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梳理分析社交媒體使用中產生的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得出結果,錯失焦慮對大學生認知功能、情緒以及幸福感均產生了消極影響,引發大學生社會比較行為、強迫性社交媒體使用行為以及手機成癮傾向。建議從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加強培育校園文化以及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三個方面建設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理,引導大學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社交媒體,克服錯失焦慮。

[關鍵詞]社交媒體  錯失焦慮  心理健康  大學生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科學干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XGH21166);2022年西安郵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心理行為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以西安郵電大學為例》(項目編號:ZLG2022-3)。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本文討論的錯失焦慮是以社交媒體使用為基礎產生的,所謂社交媒體是以互聯網技術和Web技術為基礎,用以構建社會關系,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獲取信息的應用平臺。社交媒體使用對當代大學生心理行為影響具有較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利于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的形象塑造和美化;強化大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聚焦;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社交媒體在信息查找、整合、溝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增加大學生對社交媒體的依賴程度,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諸多心理健康問題。比如,通過對社交媒體用戶發布的10億多條情感內容的評估發現,發布的情緒內容會在社交媒體中擴散渲染,影響到其他用戶的情緒;在社交平臺對網絡欺凌等負面事件討論也會促使社交媒體用戶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

此外,社交媒體使用會引發用戶的錯失焦慮,錯失焦慮是指由于可能錯失某些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產生的一種以焦慮為主,伴有恐懼、失落、擔憂、沮喪等的復合情緒。不僅包括錯失前的擔心和恐懼,也包括錯失后的不安和失落;強烈期待了解他人經歷、頻繁參與社交活動、持續關注外界信息動態等都是其典型表現。錯失焦慮會促使用戶持續關注社交媒體內容,對用戶尤其是大學生等年輕用戶影響深遠持久,其中,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擬揭示社交媒體使用中產生的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從而促進大學生用戶更加健康合理地使用社交媒體。

錯失焦慮影響大學生認知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隨著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心理特征。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產生錯失焦慮,引發更高強度的社交媒體行為,導致他們面臨大量雜亂且分散的信息,形成一定的注意偏好,即傾向于同時平行加工多個信息(包括無關信息),這使大學生更容易受到無關信息的干擾,對大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性與指向性產生消極影響。

此外,當大學生們被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和過多的信息所淹沒時,他們往往會增加社交媒體使用強度和使用時間,過度接觸社交媒體內容,導致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獲取的信息超負荷或交流超載,引起認知負荷,產生認知疲勞。同時,錯失焦慮降低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大學生的認知監控和自我調節能力,加重其認知負荷,影響身心健康。

對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微信用戶一直保持在線狀態,觸發錯失焦慮,誘導用戶在社交媒體保持持久的聯系,導致大學生持續高強度關注社交平臺信息,造成超負荷交流以及短時間內的信息過載,引起認知疲勞,損傷大學生的認知功能。

錯失焦慮對情緒的影響

錯失焦慮促使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及使用強度增加,大學生更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首先,社交媒體使用時間的增加會引發大學生輕度抑郁或焦慮,花在社交網站上的時間越多,就會感到越抑郁。此外,在使用社交媒體的基礎上,錯失焦慮可能會導致學生成癮,擾亂和占用大學生更多的時間,促使他們產生更大程度的抑郁和焦慮。其次,錯失焦慮還會增加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強度,進而引發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加重焦慮、抑郁情緒,對于那些抑郁、焦慮易感人群來說更易產生社交媒體錯失焦慮,從而引發更嚴重的消極情緒。

錯失焦慮使得大學生網絡社交頻繁,更易引起負面情緒。占據大學生大部分時間的網絡社交導致他們喪失越來越多面對面交流所需的必要的社交技能,當處于現實社交場合時容易對其心理、情緒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因錯失焦慮導致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大學生大多存在對現實生活滿意度低、低自尊以及高焦慮情緒的現象,并且,有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高度活躍的大學生患抑郁癥的概率相對較高。此外,要求大學生遠離智能手機、網絡和社交媒體時,對比發現日常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頻率更高以及網絡社交更頻繁的人相比于使用頻率較低的人來說,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水平、更高的壓力水平以及更大的睡眠障礙。

