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文西是中國現代人物畫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美術創作中體現“人民性”的典范,更是美術教育的重要推動者。先生終其一生都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在人物畫的創新方面獨樹一幟、開宗立派。將中國寫意精神和西方科學的造型法則融入人物畫中,創造出“嘴角和眼角微翹”樸實樂觀的典型“劉家樣”人物圖像。同時又以高校教育者的身份,引領人物畫創作中的“人民性”,成為高校人物畫教學、創作的標桿,發揮了典型引領作用。

[關鍵詞]人民性  民族審美觀  人物畫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百年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ZD14)。

引  言

劉文西是當代中國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者,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實踐中,“心中有人民”是劉文西六十余載的精神訴求。深入生活、深入陜北延安革命老區,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和勞作中,以手中的畫筆記錄祖國西北地區以及陜北人民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出黃土高原上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的生活狀態,反映了他們通過努力奮斗,創造幸福生活的歷程。充分顯示出劉文西先生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不僅為高校人物畫教學帶來重要啟示,更成為高校人物畫教學、創作的標桿,為人民創作、為時代記錄、為社會立言。目前共收集整理了劉文西先生關于人物畫教學“人民性”論述的文章17余篇,作品100余幅。先生對“人民性”的高度概括提煉形成“美的化身”,創作出“有溫度”的藝術。在學界對于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對高校人物畫教學的啟示尚未形成理論構建。本文通過對先生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的探析,提出高校人物畫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要將美術創作中“人民性”落到實處的三點啟示,拓寬高校人物畫教學研究的學術視角。

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精神能量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至上”是黨的價值理念和根本立場。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其發展不僅是物質富裕,更重要的是精神富足。因此,劉文西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極具藝術感召力,帶給我們強大的精神能量。無論是其筆下勤勞的勞動人民,還是善良純樸的山村姑娘或是刻苦學習的兒童,都是對人民的傳神寫心,觸動著每位觀者的心弦,成為振奮人心的視覺圖像,為高校人物畫教學、創作樹立標桿,為傳承紅色基因凝聚了精神能量。經濟基礎對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文化也有自身的特點及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文化對經濟、政治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反映社會的思想與人民的精神世界,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調整而產生的必然變化,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換言之,先進的文化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先導,更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1942年5月2日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文藝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強調文藝創作的“人民性”立場,形成中國近現代以來文藝創作中“人民性”的理論建構,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養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這為人物畫創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遵循的方法。因此,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必須體現時代精神。劉文西先生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筆下的陜北人民形象,深刻表達出黃土高原上百姓的現實生活,贊美人民的“真”“善”“美”成為記錄社會發展最鮮明的時代圖像,并帶給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例如《在毛主席身邊》《祖孫四代》《共同歡樂》《棗園桃李》《知心話》《毛主席和小八路》《解放區的天》等。尤其是《一束野花》《山丹丹花開》《黃土地的主人之黃土娃娃》從兒童圖像的視角,呈現人物畫創作中的“人民性”,成為我們可以觸摸的精神圖譜。這些作品凝結了新時代民族崛起的精神風貌,潛移默化地為觀者帶來隱形的精神能量。

簡言之,劉文西先生六十余載的創作歷程,重在表現對黃土高原上人民的原生樣態。這種原生樣態展現出陜北人民對生活純樸的熱愛、為美好生活而奮進的精神面貌。作為一個在人物畫創作中,始終以“人民性”彰顯人物畫的創作意義和價值追求的人民畫家,他的創作卓然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首先表現在他將畫家的身份定位、創作實踐行為和創作對象并置,深入貫徹到“人民”的身份意識之中。這種藝術的“人民性”傳達的“真”“善”“美”直抵人心、促人奮進,具有強大的精神能量。魯迅曾說“要改變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通過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散發精神能量,堅定文化自信。劉文西先生秉持藝術“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創作態度,并堅持和時代同步,創作出既可信、可親、可感,又具溫度、力度、深度的時代畫卷,這種奮進力量力透紙背。

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文化內涵

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延伸。其文化內涵隨著歷史的流變,呈現出鮮活的時代特征。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文化內涵,主要從三個維度分析,即主體性、歷史性、生活性。主體性指的是人民群眾是美術的創作者、描繪對象、評論家。歷史性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融入革命文化的同時,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活性是通過視覺圖像中的人民形象,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生活狀態、文化自信。

