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依靠“互聯網+”的優勢優化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效果,有效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本文以“互聯網+”技術為研究背景,分析其影響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沖擊因素,以期突破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現實困境,為高等教育路徑變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手段  應用

課題: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研究(編號:2022KCSZYB-01)。


引  言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智慧社會、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需要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與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2017年12月,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辦,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賀信中指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此次大會以“發展國家數字經濟、攜手共建網絡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加深了國內教育事業互聯網技術與數字經濟的交流合作。近年來,國內的數字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運用“互聯網+”技術對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明晰。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主要包括專業教師為學生傳授會計政策、會計理論、會計技能以及預算方法的過程;學生應充分掌握教師所傳授的會計知識,為今后工作打下基礎。當前,高職院校傳統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還存在諸多弊端,學校需順應時代發展對其進行改革,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優秀人才。

“互聯網+”教學手段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線下教學的影響

1.“互聯網+”促進會計理論加速延伸

會計工作具體是指從業者對經濟活動確認、記錄、計算的過程。而傳統的會計工作以核算為中心,以貨幣計量為單位。“互聯網+”教學手段的提出,為高職院校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轉變。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網絡技術后,通過移動客戶端就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與傳統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相比較,“互聯網+”教學不僅優勢凸顯,還改變了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此外,“互聯網+”技術對企業的擴展也有一定影響。

(1)會計核算與監督對象的拓展。

以“互聯網+”技術為背景的會計核算職能越來越全面,除特定會計主體之外的經濟活動,其監督與核算的對象還包括監管機構、供應商以及客戶等,涉及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

(2)會計監督時間的變化

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從業者對會計工作的監督職能發生了轉移。傳統的會計監督工作多是在事后,而若與新技術相結合,則可對經濟業務進行實時核算、業績統計與監督,工作順序由事后轉入事前或者事中。

(3)會計基礎面臨變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興的會計主體,一些虛擬企業的組織形式不斷擴張。在網絡環境下,虛擬企業期限不確定,部分虛擬企業生命周期短,實現既定目標后會立即解散企業。貨幣計量作為統一計量單位也得到了擴展,貨幣計量價值的變化雖然不能涵蓋所有利益相關者,但卻反映了企業組織成長的潛力與發展的創新能力。

2.“互聯網+”發展促進流程再造,云會計應用廣泛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興起了互聯網云會計的概念。云會計涵蓋了海量的數據信息,因數據類型復雜繁多,導致信息過載問題的發生概率也大幅提升。云會計與傳統會計存在較大區別,其數據來源于非結構數據和半結構數據,產生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異質需求。而傳統會計數據則來源于結構化數據,要確認經濟活動、詳細登記活動環節、向財務報告產生的費用,以此管控經濟活動成本、評估業務成績,所以不存在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云會計、云計算以“互聯網+”技術為背景,不但實現了傳統會計的部分工作,還避免了會計流程發生“質變”。因此,企業改革傳統會計時,還需考慮個性化管理、全面戰略決策等方面的因素。

“互聯網+”教學手段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1.忽視“互聯網+”教學手段,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全面

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不能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學生可依托移動終端在線上習得更多的財會知識,拓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教師也可借此擴充教學時空,組織多元化教學,制訂科學的考評機制,提高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的結合有了全新認識,有的高職院校更是借助于“互聯網+”建立網絡平臺,建設線上課程,但仍欠缺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因此,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是高職院校急需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理念為主,教學時間和空間會受限制。而基于“互聯網+”技術開展的全新會計教育教學模式,是與網絡科學、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模式。該模式可通過對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對會計軟件等新興技術的充分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信息化知識與計算機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加快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步伐。

2.“互聯網+”準備不充分,會計教師轉型滯后

與傳統會計教學模式相比較,新會計教育教學模式不但在教學手段上進行了優化,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可隨時在線上交流。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出現,為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應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探索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改革路徑。“互聯網+”技術大幅延伸了會計基礎工作,使其工作重心、工作職能、核算對象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移。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必須將“互聯網+”技術與會計專業教學相結合,鼓勵教師用新技術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線下教學中,授課教師的工作重點是備課,但隨著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轉移。“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專業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計算機軟件操作、網絡技術應用、網絡安全維護等技能,將傳統的會計教學逐漸向跨學科交叉研究轉化。

傳統會計工作事后的核算比較瑣碎,當前,可借助網絡的共享優勢,將這些零碎的計算工作都放置在云會計中,這樣不但能減少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還實現了實時報賬、審賬。新時代背景下,專業教師應適當轉換自身在教學中的位置,從教育者變為學生的合作者或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將自己視為教育事業的服務者,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拓展業務視野,為更好地開展教學夯實基礎。然而,當前會計教師角色轉換的不充分影響了教師轉型的進程。另外,有的學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硬件升級遲緩,致使教師授課資料準備不充分,影響了教學效果。

3.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線下教學無法適應“互聯網+”需求

當前,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體系與企業實際工作相差甚遠,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有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是以書面考試為主。傳統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中,學生顯得比較被動,教學手段很難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一定的創新性、互動性、積極性。雖然國內已經有小部分高職院校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新式課堂,還錄制了會計教學課程,但多為專業課的試點,并未對專業課程產生實質性變革。如今企業會計工作內容增多,不僅包括基礎會計核算,還要進行企業財務管控,線上軟件的應用在會計課程設置中占據重要地位。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可借助大數據強化專業教師的各項技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但這種新教學模式增加了會計教師的教學時間,需要教師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將信息技術與全面預算、財務分析、戰略規劃、稅務等財務知識深度融合,為多元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支撐。