錯失焦慮促使大學生不斷在社交媒體中進行社會比較,增加焦慮等消極情緒。大學生在使用社交媒體過程中,尤其是在錯失焦慮的影響下,個體更易高估他人生活中的積極情感體驗,低估他人生活中的消極情感體驗。社會比較理論表明,個體傾向于與出現在其社會環境中的其他人進行比較,進行自我評估,且傾向于消極形式的社會比較,加上錯失焦慮會促使其積極尋求信息更新,因此,當大學生群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接觸到加工修飾過的信息時,更易覺察到其他人積極、成功以及積極情感的境況,因此,高錯失焦慮的個體經常會感到情緒焦慮、低自尊,并認為自我能力不足,產生自卑心理。

錯失焦慮對幸福感的影響

社交媒體的使用以及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幸福感存在負面影響。有研究發現,錯失焦慮促使大學生平均每15分鐘會查看社交媒體賬戶一次,這些增加或過度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會導致大學生持續性監控和收集他人在這些平臺上的活動信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他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展示的理想化自我,引發社會比較,更易產生社會嫉妒以及社會排斥等結果,影響用戶的幸福感。而且,個體傾向于參與更多的消極形式的社會比較,更容易導致社交媒體用戶的幸福感下降。

錯失焦慮降低大學生對其能力、自主性和社會關系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滿意度,而能力、自主性和社會關系的基本心理需求滿意度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彈性。此外,錯失焦慮及互聯網問題行為與大學生情緒健康和社交關系健康呈負相關,進而會對其主觀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幸福感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

錯失焦慮對心理行為的影響

錯失焦慮容易引發大學生高水平的社會比較行為。社交媒體使用中的異常行為(如過度使用、強迫性使用或錯誤使用等)與社會比較有關,使用社交媒體產生的負面影響可能取決于大學生傾向于與感知到的優秀的他人進行比較(即向上的社會比較)。主要是因為社交媒體為大學生用戶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信息內容,而大多數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都是更積極的形象,更易引發用戶進行更向上的比較。錯失焦慮導致個體強迫性使用社交媒體,是引發用戶參與社會比較的傾向性因素之一,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存在負面影響。

錯失焦慮引發大學生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是指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過多導致個體傾向于監控和收集他人在這些平臺上的活動信息。這里的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目的在于隨時了解他人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收集有關他人社交媒體信息。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使用中產生高水平的錯失焦慮,更易引發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的出現,而且,社交媒體用戶出于避免出現錯失焦慮的目的,同樣會進一步引發社交媒體跟蹤行為的發生,那些強烈希望克服錯失焦慮的社交媒體用戶可能更傾向于出現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此外,錯失焦慮促使大學生產生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更進一步導致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及強度增加,更易引發網絡依賴及成癮傾向。總之,錯失焦慮對大學生強迫性社交媒體跟蹤行為及網絡依賴行為存在顯著影響。

錯失焦慮與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存在顯著關聯。有研究指出,錯失焦慮是大學生手機上癮的預測因素之一,而且錯失焦慮較重是大學生手機上癮行為的前兆,在公共社交媒體平臺,錯失焦慮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影響作用表現更加明顯。主要是由于錯失焦慮觸發大學生個體焦慮情緒,促使用戶迫切需要證實猜想,作為一種應對機制,卻導致了手機成癮傾向的出現,使用智能手機在社交媒體持續的時間越長,手機成癮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錯失焦慮與社交媒體、手機使用時間呈現較高的相關性。因此,錯失焦慮與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存在較大關聯性,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培養的應對策略

1.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行為

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產生錯失焦慮,對其心理行為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應當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養大學生健康、科學的網絡行為。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促進大學生交流、推動發展、方便生活、豐富精神世界的同時,還存在低俗內容、謠言、不適信息的傳播、“飯圈文化”、惡俗炒作等不文明現象,這些不文明現象同樣也是引起大學生群體持續性高強度使用社交媒體、產生錯失焦慮的主要誘導性因素。因此,引導大學生群體克服錯失焦慮、合理正確使用社交媒體及網絡,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首先,凝心聚力,將建設網絡文明的行動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一方面,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網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網絡文明建設方向正確;另一方面,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文明用網、文明發聲,以實際行動維護網絡生態文明、安全、健康,通過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同心、同向、同力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