藝術“人民性”的基礎是生活真實,生活真實是“為人民服務”的首要條件。劉文西先生堅持“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創作理念的同時,發掘黃土文化與人民圖像的藝術價值。堅持現實主義的筆墨語言緊扣時代的主旋律,“關注社會”“關注人民”“關注生命”創作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的視覺圖像。先生筆下陜北人民質樸、勤勞、善良的形象,使觀者通過美術創作中的陜北人民形象,了解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活狀態,更是通過對“純樸”形象的刻畫,警醒世人除去鉛華回歸生命的“本我”。社會主義文藝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萬縷千絲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美術創作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創作導向。堅定信念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國夢而奮斗,這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經驗,也是美術創作的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雙重結果的作用。人民圖像的文化內涵,表達出劉文西先生對人類命運的理解,有力地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劉文西曾講“深入人民就要深入到底”要有自己的藝術故鄉。從1957年起劉文西先生先后深入陜北26個縣區100余次,其中陜北“過大年”30多次,成為當地人民尤其是孩子們期待的春節活動,成為陜北百姓的“老朋友”,孩子們的“知心朋友”。劉文西美術創作中的人民圖像洋溢出的文化內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畫面中博大、雄厚的筆墨、在熟悉人民、了解人民、刻畫人民的艱辛中詮釋黃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展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藝術價值

劉文西先生美術創作中的人民形象,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物畫中表現人民形象的藝術形式,更是成為高校人物畫教學中的經典范本,引導高校青年學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展現“人民性”的藝術價值。他將陜北農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變遷,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時代背景,給予深遠的歷史表現。充分展現出劉文西人物畫創作中“人民性”的視野與情懷。例如,先生1962年創作的《祖孫四代》表達出在黨的領導下,陜北四代人民的不同形象,帶給觀者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能量,并展現出自身的藝術價值。先生描繪的四代人帶著各自的時代印記,雙腳深深地融入黃土地,顯示出堅韌的生命力。第一代勞動者是舊社會的經歷者,深知黨帶領人民取得勝利的艱難歷程,堅定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成長于新舊時代交替間的老者是第二代勞動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起來的拖拉機手是第三代勞動者。這三代人展現出中國農民從小農經濟時代轉向社會主義集體化的社會主義新人。尤其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代表第四代人民形象,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同時表達出“男女平等”的理念,細膩靈動的線條勾勒出孩子的天真可愛。手中的“花狗腦花”和枸杞花是美好生活的希望,背后背著爺爺的草帽,是長輩對她的關愛與期盼。作品完美呈現出劉文西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人物造型受茂陵雕塑啟發,線條刻畫渾厚粗樸,形成“金錯刀般的碑學書法線條”,使得人物形象形成紀念碑式的視覺效果,線條的凝重及色彩的鮮艷,塑造出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創造出“嘴角和眼角微翹”樸實樂觀的典型“劉家樣”人物圖像,構建出“劉家樣”人物圖像的筆墨特征,呈現出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藝術價值。劉文西在接受采訪時曾言:“我很想畫出農民偉大的歷史作用。人民是一個大概念,而勞動人民能夠創造歷史、創造世界,對勞動人民應該是崇敬的、歌頌的,應該是用紀念碑式的方式表現。”綜上所述,“劉家樣”的筆墨特征飽含著黃土高原的粗獷與“信天游”般的爽朗。濃重的焦墨雄渾厚重,蒼勁有力的外輪廓線為其立骨,是粗糲的人生歷程。高染法的設色方式,呈現出黃土高原上人民特有的“蘋果肌”。因此,劉文西人物圖像具有表達人民心聲和社會美育宣導及民族審美觀三方面的藝術價值。

首先,人民圖像表達人民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人民”。劉文西先生以一個開創者的眼光,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以多樣化的藝術語言與展示視角,生動地記錄黃土地上人民的真實生活、命運及情感。表現老百姓的心情、心愿和心聲,創作出能夠“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人物圖像。他用精湛的藝術創作展現人物圖像在文藝創新發展中的藝術價值,反映民族藝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激勵我們,尤其是藝術高校的師生們,創作出以表現“人民心聲”“人民心愿”增進民心相通的經典作品,不斷推進藝術創新,提高美術創作質量。創作出人民所需的“精神食糧”。

其次,人民圖像的社會美育宣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藝應該“為人民服務”,只有文藝具有了社會教化功能才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蔡元培先生認為,無論在社會道德還是個人的精神生活,美育都能發揮重要社會作用。人民圖像的社會美育宣導潛移默化直抵人心,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人們的心靈。優化人的修養,凈化人的靈魂,帶給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因此,美術創新發展中應當重視并發揮好人物圖像在社會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美”的藝術創作展現“美”的人生;以“美”的藝術創作構建“美”的社會。王國維將美育視為改造社會、美化人生的根本途徑。社會美育對應的是人的智力、感情及意志的精神范疇,即“真”“善”“美”。由此可見,美育在個體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人民圖像的表現是畫家反映客觀世界、表達主觀情感的重要方式。無論回歸人民本體或者以旁觀者的視角刻畫人物圖像,都會給觀者帶來“美”的感悟。這也是人民圖像所體現的社會美育價值。劉文西先生正是立足社會現實,以人民為表現對象,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經典作品,在宣導社會美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民圖像的民族審美觀踐行。國家具有民族性的內涵,其人物圖像中的民族審美觀便有了民族性的底色。民族審美觀與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息息相關,更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民族審美觀是人類在審美取向上表現出來的民族審美特征,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點之一,是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民族審美觀蘊涵在人民圖像的藝術形態之中,是獨特的審美意識,更是民族性構成的重要因素。

