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心理疾病的產生,一個最主要的源頭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所以減負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最響亮的主題詞?!半p減”3年以來,學生的學業負擔是否真的減輕了,減輕到什么程度?我想老師和家長們都會有評價。要看到,減負在中國已講了幾十年,是個老大難問題,我們不妨簡要地回顧下歷史。

1964年,毛澤東主席在春節座談會上說:“教育的方針、路線是正確的,但是方法不對。”“課程多,壓得太重,是很摧殘人的。”“現在的考試辦法是用對付敵人的辦法,實行突然襲擊?!?/p>

1965年,毛澤東給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信里重申,“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課程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逼鋵?,和今天的課程相比,那個時候的學業負擔遠遠談不上嚴重。

在恢復高考以后,1977年,鄧小平說:“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边@就是當時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早出人才的一個教育思路。他說:“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要極大地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沒有‘三老四嚴’的作風,沒有從難從嚴的要求,沒有嚴格訓練,也不能達到目的?!编囆∑疆敃r強調“三老四嚴”、從難從嚴是有明確的針對性的,因為當時剛從文革的動亂中恢復秩序。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種建立在重點學校基礎上的教育競爭,變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當時對這一弊端的說法是“片面追求升學率”。

一個典型的事件是1985年秋天,北京一名初一女生喝敵敵畏自殺,留下了一盒催人淚下的錄音帶。胡耀邦同志批示,“對北京市四十九中學生自殺一事很難過,不要再對家長搞什么壓力。全國大中小學多數教育思想不對頭,對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不明確。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沒有好的身體條件行嗎?灌的量那么大,灌的方法那么死,作業考試那么繁瑣,有什么用?這件事提了幾十年,從毛主席時就那樣說,但總是解決不了。我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們自己沒有說透,第二才是規定一些必須遵守的規矩。這件事情請抓出一個結果來,一年不行就兩年,怎么抓,也要認真細心考慮?!币钔具€是很樂觀的,認為一年不行的話,兩年就可以改變局面。而現在已經過了三十多年了!

2000年2月,浙江金華四中發生了一起學生用榔頭打死母親的惡性案件。江澤民總書記講話:“現在一些學生負擔很重,結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不利于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薄肮艜r候,有刺股懸梁、穿壁引光、積雪囊螢、燃糠自照等勤奮好學的故事,主要是要教育青少年樹立好學上進的志向。如果方法不對或不適當,也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這方面的教訓不少,要引以為戒。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边@些都是非常正確的教育理念,關鍵是怎么來實現。

如今,學業負擔過重問題依然存在。如何從應試教育突圍?如何擺脫教育方針與教育現實長期“兩張皮”的狀態?為什么素質教育缺乏生命力?答案是中國需要新的教育哲學,需要實質性的教育制度變革。也就是說要從頭做起,實行自上而下的頂層制度變革,實行“源頭減負”,而不是僅僅在學校和家長的層面上做“末端減負”。

對此,大家都是有高度共識的,問題是如何把它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改革實踐。第一,需要更新我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習觀、學生觀。簡單地說,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需要更加具體化,需要落實到關注學生和兒童的成長。要樹立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要實行善待兒童,使兒童免于恐懼,能夠保障兒童睡眠休息的教育,能夠增進個人和社會福祉的教育;要培養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業精神的終身學習者,而不是被淘汰的“考試機器”,要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等等。

第二,實施做減法的素質教育。一方面要從國家的課程方案、教學計劃減起。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長王文湛在一次主題演講中說道,我國中學每周上課33節,外國中學每周23節;我國中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畢業,一共13000節課,外國5800節課;我國小學每年放假12周,中學每年放假11周,每年放假兩個半月,外國的中小學每年放假四個半月,多兩個月。從數據看,差距是非常大的。從源頭上減少課程數、學時數,大幅度地降低教學難度、考試難度,這是一個非做不可的基本方向,而且簡單有效,一抓就靈。