其次,價值引領,將網絡內容建設作為強化網絡文化培養的主要方式。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養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加強網絡文明建設,針對大學生網民,就要切實加強體現主體性、時代性以及針對性的網絡文化培養,創作一批大學生喜聞樂見,內容健康、積極、向上,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作品,用優秀的文化作品引領網絡空間,不斷弘揚主旋律,發揮正能量。此外,強化網絡輿論引導,加強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正能量作品和人物的宣傳,引導大學生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讓正能量的作品發揮浸潤人心、引人向上的作用。

第三,積極實踐,將大學生主人翁意識貫穿在網絡文明建設的始終。網絡時代,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建設者,人人都是見證者,推進網絡文明建設,每一位大學生都應當成為其中的一員,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大學生的力量,將網絡文明建設的主人翁精神融入建設實踐中、將建設的主動權掌握在每一位大學生手中,積極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健康發展。

2.豐富校園文化,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網絡社交媒體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在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文化實踐活動中意義重大。應當充分整合校園文化、利用網絡資源,豐富高校網絡文化實踐活動,以發展高質量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社交媒體以及互聯網,克服錯失焦慮,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強化大學生參與網絡社交媒體的實踐能力。

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大學生建設校園文化的主人翁精神。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在文化建設中、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引導大學生立足現實校園文化環境,感受遠離網絡的樂趣。

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充分發揮網絡、社交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及社交媒體。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社交媒體平臺以及公眾號,以網站、社交媒體以及公眾號為載體,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接觸網絡媒介、參與網絡媒介文化實踐活動的機會,倡導大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以及網絡行為。借助網絡平臺傳遞文化滲透力,拓展教育影響對網絡平臺具有極強的文化滲透功能,建設網絡校園文化時需要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網絡文化載體的類型和功能,利用當前流行的網絡載體,對大學生予以正確的網絡傳播內容引導,擴大教育輸出的覆蓋面。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理性平和的心態

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社交媒體使用的主要群體,錯失焦慮是此背景下產生的新的負面情緒,所以,應該關注到個體錯失焦慮水平及其對個體產生的不良影響。

第一,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社交媒體使用狀況以及錯失焦慮狀況普查,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學校結合時代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礎。

第二,篩選測量結果的特殊個體。根據測驗結果,將網絡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社交媒體及網絡使用狀況失衡以及錯失焦慮水平較高的個體篩選出來,采取針對性措施輔導幫助,同時對該類學生進行追蹤監測,積極引導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采取宣傳手段開展網絡心理知識科普以及網絡負面情緒疏導小妙招等活動。可以通過趣味心理測試、趣味團體輔導、心理講座以及網絡社區心理知識科普等形式定期向在校學生普及網絡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錯失焦慮,關注自身心理狀況,培養良好的互聯網使用習慣。

第四,加強建設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可以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為基礎,以積極心理學為引領,貼合學生心理需要,以滿足學生實際需要為目的,精心設計心理健康教育網站,豐富網站內容,為學生提供有效預防和緩解各類網絡心理問題的策略和知識,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與網絡心理健康水平。

完善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體系。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須堅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則,讓學生自己審視互聯網背景下的自我發展、自我成長過程。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認識自己所處的互聯網環境、社交媒體發展現狀以及自身的網絡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大學生有效利用網絡環境,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探索,實現自我成長和發展,學校應借助此類網絡平臺,激發和調動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助互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郝俊杰,楊雅涵.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3,4(7):1129.

[2]李鑫,尚恩潔.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心理行為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江蘇高教,2018(2):70-73.

[3]張亞利,李森,俞國良.社交媒體使用與錯失焦慮的關系:一項元分析[J].心理學報,2021,53(3):273-290.

[4]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祺,宋玉紅,孫曉軍.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么?[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3):527-537.

[5]曹光海,劉娟,魏馨雨,李憲印.網絡社交依賴對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的影響:反芻思維與錯失恐懼的鏈[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11):1696-1702.

[6]柳慧萍,孫洪禮,王漢卿.大學生社交媒體依賴傾向對睡眠障礙的影響:錯失焦慮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4):567-571.

[7]熊葉言,姚引娣,田柳,宋雨欣,駱仁杏.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護理本科生錯失焦慮與手機依賴相關性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21,20(5):17-20.

[8]史滋福,管錦亮,陳火紅,黃思靜,劉寶娟,陳梟豪.特質性錯失焦慮與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的關系:中介和調節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3):663-668.

(李苗、王昱、郭曉莉:西安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