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究
作者:羅艷妮
發布時間:2023-12-26 09:52:1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企業改革縱深發展,給企業會計準則的推進與開展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落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建設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更好地助力會計人才隊伍。本課題從國家政策、經濟環境、人才需求維度進行研究,并分析應用型本科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圍繞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培養“5+2”雙師型師資隊伍,搭建多元化、智能化實驗平臺,產學協同等方面構建“智能財務”實踐教學體系,以期為其他院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智化 財會專業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度青年創新團隊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陜西省綠色創新與數字經濟的耦合協調關系測度研究》(項目編號:23JP125);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金融科技與智能財務融合創新團隊”子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創新型“財務智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GH20Y1489)。
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國企改革朝著縱深發展,給企業會計準則的推進與開展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我們應該進一步落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做好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以此能夠更好地助力會計人才隊伍建設。
數智化財會人才培養背景
1.國家政策分析
《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于2020年4月正式頒布,該方案旨在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同時,方案中還明確了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三個主要目標,包括培育數字化生態、打造數字化企業以及建設數字化產業鏈。另外,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出臺文件,對“新基建”的內容予以界定,主要涉及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涉及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以及算力基礎設施三個不同方面的內容;其次是融合基礎設施,也就是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為助力傳統基礎設施轉型提供必要支撐,促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最后是創新基礎設施,這一類基礎設施具有鮮明的公益屬性,主要作用表現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面。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于2019年頒布,其中特別強調,要著力培養一流專業人才。擴大國內高校在全球范圍內的綜合影響力,構建健全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另外,我們還應該統籌協調好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創新人才培養思路,令職業院校及高等學校結合社會發展需求來做好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整合,培養更多專業性、復合型人才。
2.社會經濟環境變化
會計的出現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會計不管是從最初的無組織狀態轉變為有組織狀態,還是朝著目前完全有組織的方向發展,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均與會計賴以生存的基礎出現改變密切相關。社會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國企改革朝著縱深發展,給企業會計準則的推進與開展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我們應該進一步落實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做好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以此能夠更好地助力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另外,在“互聯網+”開展過程中,也進一步加快了信息技術與會計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
隨著“大智移云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自動化等新型技術向前推進,財務領域也相繼出現了諸多新興技術,例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知識圖譜(KG)的應用等,財務部門在數據采集、實踐操作等方面的綜合技能顯著提升,這樣有助于融合并分析業財數據。此外,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發展過程中,財務數字化轉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構建財務中臺的基礎上,建設數據智能平臺,積極預測并指引業務朝著場景化、數據化方向發展。在統籌協調業務場景、數據二者關系的基礎上,業務場景也能朝著數據自動運轉和智能優化方向發展,以此全面提升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3.財務人員需求分析
