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今年以來,咸陽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記育人使命,懷揣時代命題,以人為本,綜合施策,努力辦好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抓黨建,把穩政治方向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把抓好黨的建設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主題教育封閉式學習、解剖式調研、成果化交流,進一步把穩政治方向,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活動,抓實抓好“四史”教育和“思政課”大練兵,夯實“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全面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扎實開展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配強中小學校黨組織書記442名、專職副書記252名,向民辦學校選派專職黨組織書記24名、黨建指導員276名,校外培訓機構配備黨建指導員111名,實現了教育系統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開展“雙培養”活動,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294名,業務骨干發展為黨員122名。開展中小學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雙創行動”,全年創建省級“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學校10所,創建市級“五好”奮進黨支部26個、“清廉學校”26所。

補短板,筑牢發展根基

分析研判咸陽教育的薄弱環節,補短板,強弱項,筑牢教育長遠發展根基。全面落實《咸陽市中小學校幼兒園布局專項規劃(2021-2025年)》,投入27.98億元,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03所,增加學位2.39萬個(其中主城區1.46萬個),有效緩解主城區學位供給壓力。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增床位2556個,秋季全市1400余名在外就讀學生轉回就讀。組織全市校園長政治業務雙提升培訓,抓實校長帶課聽課評課。開展“講述我的立德樹人故事、深化五育并舉實踐”專項行動,遴選10位來自不同崗位的一線同志巡回宣講,用親身經歷詮釋“熱愛教育、關愛孩子”等優秀品質,該做法被《中國教師報》專題報道。招聘教師1885人,讓體音美等教師結構性缺編有效緩解。統籌“西咸、校地、校企”等優質資源,西安—咸陽建成跨市教育聯盟15個、結對幫扶學校40對。開展“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引領提升鄉村“種子”教師2500余名。選派校園長、骨干教師赴西安市中小學幼兒園學習交流培訓1026人次,邀請西安優秀校園長、骨干教師來咸指導交流198人次。咸陽3所職教中心與西安3所高職院校實施“3+2”聯合辦學。建成集安防、會議、培訓、大數據管理等一體化智慧教育中心。依托官網打造在線學習中心,遴選咸師講堂、思政“微課”等優秀成果,匯聚國家智慧教育、江蘇“泰微課”等共享平臺,豐富教育信息資源庫。自下而上開展全市中小學“人工智能、創客創意、教育機器人、教育編程”等4大賽事,榮獲省級以上榮譽4大類200余項。

惠民生,致力提升質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五育并舉落地見效。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打造“三個課堂”,筑牢學生五育并舉的培養鏈。實施“課堂革命·咸陽行動”,做優第一課堂。以課后服務為抓手,“5+x”豐富第二課堂活動。以校外研學為抓手,拓展“第三課堂”。加強學校體育健康工作,舉辦校園“三大球”聯賽,深入推進美育和勞動教育,組織開展中小學“唱響新時代”合唱展演活動,創建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5個。中小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省級獎勵230余項。在全省率先成立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成咸陽市產教融合共享信息平臺、14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2個職業體驗中心、16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三動三新”打造產教融合“咸陽模式”典型案例向全國推介。實施中職教育“雙優計劃”,5所學校確定為陜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職學校,15個專業確定為陜西省高水平示范專業。全市22所中職學校先后與省內外280家企業聯系接洽,企業推送就業崗位14513個。全面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完善市級指導中心、縣級資源中心、鎮級資源教室全覆蓋的三級網絡,優化課程設置,“一人一案”加強適齡殘疾兒童教育安置。加強重度殘疾學生關愛,量身打造送教服務模式。建立“助貸減免獎補”多位一體全覆蓋全過程資助政策體系,發放資助資金9522.92萬元,18萬余人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益。

優生態,推動健康發展

把優化教育生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常議常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盼,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對市批30所民辦學校進行年檢,6所“不合格”依法懲處。“五限五抓五防”抓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圍繞隱形變異、眾籌私教、卷款跑路等重點問題,持續開展“監管護苗”等規范執法行動121次,查處違規機構89家,關停違規機構24個,清退資金34.58萬元。深入開展教育領域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持續開展“清風行動”專項整治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和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全市通報典型案例8起,處理違規教師10人。扎實推進“公民同招、同城招生、屬地招生”,嚴查搶跑招生、掐尖招生,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堅持用“生命不保、何談教育”的底線思維抓安全,堅持用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和“時時放心不下”的緊迫感抓安全,全市教育系統大局穩定和諧,投入400萬,完成第三批6個縣的生命健康體驗教室建設。全年創建省級平安校園12所、市級平安校園20所。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