以陜西省教育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區縣建設為抓手,以“破五唯”為導向,持續推動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向縱深發展。
當評價改革的“陽光”照進教育,一座座校園煥然一新,一批批名師脫穎而出,一所所名校出現在老百姓家門口,一批批陽光美德少年昂首闊步走上領獎臺,走出了一條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碑林教育”之路。
突出分層分類,打造陽光學校
在西安市碑林區,評價一所學校教育質量怎么樣,看什么?
不用升學率這把“尺子”丈量。碑林區教育局緊抓質量和管理兩個重點,加快構建科學全面的學校評價體系,學校特色化發展成效突出,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
西安市碑林區幼兒園的孩子們行走在老街巷里,品嘗和制作百年老字號的美食,探索每一塊青石地板記載的歷史趣事,體驗書法篆刻的奧秘,在自然習得中形成了“情街歷史,志巷未來”的老街巷課程體系;景龍池小學學生從一年級入校至六年級畢業分別要參加啟智禮、守紀禮、成長禮、誠信禮、感恩禮和畢業禮,2011年至今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景龍”文化模式;建國路小學美術教研組以兒童版畫教學為契機多年來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發,根據美術部編教材的內容進行了與校本版畫的融合實踐探索……走進碑林區的學校,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
碑林區對學校實施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落實分層分類評價,“以精準化內涵式評價提升學校科學管理水平”為評價導向,結合實際制定實施《幼兒園一日生活保教規范》《幼兒園“小學化”負面清單與整改措施》《關于加快提升公辦中小學辦學質量的實施方案》和《中小學研學實踐管理辦法》等制度方案,為學校管理提供政策支撐;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估細則》,確定增值性評價基準,形成增值性評價報告,優化目標責任考核項目體系,擴充考核項目、創新考核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對學校進行評價。在考核中還將思政課建設、信息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藝術、體育、特色社團等特色教育以項目為單位列入加分項,激勵學校特色化發展。
為推動教育評價改革的落地,碑林區持續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以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落實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配置教育資源,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情況作為教育督導重要內容,以督導促落實。
聚焦教書育人,塑造陽光教師
大學南路小學教師溫嘉鈺的手機里至今仍然保存著6年前的一張老照片:深夜十一點的校門口,師傅白娟娜老師帶著兒子與她揮手告別。“那時,我要參加區里的新秀大賽,白老師放學后就一直陪我在辦公室磨課,甚至把6歲的兒子‘借’給我,讓我找上課的感覺。”溫嘉鈺是舞蹈專業畢業的,但是對于如何進行音樂教學卻基本沒有接觸過。進校后,師傅白娟娜就開始手把手地帶著她成長。如今,她已經成長為碑林區教學能手,在教學中獨當一面。
“教師成長有個關鍵的黃金期。剛入職時看到的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為了幫助教師成長,學校組建了16個名師團隊,打造了“名師+”教育生態系統。”大學南路小學副校長王妮說。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創新型、領導型教師”目標引領下,大學南路小學整合以往優秀教師培訓培養經驗,構建了“名師引領·數智賦能·科學評價”的教師培養模式。
在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兒童學習需要,自主決定主題活動開展時長,靈活調整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了教師的自主性。在師資管理上,運用“分層分類”培養,實現了從新入職教師到合格教師、從潛力教師到骨干教師、從能手教師到專家教師、從專家教師到教學名師的階段漸進式發展。目前,園內省區市“三級三類”骨干教師人數居全省第一,高素質教師梯隊已頗具規模。
經過15年的不斷探索,“1+7+X”教師評價體系在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正式落地。以“四有”好老師為價值核心,以培育教師7項專業能力為基礎,此外,更關注的是教師的個體挖潛。其中,“X”為教師個性和社會性發展評價,指除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之外應具備的能力,包括抗壓能力、個人特長、領導力、組織力等。
“我們的管理思維就是調動一切部門、一切人的力量,讓所有人都發揮自己的長處,激發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作用。每個人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那么團隊也會愈發優秀,好的團隊又會反哺個人,激勵個人不斷自律和奮進。”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園長兀靜說,“這就像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在內部形成了良性循環。”
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重教書輕育人等行為,碑林區全力構建潛心教學、全心育人的評價制度,給踏踏實實在一線教書育人的教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希望。
碑林區642個區校級、51個市級“名師+”研修共同體,實現了“名師+”工程全學段全學科覆蓋;通過開展青年教師新秀賽、全過程評優教學能手賽、學科帶頭人評選、教學名師選樹、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基本功大賽等多項教師評優活動,打造了骨干教師體系,專業能力提升成為教師發展評價的核心要素。
楊丹荷參加了大學南路小學的“合木晨誦”跨學科課程團隊。在團隊中,她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致力于現代技術與詩詞的融合,帶領學生智能寫詩,探索圖形化詩詞創編等。“第一次帶著學生用技術寫出一首完整詩歌的時候,學生們興奮不已,我自己也是激動萬分。這讓我在學科教學之外找到了更多的職業幸福感和價值感。”她談道。
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來自教師對自身潛能的挖掘,更來自“指揮棒”的轉向。
聚焦“五育”并舉,成就陽光少年
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基礎環節。為扭轉學生評價中存在的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等錯誤傾向,碑林區各校堅持“五育”并舉,完善多元評價機制,加強德智體美勞評價的改革路徑更加清晰。
在西安鐵一中的美術社團教室里,鮮蘭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校園藝術節做準備。在今年的藝術節上,她將有一個美術作品“個展”。“高一時,我加入了學校美術社團,在這里我找到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陳杰老師給了我很專業的指導,讓我發現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
“學校通過豐富多元的美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興趣,激發潛能,有意識地挖掘潛力,有序列地發揮特長,為每個孩子打下多彩的人生底色。”鐵一中藝體中心主任助理馬蒙說。鐵一中成立了“藝體中心”,統籌、管理、協調學校美育工作,進行“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實踐與探索。學校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社會優勢資源,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課程化”管理體系等,保證藝體活動向課程化發展的方向,并且建立“西安鐵一中藝術教育聯盟”,互助共建,資源共享,協同發展,輻射帶動區域內藝術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碑林區累計創建了國家和省、市級藝術教育示范校25所,探索建立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公示、藝術教育年度報告等美育評價制度,定期舉行全區藝術展演,形成了特色鮮明、百花齊放的藝術教育格局。
在小雁塔小學,每個學生都有一個電子成長檔案,記錄了勞動教育中的精彩故事;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勞動教育已成為“德為根本、智為源泉、體為支撐、美為胸懷、勞為途徑”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該校體驗式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徑……為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碑林區從“管理育人”“活動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協同育人”“評價育人”等七個維度,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在全區中小學深入開展“碑林區陽光學子育人工程勞動傳遞愛”綜合實踐活動,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在“五育”并舉導向下,碑林區創新發揚德育、智育、體育方面的優秀經驗做法,持續補齊美育、勞育方面的短板,全方位擴充學生評價體系,分學段建立起涵蓋5個維度、20項二級評價指標的《碑林區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過程和全領域評價,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育人機制。
學生評價成績單里的“人”回來了,被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學生、家長發現:曾經冷冰冰的、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成績單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溫度、更加豐富多彩的青春成長記錄。
“我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陽光學校里,在陽光教師的引領下,成長為陽光少年、陽光青年,做一個陽光的人,做一個勇于面對挫折的人,做一個樂觀自信的人,去創造陽光社會。”這是碑林教育人的目標。
解決好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是充分激發教育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步。西安市碑林區將下大力氣打好教育評價這“最硬的一仗”,積極探索,攻堅克難,用科學的評價引領推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