截至2019年,我國會計從業者有4000余萬,通過初級、中級以及高級會計資格考試的人員數量高達814萬。具體來講,約有577萬人通過初級會計資格考試,約有217萬人通過中級會計資格考試,約有18萬人通過高級資格考試。另外,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截至2019年共擁有106798人執業會員,擁有143812人非執業會員,個人會員數量達到25萬人以上。從下圖看出企業財務人員能力需求已從專業素養、協調溝通向創新能力、審辯式思維和數字素養轉變。對于企業而言,需要財務人員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結構、完善的職業道德素養,能夠從傳統核算型向管理決策型職能轉變,同時具備更廣泛的商業技能和信息技術掌控能力。
圖1 財務人員現狀分析
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多數應用型本科專業在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基礎上,充分發揮應用型高校優勢,拓展思路,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打造產學研聯合創新模式,依照將實踐教學與企業實際應用相結合、與創新創業活動相結合基本思路,按實踐教學層次化、實驗模式自主化、實驗內容虛擬化、實驗環境仿真化、學習資源共享化、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原則,從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出發,推進全過程實驗路徑建設,引進跨專業、跨學科虛擬仿真綜合實習,創新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第一,構建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基礎課程層、專業課程層、綜合課程層、創新課程層,同時部分院校形成《企業管理沙盤對抗》《企業ERP》《企業運營實訓》《共享體驗虛擬仿真實訓》《財稅一體化實訓》等實訓課程。按照財會項目的貫通式遞進主線,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財會虛擬仿真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從而滿足學生在不同培養階段的需要。促進了學生學習向自主性、協作性、全局性、創新性轉變。第二,創新“校內所”“校企雙證”的實踐模式。借助校企雙方資源優勢進行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加強產業技術技能積累,提升教師成長,開拓企業咨詢的校企合作項目,推動財會教育內容、教學手段改革,創新優化課程體系、教學管理等不同層面的工作,全力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創新財會人才。
財會專業實踐教學困境
1.實踐課程體系不完善
新時代發展進程中,要求我們做好會計人才培養工作。在此期間,考慮到其中初步涉及“管理型會計人才”“智能財務”的概念,現在依然沒有形成健全的課程體系。并且,現有的理論及實踐課程教學中,依然是以傳統財務會計為基礎來進行的,學科交叉與新興學科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主要表現為在風險管理、資本預算等有關方面的專業知識相對有限,學生對社會中出現的新興技術整體了解程度相對有限。某種層面上,考慮到現有課程體系建設中對跨學科多元化趨勢關注度不高,所以不利于綜合性教學工作的開展。
2.“數商思維”師資缺乏
智能財務時代發展進程中,高校不斷增加的財會人才需求導致其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對師資力量進行優化整合。高校中有的教師在參與企業實踐中普遍缺乏經驗,很難進行實務經驗的傳授。另外,對有的教師來講,即便這些教師在擁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也擁有相應的企業實踐經歷,不過他們對大數據財務分析、智能財務共享等新型知識的了解和認知卻非常有限。也有的教師即便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積極作用,卻并沒有在實踐教學中很好地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在統籌協調大數據應用技能、專業技能上存在著不足,所以在智能財務時代發展背景下,很難能夠促進教學工作順利推進。
構建“智能財務”實踐教學體系
1.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發展布局,會計學院使命、愿景、規劃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市場為導向、服務為宗旨、能力為核心,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信息化”及“大數據”技術為支撐,以行業共建為依托,以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著力培養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著力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與生活體驗,塑造符合職場標準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建設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要以科學規劃與管理為指導,以促進產業發展為中心,協調綜合分析,科學規劃,突出創新。
(1)系統性原則
總體構建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主基調,考慮西部地區經濟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位,統籌教學、科研、服務等多方需求。有嚴謹的內外邏輯和鮮明特色。
(2)先進性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要全面利用新型技術,以創新實踐為契機,實現財會領域教育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師資培養、實習實訓資源、技術與運營管理機制創新。
(3)開放性原則
通過聯合行業、企業等多種方式引進資源,不斷提高學院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實現良性互動,利用高校優勢組織教學研討等活動,使學院成為國家級師資培訓中心、項目實施中心。
3.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內容
高校從用人單位的需求視角分析并提出智能財務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提出了財會類崗位能力分級模型,實施分層、分階段、分流、分類成才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打造財會人才立體化實踐體系。會計崗位能力模型是參考國家職業資格等級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將標準會計崗位能力按照對知識、技能、素養的掌握水平劃分為三級。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理論、職業能力態度、財務應用、項目實施四層能力,據此搭建導論課程、財稅課程、智能財務課程、財務信息化課程、創新課程體系。在分析教學設計以及學生領域基礎上,開展做好教學設計與評價工作,促進教學工作順利推進,同時也要有相關保障體系。
