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作者:姜辛卓
發布時間:2023-12-26 09:47:4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學英語教育實踐過程中所發現的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分析,研究產生這些語用失誤深層次的原因,特別是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聯,從而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避免此類語用失誤的發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用學 英語教學
引 言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一方面已經成為了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人群間交流的主要工具;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間的固有差異也使得英語交流中存在一系列語用失誤,這些語用失誤使得跨文化交際的效率和質量大打折扣。在大學英語教學這一特定的語言場景中,由于大學生過去所接受的英語教學中甚少包括語用學和文化交流相關的內容,使得大學生在英語的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說話人與受話人在同一交流場景中,對雙方的話語產生截然相反的理解,這使得英語學習的實際效果多數時候停留在了試卷成績上,與學習語言用以進行交流的課程設置初衷相違背,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探索出大學英語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中新的教學形態。
跨文化交際與語用失誤的界定
“跨文化交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交際場景下,用不同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的現象。一方面,世界不同地區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區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從地理大發現開始,伴隨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國際間貿易、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日趨頻繁,網絡設備的迅速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世界不同文化之間固有的阻隔消失,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及時進行交流。鑒于上述原因,今天的跨文化交際不是一個只針對特定人群的概念,而是一個普遍的、影響大多數人的現實問題。
語用失誤這一概念最早提出者是英國語言學者Jenny Thomas,20世紀80年代Jenny Thomas在她的學術著作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系統性地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論述,語用失誤是指使用語言來傳達信息溝通交流的雙方,受彼此文化背景、教育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在理解彼此雙方發出的同一種語言信號時,出現了雙方理解上的差異和誤解,違背了交流開始的初衷,由此導致了溝通的失敗和人際交往關系的惡劣。
在Jenny Thomas提出語用失誤之后,這一概念被分化成了兩類: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是指由于使用語言時,對于語言的詞匯、語法使用存在不當之處的語用失誤,后者是指在使用語言時對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習慣了解不深,即使采用了完全正確的詞匯和語法,但是用語的場合或者時間失當,使得受話人錯誤理解了說話人的意圖,甚至將其視為不尊重或侮辱等情況。
通常對于非母語者而言,出現語用語言失誤被視作一種可以理解的情況,人們不會要求對方使用完全正確的詞匯、語法來進行交流;而對于社交語用失誤而言,情況則完全不同,對一個可以流暢使用一種非母語語言的人,受話者對其往往具有更高的期待。因此盡管他可以諒解說話者的語法、詞匯錯誤,但是對于溝通中出現的基于雙方文化差異導致的交流失敗,則不能諒解,由此常常產生一些誤會乃至人際交往的破裂,因此如何避免社交語用失誤是這一研究領域在實際應用方面所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語用失誤
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不同于小學、初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教學環境,一方面經過長期的英語學習和高考的選拔,大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語詞匯、語法方面的知識,具備了初步與人使用英語進行對話和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依舊難以擺脫之前學習經歷所帶來的慣性,比起語言的實際交流運用,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書面的題目來進行語言的實踐。語言作為一種在人類長期進化中所產生的工具,其自身的工具性是學習語言的最大價值,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進行溝通交流,缺乏語言的實際運用和這一最初的教育學習目的背道而馳。
鑒于此,英語教學實踐引入了更多的有英語母語者參與的英語口語溝通教學,在這一部分的教學實踐中,大學生們出現了前文所述的許多語用失誤現象。
1.寒暄語的語用失誤
寒暄語是人際交往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見面時的寒暄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熟悉程度,降低人際交往的成本,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各國語言中都有基于其文化產生的獨特的寒暄語,傳遞了這一文化背后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共同的價值情感訴求,而不同文化的寒暄語在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因為使用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語用失誤。
中國最常見的寒暄語為“你吃了嗎?”,直譯為英語是Have you eaten?在英語母語者看來,它只是單純詢問自己的進餐情況,而對于見面打招呼這一具體的語言實踐場景而言,這是十分令人奇怪的一件事,因此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Have you eaten?這給說話者和受話者雙方均帶來了困擾,一方面說話者的寒暄和關心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受話者,另一方面受話者沒有領會到說話者關心的意圖,同時在一些隱私觀念較強烈的人眼中,往往被視作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英語中常見的寒暄語是How are you?在英語母語者的用語習慣中,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打招呼的用語,用以表示例行公事式的問候,一般而言并不期待受話者回答其自身的具體情況,因此往往以I’m Good等作為回答。另一方面,英語文化環境中How are you?這一寒暄語所指代的打招呼的環境是互動性、雙向性的,即一方向另一方寒暄后,另一方也應回以問候。
在英語教學中,常見的一種語用失誤是在回答How are you?這句寒暄語時價值情感定位不清,通俗而言是說受話者在聽到說話者基于社交禮儀的寒暄語之后,并不是例行公事的回答,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了這句寒暄語,這往往會給寒暄語的說話者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例如用I have been better.這句話來回應How are you?暗示受話者在寒暄語發出之前遇到了令其感受不佳的事情,那么基于通行的社交禮儀,發出寒暄語的一方應該追問受話者發生了什么,這顯然超出了寒暄這一社交場景所應該投入的精力,不符合寒暄語的發出者的價值期待,往往會給寒暄語的發出者帶來本不必要的困擾。而如果寒暄語的發出者在聽到I have been better.等負面情感較為濃厚的回答之后沒有進行追問,則可能被視作是缺乏同理心、對他人缺乏關心的情況。