高職院校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任重道遠,除了要全面推進網絡課程外,還應逐漸添加論壇討論、在線考核、測試等環節。這種網絡教學模式的構建除了時間周期長外,還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短期內無法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種種困難使得高職院校推行此教學模式的意愿不夠強烈。但從當前大數據發展速度來看,會計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仍是大勢所趨,高職院校要對資料配置和教學模式全面升級,以持續提高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教學質量。

“互聯網+”教學手段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中的變革

1.推進教學改革,落實“互聯網+”會計教育模式

新時代的發展提高了社會對會計管理人員的要求,使得高職院校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愈加嚴格。鑒于此,高職院校應加快實現會計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步伐,將“互聯網+”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落到實處。

(1)完善課程體系,優化專業教材

“互聯網+”技術使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教學資源也逐漸網絡化,教學形式由灌輸式轉變為互動式,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學方式呈現多元化,迫使高職院校全方位變革教學機制。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需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進行創新性、開放性、系統性的改革,將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經濟、管理、金融等相關學科相銜接。在會計學知識的傳授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探索,讓學生在實物模擬或案例分析中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與思辨能力。在專業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組織方式,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的融合。

(2)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雖都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處理會計業務,但兩者的工作職責、流程完全不同。對于經濟活動各項數據的采集、記錄、比對和分析,會計信息化要比會計電算化更有優勢。會計信息化是利用網絡與計算機技術集成性、實時性的優勢,為會計從業者提供多元化的數據分析。隨著高職院校對“專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視,會計教育教學工作不再將專業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全部內容,更重視專業知識與會計軟件操作、開發、維護及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結合,培養學生對財務信息系統的綜合操作能力和對系統數據的分析與決策能力。

2.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完善會計教育管理工作

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管理工作具體指該專業教師運用科學的手段、方法,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對教學資源進行協調分配。“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使其增強篩選網絡資源的能力,強化網絡管理意識。然而,部分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網絡化教學平臺建設不足,師資建設也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應用與操作基礎,導致在網絡課程建設后期,師資團隊利用新技術進行管理的意愿不強,未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互聯網+”學習氛圍。

(1)提升創新能力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有利于拓展師生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新時代背景下,專業會計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對高職院校教師夯實專業知識、提高管理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等,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促使教師深入分析會計行業、會計理論的發展趨勢,改進會計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創新。

(2)提高合作精神、開闊視野

基于“互聯網+”技術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團隊。團隊成員必須是不同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如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管理技術等。高職院校應響應國家關于教育教學改革政策的號召,通過發揮科研團隊的智慧實現“互聯網+”與會計專業教學的融合。會計專業教師要緊隨改革潮流,在探索教學改革方向的同時,努力拓寬自身視野,提高“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

3.優化網絡課程設計,加強網絡平臺建設

“互聯網+”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課程建設與教學變革的核心技術。網絡課程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平臺中占有主體位置,而課程設計是影響會計信息化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必須凸顯教學內容在課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互聯網+”和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的結合可導致會計數據碎片化,學習者會面臨海量信息,對此,教師應科學引導學生,使其科學、準確地收集信息。另外,“互聯網+”可使差異化學習變為現實。學生能通過網絡獲取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高職院校應加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網絡平臺建設,依據網絡平臺構建原則,由低到高、由用戶層到服務層,再到程序層進行建設。平臺至少要包括基礎管理層、虛擬服務器層、中間服務層等多個層次設計,層次劃分應清晰分明。其中,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網絡平臺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的是以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虛擬服務器層、中間件服務層等。用戶層、程序層、服務層都是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相關的層次。應用程序層涵蓋了豐富的會計教學資源,以及眾多的網絡會計學習程序,且能夠對軟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服務層是實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網絡平臺與外部用戶聯系的主要窗口,除了有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學習資源,還具備師生互動的功能。而用戶則指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師與學生。

結  論

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和團隊的支持。“互聯網+”技術可對數據進行收集及處理,實現多方資源共享。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教學,不但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空間限制,還豐富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新時代,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應以學生成長為基本導向,創新教學方式,使“互聯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池海文,謝文彬.數字化時代高端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為例[J].當代會計,2021(19):103-105.

[2]顧瑞鵬.“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專業“金課”建設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財務管理研究,2021(4):126-128.

[3]蘇黎.“互聯網+教育”下高職基礎會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以某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當代會計,2020(24):9-11.

[4]盛晨,王芳,莊際亮.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改革探究——關于《基礎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高校后勤研究,2020(7):82-85.

[5]徐霄,劉珊,李玉存.“互聯網+課堂”背景下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基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J].時代經貿,2020(8):102-103.

[6]張淑靜.互聯網+背景下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實踐——基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3):9-10+122.

[7]周青松.基于一體化平臺融合“PBL”的課程教學效果實證研究——以《財務會計實務》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2019,26(6):81-84.

[8]王丹.高職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76-78.

[9]國燕萍.移動學習環境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以《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2):185-186.

[10]郝紅艷.“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基礎會計》課程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4):125-126+179.

[11]王雪巖.“互聯網+”時代高職會計專業現代師徒制實現途徑分析——以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22):89-90.

[12]譚玉林.高職會計專業“多元融合、分層遞進”的教學模式實踐——以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3):96-99.

[13]劉輝.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學徒制”實訓模式的實踐探索——以校內會計共享服務中心試點項目為例[J].江蘇教育,2018(84):42-45.

[14]闕紅艷.基于云班課的高職會計專業泛在式教學模式研究——以“稅法”課程中“個人所得稅”的教學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56-59.

[15]張翠紅.“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會計學專業建設研究——以湖北商貿學院《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5(9):94-98.

(元媛: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