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工程地質課程英漢雙語活頁式教材開發
作者:羅 娟 張麗萍
發布時間:2023-12-26 11:22:3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和“交通強國”戰略的實施,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步伐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開展了留學生項目,與此同時,為中國企業培養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也愈顯重要。但因適合高職雙語教學的教材極其匱乏,無法滿足高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文章在分析活頁式雙語教材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活頁式雙語教材編寫思路,并從教材結構、內容、編排體例等方面探索工程地質課程英漢雙語活頁式教材開發,以期為雙語教材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工程地質 英漢雙語 活頁式教材
課題:本文系陜西省地方課程、地方教材、課程思政及教輔資源研究課題2022年立項重點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工程地質課程英漢雙語活頁式教材開發與應用》(課題編號:20220200101)研究成果;陜西省教育廳青年專項課題《流域生態環境多元共治機制研究——以渭河流域為例》(課題編號:22JK0028)部分研究內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方法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YB202109010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部分研究內容;陜西省第五批“陜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項目內容。
開發背景
2000年以來,國家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交通強國”戰略,國際化人才培養愈顯重要。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化趨勢也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語或全英文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政策支持的力度,通過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對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教育幫扶等舉措,鼓勵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引進來”“走出去”,為“一帶一路”倡議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工程地質雙語教材的現狀
目前工程地質英文教材數量很少,多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工程地質(地質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英語學習,也可作為巖土工程、地下工程等相近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參考性教材,主要內容是學科知識體系的編排,知識傳授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做”一體化設計不顯著。當前,能夠滿足高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的工程地質英漢雙語教材較少,可參考的書籍數量匱乏,急需開發適用于交通類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工程地質英漢雙語教材。
教材編寫理念和特色創新
1.教材編寫理念
(1)內容重構,項目驅動,任務引領
依據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群)能力要求,結合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中道路勘測、施工、設計等相關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重構教材內容,以項目、任務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
以“工程建設中有哪些工程地質條件?”“會遇到哪些工程地質問題?”以及“如何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并評價工程地質問題?”三條主線為引領,將教學內容對應分為“工程地質條件辨識”、“常見不良地質現象認知”和“工程地質勘察”三大項目,再根據實際工作內容和學習情境細分為12個任務。
(2)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
每個任務都明確了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方便學生把握課程的重難點,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清晰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隨后通過任務描述、相關知識整合、任務實施和拓展內容的設計編排,將理論知識、實際案例和課程思政相互融通。該方法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便于教師開展教學。
(3)校企雙元,產教融合,理實一體
為了響應教育部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對于“雙元”育人的要求,邀請工程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寫和審核把關,從理論知識的邊界與深淺、項目與任務的整體設計到工程案例的選取與編制,均體現了“雙元”合作、產教融合與理實一體的教育理念,以確保教材的通用性和實用性。
2.教材特色與創新
(1)活頁式編排,結構、內容雙優化
本次教材修訂改變了傳統的章節模式,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活頁式裝訂方便取出或增加內容,尤其適用于以學生為中心、任務式驅動式的翻轉課堂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在教材相應位置加入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還可以加入重難點筆記、新規范及新技術、學習心得感悟等,使教材變成學材,真正“活”起來。
(2)數字化升級,豐富配套資源
為滿足“互聯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編者在本次教材修訂中升級了配套數字資源,除了高質量的PPT課件、習題和試卷外,書中部分知識點還嵌入了微課視頻二維碼,學生通過手機掃碼即可觀看。此外,本課程還上線了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這些豐富的配套資源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學生隨時自學,提高了教學效果。