2.稱謂的語用失誤
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有各類代稱以便溝通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間對于稱謂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習慣,英語的母語者和非母語者在這一問題上采取的態度和用語也截然不同,在英語的學習實踐中要重視這一點。
中國人對于尊長絕不可以直呼其名,而往往以親屬之間的稱謂(如父親、母親),或者職務、工作的稱謂(如某老師、某局長)等來稱呼。英語所代表的歐美文化中,則缺乏如同中文一樣豐富的用以代指親屬的詞匯,在英語中最常見的稱謂語是Mr、Mrs等用以代指對方年齡身份的詞語,同時在家庭和工作中,直呼其名也被視作一種合理的、常見的現象。
這樣的文化差異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出現令說話者和受話者都意想不到的情況,如在中文背景中稱呼老師往往以姓氏加老師的形式作為代稱,而在英語文化背景中,稱呼老師往往直呼其名,或以某先生、某女士作為代稱,因此對一個中文母語者使用直呼其名的方式進行稱呼,往往使其覺得不受尊重。而對一個英語母語者使用姓氏加老師的稱呼方式,會使其覺得對方所使用的語言出現了陌生化的現象。
3.表達歉意的語用失誤
人際交往中,難免出現一方要向另一方表達歉意的情況,在恰當的時機,針對不同的事件,選取正確的表達歉意的語言,可以使人和人的關系從緊張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快速地修復人際關系。在不同的文化中,關于如何表達歉意有著基于各自文化所產生的獨特話語體系。
在中文語境中,常用于表達歉意的話語是“不好意思”“對不起”,這些話語在歐美的英語語境中也可以使用,而英語中常常用來表達歉意這一意思的話語為sorry、excuse me,這兩者在使用層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含義,前者往往用于向別人表達實質性的歉意,而后者主要用于需要麻煩別人時所使用,而如果將這兩者混用,那么英語母語者的受話者就難以清楚地判斷對方到底想表達什么樣子的意圖,從而出現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實踐中,語用失誤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它可以使得正常的英語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英語學習的目的,從而使得外語的學習者難以掌握全部的、精準的語言實踐能力,這將導致他們在后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在英語的實際使用層面出現問題,包括人際交往的障礙和商業事務洽談中的失敗,因此探究語用失誤的原因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
1.文化不同
語言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工具,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征,人類可以通過語言傳遞獨特的信息,不同于動物的叫聲或是姿態所傳遞的含義,人類的語言可以依托特定的規則進行排列組合,從而傳遞出不同的意思乃至情感和思想。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因為不同地區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最終導致人在生物形態和社會形態上呈現出了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又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域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文明,這些文明往往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各種文化之間不僅具有共性,還具有各自的特性,而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兩種觀點:
(1)宗教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無論是哪種文明,在最原始時期,都經過了人類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并且試圖解釋自然的過程,受遠古生產力水平和科學能力的限制,先民只能將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歸咎于超自然因素,由此產生了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東西方文化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發展路徑,英語中有大量和宗教有關的單詞以及用法,就被認為是這一時期發展的殘留。
(2)地理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在文明的早期,人們利用自然的手段較為單一,受到了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比如誕生于黃河流域的中國文明,由于擁有大量可耕種的土地和豐沛的灌溉水源,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農耕作為主要的發展形式,農耕文明高度依賴土地的穩定性,因此東方文明中產生了重視土地和家庭的現象,在中文中有大量與土地和家庭有關的表達。歐美世界多誕生于臨近海洋的地區,海洋文明通過航行獲取文明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在英語中關于海洋的單詞和用法較之中文更多。
2.文化差異的認識不足
不同文化之間有著各自的共性和特性,也即文化差異,語言作為文化差異的突出表現,因為其沒有實體形態,這樣的差異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事實上語言所隱含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巨大的。
語言上的文化差異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形成的,一個人生活在什么樣的語言環境中,他就擁有什么環境下的語言文化背景,這樣的文化環境已經成為了其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部分,人們很難用一種創新性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地區的文化差異,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認識到這種差異的存在就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在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中,先天性因素是各個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而后天性因素主要來自語言的使用者對于語言之間的差異缺乏認識和敏感性。
3.缺乏對語用失誤重要性的認知
語言交際這一概念有兩個組成部分,第一是語言,第二是交際。所謂語言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由特定人群所使用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語言的使用范圍受到了人口流動的制約,而人口流動的速度和范圍,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小的概念,一方面自然環境中的山脈以及河流對人口出行產生了極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古代在出行方面,也存在政府禁止、道路缺乏安全性、缺乏沿途補給、缺乏高效的交通工具等客觀困難。
當今社會中語用失誤最有可能出現的場合通常有兩個——對外的商務交際和對外的學術交際,提高商務人群和學者對于語用失誤的重要性的認識,主要可以從語用失誤產生的經濟損失和潛在的人際效能損失入手。
語用失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應對措施
在傳統的英語語言教學環境中,課程設置側重于語法和詞匯的理解與記憶,課程考察的重點也傾向于考察學生對詞匯的記憶和語法的使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文化語用領域的投入力度不足。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恰當自如并且得體地使用英語,成為了教學重點關注的問題,課堂教學內容應該從單一的語言教學向多層次、寬領域的復合型英語教學課堂轉變。