劉文西美術創作對高校人物畫教學的啟示

在當下高校人物畫教學過程中,人物畫不受題材和表現技法以及內容等方面的限制,趨向多元化發展。人物畫教學中面臨傳統人物畫技法和現實生活的脫節問題。具體表現為:首先,傳統功底扎實但缺乏對傳統美學的深思;其次,忽視人物畫創作中的“人民性”表達。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目前在高校人物畫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是教授一些外在形式的技巧,例如畫面構圖、用筆技法、用色技巧等。但若過度重視畫面的藝術語言、技法就會舍本逐末,因為“人民”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因此,在高校人物畫教學過程中通過“民族審美觀”和“人民觀”的表達,提高民族自信心,才是人物畫教學的初衷所在。僅僅重視人物畫課程的形式教學,不加強“人民性”表達的人物畫教學,必然導致學生民族審美觀的匱乏,無法將美術創作中的“人民性”通過自己的作品中展現出來。通過對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三個維度的探究,筆者認為對當前高校人物畫教學有三點啟示。這不僅拓寬了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研究的學術視角,更為高校人物畫教學助力。具體概括為:

首先,“人民”是人物畫創作的表現主體。塑造人民形象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術創作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標志。“為人民寫真”的宗旨決定高校人物畫教學中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劉文西美術創作中從人物內心世界到外在形式,都具有明顯的時代圖像特征,呈現著強烈的時代精神,開拓了中國水墨畫表現人民形象的新領域,是對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繼承與創新。代表中華民族的民族審美觀和人民觀。因此,人物畫創作過程中,以特有的視覺感知給觀者以情感共鳴,賦予中國人物畫的共情力與代入感。具體表現為筆墨要隨時代,時代在變化,人物畫所表現的對象也在變化,人物的表現技法也應隨之創新。因此,在高校人物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傳統而非套用,學習西方而非照搬。應該在接觸人民群眾的過程中感受生活,在人物畫教學中加強“人民性”理念的輸入,為人民群眾帶來精神食糧。換言之,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呈現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態,加強“人民性”創作理念,為人物畫教學注入新的能量和生機。

其次,“人民”是人物畫創作的服務對象。從美術創作人民主體論的立場出發,人民群眾是美術作品的接受者和審美消費的主體,也是人物畫創作觀念及創作動機的出發點,更是人物畫創作的首要服務對象。在高校人物畫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要創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雙重檢驗的經典人物畫作品,要將“大眾性”和“藝術性”平衡好,而非盲目地描摹和套用。要準確把握大眾對人物圖像的接受程度,其中包括表現方式和繪畫語言。作為美術工作者我們要讓“人民”成為作品中的主角,還要同人民情感相通,才能創作出經典的人物作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心。用畫筆表現億萬人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奮斗精神。

最后,“人民”是人物畫審美的評判者。美術作品的審美主體是人民,審美需求的判斷和審美評判標準均取決于“人民”。2021年8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市場認可統一起來,把社會效益、社會價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從,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因此,高校人物畫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從欣賞者的角度,進行藝術構思和創作踐行,更為重要的是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立場,深刻認知人物畫創作的最終鑒賞家和評判者是“人民”,將“藝術為人民”落到實處。

結  語

通過劉文西美術創作中人民性的探究,為高校人物畫教學指明了宏觀的培養方向,即人物畫創作一定要扎根于現實生活,創作出可信、可親、可感,而又具有溫度、力度、深度,為“人民”而創作的經典人物圖像。首先,在人物畫教學中通過對傳統人物畫的摹寫加強對傳統筆墨的審美感知力及創作的表現力。其次,人物畫要表現現實生活。在人物畫教學中無論寫生或創作都不能脫離生活,應在感同身受中塑造各種人物形象,表現出他們的生活氣息、個性、精神世界喚起觀者的共鳴。最后,人物畫要表現時代。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人民生活方式的進步和精神面貌的轉變,高校人物畫教學中表現的對象和技法也要隨之創新和提高。因此,劉文西美術創作中的人民形象,具有永久的藝術生命力與創新力,為高校人物畫教學發揮了典型引領作用,進一步引導高校青年學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以培養能夠準確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展現人民精神狀態、呈現民族精神的創新型藝術人才為目標,創作出“技法”和“思想”融為一體的優秀人物畫作品。

參考文獻:

[1]朱盡暉.論人民藝術家劉文西[J].美術,2022(02):48-56.

[2]柳寶軍.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導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3:8.

[3]趙農.憶往昔 崢嶸歲月——關于《祖孫四代》的采訪[J].西北美術,2009(3):2-4.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

(趙晨燁: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