另一方面是建議推行小學全科教師模式,改善教育生態。全科教師有什么好處?它不僅有利于減少教師數量,更重要的是它還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使老師和學生親密接觸,消除學生對新的學科的陌生感,這對低齡的孩子特別重要。此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教學減負。三五科的課程都歸于一個老師布置作業,他怎么會給自己層層加碼?這樣,每一門課程的難度也不至于過高。此外,建議改革考試制度,促進高中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多元化。

第三,按照《義務教育法》實質性地取消重點學校。國慶期間,我們在日本做了一次游學,說實話有些見聞是超過我的預期的。那就是他們的公立的中小學沒有重點學校、重點班。中小學家長不得接送孩子,因為學生離學校就是步行5分鐘、10分鐘的距離,而且每年對學生重新編班。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實行公務員制度,教師、校長每6年進行交換,沒有特殊政策。

第四,減少課程和教學內容。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為生活而學”的教育變革。我們對新加坡的教學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其應試教育最為嚴重,學生學習壓力最大,因為新加坡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兒童早期分流的制度。但是,這些年來改變很大。早在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的教育改革計劃,旨在“改變一考定終身”,學校減少了30%的課程教學內容。2005年,新加坡發起“少教多學”的教育改革,學校進一步減少了20%的課程。2018年,啟動“為生活而學習”的教育改革,又減少了30%的課程教學內容。大量減少計劃內的學時數,從而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學校,走向社會。

新加坡過去最令人詬病的早期分流的考試制度也一直在改,2019年開始取消小學一二年級的考試,小六會考改為按級別評分,取消了獲得高分的壓力。改革小六會考的分流制度,學生分為直通班、快捷班、普通學術班、普通工藝班等幾個不同方向。從2014年開始,試點學科分級制,即對英語、母語、數學和科學等課程,按照學生學習進度進行分班教學。一個班混合了快捷班、普通學術班、普通工藝班三類學生,這種混合式的班級,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減少因教育分流制度而造成的貼標簽或學生受歧視的現象。

韓國從“發展教育”走向“幸福教育”的改革,同樣令人刮目相看。它過去實行的“發展教育”,與我們現在的目標類似,就是教育為國家的發展服務。2013年韓國提出實現“幸福教育”的目標,培養創新人才,以初中“自由學年制”的改革為抓手。自由學年就是指在初一的時候,用一年的時間,把學生從以知識和競爭為中心的生活中解脫出來,運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多樣性的體驗活動,提高學生的素質和適應能力。因此,幸福教育改革是實質性的。2016年所有初中全面實施自由學年制度。調查顯示,學生的幸福感明顯提高。在韓國時我們也和韓國學生的家長交流過,詢問韓國的小學到底有沒有擇校、有沒有選課,家長說他們也有擇校,擇校的標準就是離家近,伙食好。

這些改革當然需要有它的配套政策,包括高中多樣化的政策。在筆者了解到的各國教育變革中,有一個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教育創新,叫做“夢想學?!薄D壳霸陧n國首爾和京畿道,夢想學校發展得很好。時任京畿道教育廳廳長說:“每個班都有幾個不愛學習的學生,每一個這樣的學生都有一項他自己喜愛的事情。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創造條件讓他們去學習他們熱愛的東西?這就是夢想學校的由來。”夢想學校是在高中階段由學生組織、跨學校的學習機構,利用星期日、寒暑假的時間進行學習?,F在類型多達上百種,例如無人機、播音、服裝、策劃、動漫、電影等。學生做好教育計劃,經教育廳審查后提供經費支持。他們的廳長說,如果一個學生能夠在高中三年關注自己喜歡的方向,那么誰還會去上補習班呢?而且他未來的職業方向也就大致奠定了。

從上述這些國家的變革實踐看,可以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大致相似的,各個國家已經采取了很不同的強有力的措施。可見,教育改革也是一場競爭,中國需要迎頭趕上,否則我們就將失去在新形勢下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主動權。畢竟在少子化的時代,每一個兒童都是珍貴的,我們需要用教育紅利去彌補人口紅利的缺失。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