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潼關縣教科局積極挖掘勞動教育新內涵,不斷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并構建特色勞動教育工作體系,健全以“基礎勞動+興趣養成勞動+特色勞動”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勞動課程建設機制。縣域內不斷強化勞動教育實踐研究,積極搭建多元形式新平臺,開展勞動教育示范校創建活動,以“德育為先,五育并舉”為中心,實現以勞育德、以勞育智、以勞育體、以勞育美、以勞育勞的教育目標,助推“雙減”工作走深走實。

一是發揮課堂基礎作用,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中小學校結合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和勞動教育示范校創建重點任務要求,明確組織機構,明晰人員責任,切實制定勞動教育總體實施方案和學年度勞動教育計劃,并建立完善教育與管理并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學校結合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嚴格落實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要求,開足上好勞動課程,保障勞動教育課時,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基礎作用。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在生活自理、集體勞動、家政實踐、烹飪操作、手工制作、園藝養殖、職業體驗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是挖掘校內教育潛力,豐富勞動教育內容。中小學校不斷挖掘校內勞動教育潛力,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圍繞日常學習生活勞動,構建勞動內容結構,設立“勞動教育周”和“集體勞動日”,充分利用課余或課后服務時段,從集體勞動、科技制作、家用電器使用與維護、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等方面,開展勞動實踐工作,同時延展到日常家庭生活,體驗勞動價值,豐富勞動教育內容,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

三是拓展校外實施途徑,提升勞動教育品質。中小學校不斷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重視校內外生產勞動和志愿服務實踐工作,開辟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縣教科局成立了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指導中心,對學生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等方面加強指導,并搭建校際交流平臺,讓學生在生產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同時將教育教學工作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相融合,讓學生走進鄉村、走進社區、走向社會,體驗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