(3)挖掘思政元素,落實課程思政
每個任務后都附有拓展內容,主要包括對我國偉大工程、科學名家、英雄事跡、先進技術、名山大川等的文字或視頻介紹,以及對工程事故、地質資料涉密規定的講解等。這些內容蘊含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民族精神、法治意識、工匠精神、文化素養等思政元素,使學生在豐富學識、增長見識的同時塑造品格,另外,也能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提供素材。
(4)中英文對照
采用中英文對照的編排形式,每個任務后附有英文專業重點詞匯,生僻的中文注有拼音,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更適合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學習使用。
教材設計
1.教材定位
“工程地質”是高職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工程地質課程的雙語教材,旨在使學生能夠準確辨識工程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工程地質現象和問題,并能正確分析這些現象和問題對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營的影響;能合理運用國家現行公路行業規范和標準解決工程地質問題;培養學生甘于奉獻、為國筑基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職業精神,以及敬畏自然、節約環保的工作理念;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測設、施工、檢測、養護及管理等職業核心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本教材不僅可以用于來華留學生的教學、本國學生的雙語教學,也可用于技術人員培訓。
2.教材內容
依據職業能力要求,基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校企合作共同確定教材內容。12個任務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具體包括:任務一,鑒定常見造巖礦物;任務二,識別巖漿巖;任務三,識別沉積巖;任務四,識別變質巖;任務五,測定巖層產狀;任務六,識別地質構造;任務七,認識地表水;任務八,認識地下水;任務九,識讀地質圖;任務十,滑坡的防治;任務十一,崩塌的防治;任務十二,識讀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每個任務完整且相對獨立,均由學習目標、任務描述、知識準備、任務實施、拓展內容和專業詞匯六個部分構成。
(1)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內容的先導,應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是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對課本內容和教師傳授的知識有一定認識和掌握,對地質現象有一定了解。然后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工程地質條件的運用,加強學生對工程地質專業英語的了解,使其熟練掌握專業英語詞匯。最后是素質目標,向學生傳遞奮勇向前、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傳遞中國建設者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奮斗精神、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勞模精神,培養學生堅守底線、質量第一、人民至上的職業道德。
(2)任務描述
任務描述部分應將學習任務盡可能具體化和量化,讓學生明確自己要做什么。例如任務一中的任務描述為:完成不少于6種主要造巖礦物標本的認識與鑒定。
(3)知識準備
知識準備主要是儲備一些專業知識,為實施任務做理論鋪墊。微課視頻二維碼、中國大學MOOC平臺等配套數字資源的加入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形式,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可隨時學習。
(4)任務實施
介紹任務完成的具體步驟,充分體現“做中學”的重要性,通過步步引導讓學生逐項完成任務并形成成果記錄。例如:任務一,常見造巖礦物鑒別記錄表(表1)。
Table 1 record of The rock-forming minerals
Name: Student No.: group No.: Class: Grade:
(5)拓展內容
拓展內容用文字圖片或主流媒體網址鏈接等形式呈現,主要介紹“一帶一路”國家地質景觀、重大工程、科學家等。
(6)專業詞匯
專業詞匯是英漢雙語教學的重點,可幫助學生查閱和掌握大量的工程地質專業英漢詞匯,加強學生對外文和中文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
結 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工程地質課程英漢雙語活頁式教材的開發彌補了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工程地質課程英漢教材缺乏的問題,為培養具有國際化技術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地質人才提供了支撐。通過工程地質教學實踐可以發現,該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學能力、塑造品格的同時,還推廣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宣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時代精神。實踐證明,教材開發也是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的重要渠道,對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教育領域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蔣華,王小靜.專門用途英語(ESP)在應用型高校的課程構建研究與實踐[J].現代英語,2022(7):70-73.
[2]李斌,李彥榮,夏慶霖,等.“雙一流”建設中工程地質專業教育對標國際的若干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4):56-61.
[3]李賽賽,康志強,劉戰慶,等.新工科背景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改革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249.
[4]劉宏文.高職院校ESP教材編寫原則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5(5):113-114.
[5]董月琳.大學英語ESP教材編寫原則研究[J].英語廣場,2017(3):88-89.
[6]羅選民,熊俊鈞,羅立勝,等.大學英語專業閱讀階段教材教法研究[J].外語界,2001(2):36-42.
(羅娟、張麗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