(1)形成“專業實踐+特色實踐+實習實踐”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
“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依據專業實踐、特色實踐、實習實踐的層次遞進,通過實訓教學模式的改革,培養學生數商思維和創新意識以及財務分析決策和業務處理能力。在“專業實踐”階段,著重完成財會類、信息化、統計類基礎實踐課程技能的積累,在各專項訓練中將核算技術和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實踐,讓學生充分領會會計是如何支持管理和決策的流程。“特色核心”階段,著重培養學生新技術下的財務素養和技能。通過案例和技術結合方式完成專業綜合能力訓練,打通各門財務課程和新技術帶來的知識和技能孤島,讓學生充分領悟技術如何為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支撐。“實習實踐”階段,根據企業需求,拓寬會計類專業學生就業面,讓學生通過學科拓展達到與就業的無縫銜接,真正達到就業和創業實踐的目標,解決學生實習接觸企業核心業務難的問題,切實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更好地樹立學生走向社會的自信心。
(2)培養“5+2”雙師型師資隊伍
數智財務人才培養的實現,載體是教學,實施主體是教師,實踐教學團隊的建設是保障教學實施、人才培養質量的必備保障。但目前實踐教師大多來源于高校的財務背景教師,新興技術應用能力弱和職業經驗的匱乏使得現有的師資力量存在天然的短板,為了增強教師綜合水平,可借助“擴容+升級”方式進行。在擴容、升級師資團隊基礎上進行補充優化。其中,對于“擴容”,即邀請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實務導師,令其融入專業課程講授中。同時,通過“升級”現有師資團隊,主要是能夠調整優化會計實務前沿以及學術界間存在著的鴻溝,全力做好專業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建設。具體如下:以新興信息技術應用為前提來構建聯合研發中心,匯總整理典型案例,指出在信息技術應用期間存在的主要不足;結合教職員工實際來確定完善的實習實踐計劃,令教師能夠加深對最新事務的認知和了解;借助專業論壇等多元化的平臺模式,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者以及教師應做好彼此溝通協調,對現實中存在著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學術分析。整體來講,憑借校企聯合實驗室,通過聯合開發課題、提供多崗位的教師頂崗實習,多種形式的校企交流,實現教學團隊能力提升,以五項服務為抓手,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信息化能力、體系建設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教材研發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打造“5+2”雙師型教師團隊。
(3)搭建多元化、智能化的實踐教學平臺
在多元化信息技術向前推進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智能化概念。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為全面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引導學生做好數據掌控工作,高校必須提升教學平臺的智能化、多元化發展水平,統籌協調好理論知識與信息技術實踐應用二者之間的關系。形成專業實訓—實踐工坊—校企云創三層實訓空間,專業實訓層涵蓋財務外包共享體驗中心、財稅實訓室、業財一體化實訓室、審計工作室。實踐工坊涵蓋內容與風險管理中心、財務大數據中心;校企云創層涵蓋財軟云創研發中心、財務咨詢與管理案例研究所。
(4)產學協同培養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資源競爭也愈發激烈,不同高校在關注自身資源擴大的基礎上,還關注對區域間以及行業間教育資源,特別是在實踐環境上存在優勢的企業伙伴,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以此實現共贏。培養專業性會計人才,旨在能夠提升人們的專業性與實踐性水平。基于此,校企之間應該加強彼此配合與協調。從中我們能夠得到,智能財務時代背景下,為了能夠培養更多的管理型會計人才,高校必須做好產學研協同育人工作。其中,產學研綜合涵蓋了企業、高校雙方各自的優越性,借助創新、合作等手段對教學資源進行協調配置,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另外,產學研也給校企之間建立了一種高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學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前往擁有智能財務系統的企業開展調研,引導學生加深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認知和了解,這些企業也能夠根據學生提供的需求及建議來做好技術創新與發展工作。所以,全面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加強符合社會發展的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結 語
數智化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促使財會人員從核算型向管理決策型轉變。高校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非常關鍵。培養財會人員實踐能力,要求我們構建財會類崗位能力分級模型,實施分層、分階段、分流、分類成才的實踐教學體系,搭建遞進式課程體系,形成“5+2”師資隊伍,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學平臺,實現產學協同培養。
參考文獻:
[1]陳俊,董望.智能財務人才培養與浙江大學的探索[M].財會月刊,2021(14):25-30.
[2]程平,范洵.“金課”建設背景下基于知識圖譜的MPAcc課程教學研究[M].財會通訊,2019(28):35-38.
[3]劉勤,楊寅.智能財務的體系架構、實現路徑和應用趨勢探討[M].管理會計研究,2018(8):94-96.
[4]李聞一,于文杰,李菊花.智能財務共享的選擇、實現要素和路徑[M].會計信息化,2018(8):115-121.
[5]CPAC(Charter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of Canada). Big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9.
(羅艷妮:西安歐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