1.加強教學中對英語原聲讀物的重視
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母語國家的閱讀內容,除了有符合大多數國家通行文化習慣的表述以外,還包含了許多當地文化中特有的表述或俚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獨特的表述背后的文化含義傳達給學生,學生們不但掌握了更為地道的英語表達,同時對于他國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悟。
2.對比英語與漢語的語用差異
教師要引入更豐富的口語表達和交際實踐練習,重點是對英語背后文化相關的表述進行練習,針對兩種文化之間差異較大的部分進行重點練習,總結出常見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如前文所述的寒暄語的語用失誤、稱謂的語用失誤等。
3.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遵循客觀規律
教師應結合課程大綱和生源的實際情況,完成好既定的英語基礎教學任務。另外,因為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工具,所以教師在課堂引入英語文化背景因素時要做到與時俱進。
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一般認為語言的教學除了傳統的詞匯、語法的教學內容之外,一定要加入有關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的教學內容,這有助于從接觸一門新語言的第一時間便引導和教育語言的學習者,認識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差異,從而更好地學習語言,領會語言的文化知識,避免出現語用失誤。
4.教師應自覺提高自身對語用失誤內容的知識水平
對于教師而言,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敏銳地意識到文化差異學習和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對教師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環境中脫離出來,從語言的文化和實際應用層面來審視和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準確敏銳地對中文母語和英語之間的文化細節加以學習和研究,形成有關英語教學的內容。
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對于語言差異的敏感性。這種學習不只局限于對英語的學習,更包括對母語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恰當地對中英文之間存在的差異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指出學習和使用這類差異時應注意的問題,同時設置具體的語言應用場景供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告訴他們合理的語言表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在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糾正。
除了基礎的聽說讀寫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和聲光電技術加深學生對語用失誤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知能力。同時,學校可以邀請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參與學校的英語口語實踐活動,在校園中培養學生利用英語進行自我表達的能力,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加深學生對于上述內容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5.緊跟最新教學發展路徑,采用多種技術輔助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避免語用失誤的最好方式是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師要緊跟最新的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優化升級,開發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世界格局大發展下,對英語能力新的要求,在教學這一環節培養出真正掌握語言文化差異的學生。同時要將文化差異和文化背景對語用失誤的重要性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英語的學習中語用失誤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主觀層面加深認識學習能力,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學習實踐過程和今后的實際工作應用領域。
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避免語用失誤也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和實際效能的舉措,這兩種技術可以使教師以較低的成本,通過播放影片、播放資料等形式向學生傳達母語者在進行某種表述時正確而慣常使用的做法,對于有條件的學校,應該鼓勵教師開展自有的語用失誤資料庫的電子化建設,通過線上的電子教材包使語用失誤領域的教學完成均一化的培訓和利用。
結 語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工具,不同的語言既是不同的國家文化的獨特載體,也承擔了傳播不同文化的獨特作用,同時伴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和人類跨區域流動、跨文化交際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何更好地傳遞不同文化社群之間的信息成為了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而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是這一話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
大學的英語教學在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這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課程的設置和教師的自身努力可以引導學生領會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表述上的差別;另一方面這也對教師和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傳統的詞匯、語法教學任務的同時,新時期的英語課堂應該著重關注文化層面的內容。
本文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際,從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這一角度,分析了這一現象產生的文化背景,對大學英語課堂的課程設置提出了一些淺見。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王寅.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D].河南大學,2013.
[3]戴文疾.語用學視域下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原則[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3):127-129.
[4]郝瑩.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分析及應對策略[D].黑龍江大學,2017.
[5]曹鳳靜.語用學在英語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204-206.
[6]張彥群.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原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
(姜辛卓:榆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