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的課程設置既要堅持“強化基礎,增強能力,開拓視野,提高素質”的原則,做好“預本銜接”,又要在“多元一體”格局下,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獨特育人作用,以體育人、以體化人、以體樹人,塑造健康體魄,健全道德品質,凈化心靈審美,培養學生“五個認同”意識。本研究根據OBE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習成果、能力素養、課程模塊、課程設置、課程實施、成果評價的反向設計理念,嘗試構建多元化的、體現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新的課程結構突出“目標導向、實踐取向、知行結合”特點,構建以“文化知識教育為基礎、專業知識教育為導向、實踐教學為抓手、思政教育為支撐”的“四維一體”的“通識+專業+實踐”完整課程體系結構。

[關鍵詞]OBE  民族預科  課程構建

基金項目:2022年陜西省社科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022HZ0110)。


引  言

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當前培養優秀少數民族人才、為民族地區建設和國家發展輸送新鮮血液的重要形式,它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輸送新鮮血液,為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才、促進民族地區穩定、加快民族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在堅持“多元一體”的格局下,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獨特育人作用,以體育人、以體化人、以體樹人,塑造健康體魄、健全道德品質、凈化心靈審美,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意義深遠。

本研究基于成果導向理念,遵循“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從需求(包括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出發,以最終目標(最終學習成果或頂峰成果)為起點,反向進行課程設計,構建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的明確把握,為學校和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承上啟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課程設置不同于普通本專科教育的課程體系,其課程設置既要堅持“強化基礎、增強能力、開拓視野、提高素質”的原則,又要做好“預本銜接”。因此,民族預科教育課程設置是否合理不僅關乎學生在校預科期間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是否能夠實現,還關乎學生能否適應本科階段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然而,在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其他綜合類本科院校民族預科教育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未突出體育院校高等教育培養的特色,也忽略了民族預科教育自身預、補、銜接的特點,課程設置存在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等問題,影響了體育類民族預科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基于OBE理念優化體育院校民族預科課程體系

1.基于OBE理念確定優化體育院校民族預科課程的目標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預科教育課程目標定位的基本出發點和有效依據,OBE教育理念遵循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強調以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出發點,課程目標的設定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要考慮可操作性。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基本理念,圍繞知識、技能、情感三維課程目標體系,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注重德育的深入引領作用,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

在民族預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結業要求(人才培養規格)共有3個維度,9 個二級指標點,分別為政治思想素質、身心素質、人文藝術素質、創新創業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公共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結業要求的二級指標點又被細分解為三級指標點,通常被稱為結業要求指標點或結業要求觀測點。各門課程的目標和結業要求的關系可通過矩陣呈現,以民族預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基礎課程語文科目為例,課程目標與結業要求的矩陣關系如下表所示。

20231226092920359-76-0e056.jpg

2.基于OBE理念優化體育院校民族預科課程結構

根據OBE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習成果—能力素養—課程模塊—課程設置—課程實施—成果評價的反向設計理念,民族預科教育要體現自身的特點,構建多元化的體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要突出“目標導向、實踐取向、知行結合”的特點,構建以“文化知識教育為基礎、專業知識教育為導向、實踐教學為抓手、思政教育為支撐”的“四維一體”的“通識+專業+實踐”完整課程體系結構。開設語文、英語、科學、計算機基礎、民族政策理論、思政類課程、運動技能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不同領域和類別的課程,建立文化基礎教育與專業基礎教育相結合、預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相銜接的課程結構。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體設計思政課程體系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應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開,各任課教師要堅持從學情研判出發,結合民族預科教育課程的特性,從頂層入手,盤點、梳理、萃取與凝練課程中蘊涵的思政元素,并利用課程內容融入思政元素,建設課程與思政育人的聯動機制,實現知識、技能、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同時,在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心理特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和歷史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課程設置和內容要突出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性特點

有研究者指出各高校在民族預科教育課程設置上存在共性問題: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安排上并沒有突出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觀教育,課程內容缺乏民族特色,預科教師在授課時,也常常忽略預科的民族性特點。因此,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認同。通過情景教學和沉浸式教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

(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夯實文化知識基礎

語文、數學和英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課程和基礎課程,民族預科階段開設的語文、數學和英語三門課程,不僅符合國家對民族預科“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和要求,也是對民族預科階段任務的清醒認識。但是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和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大力推廣,民族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也得到迅速發展,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存在的語言和基礎文化知識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因此,此三門課程所占學時比例應較之前有所降低,教學的重點也應由單一的文化知識補習轉向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4)突出專業特色,做好預本銜接

專業課程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與專業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日后本科階段的學習與就業奠定良好基礎。體育院校民族預科生高中階段日常學習以體育訓練為主,未來本科階段的專業為體育教育或者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進入預科階段后,學習任務以文化課學習為主,但眾所周知,體育運動要依靠長期、不間斷的鍛煉和練習來保持身體健康以達到運動技能提升的作用,因此,體育院校的民族預科教育的教學任務不僅要向民族預科學生傳播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學習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提高身體素質,培育健康體魄,提升運動技能。

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可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兩部分。專業必修課程主要開設體育基礎理論課和體能訓練課。基礎理論課主要講授體育理論、健康知識和運動方法等,幫助民族預科學生學會鍛煉、學會健康生活,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提高鍛煉的自覺性,找到自己的運動興趣,順利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體能訓練能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全面發展,樹立終身運動意識,為運動技能的形成與掌握打下良好基礎。專業選修課程主要開設各種體育運動項目,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要。

(5)突出實踐類課程體系設置

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OBE教學理念的重中之重。實踐教學能有效鞏固、深化理論認識,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按照實踐類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可將實踐課程分為基礎實踐類、專業實踐類、綜合實踐類。基礎實踐類課程包括入學教育、安全教育、漢語語言應用能力、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專業實踐類課程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技能大賽、實驗實訓等,綜合實踐類課程包括各類文化講座、報告會、社會實踐活動等。實踐類課程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組織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基于OBE理念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是檢驗課程體系合理性及教學效果的重要部分。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不僅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而且能反推課程內容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為課程的持續性改進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依據,也為“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OBE教育理念強調,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提升知識、能力和境界,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應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絕對性評價與差異性評價相結合、相對評價與個人差異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時間和資源上保障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習成果的機會。不同評價方式的標準應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評價標準,強調獲得學習成果的內涵和個人的學習進步,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并且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以及每個學生能達到教育要求的程度,適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明確把握,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參考,以便對教學策略進行及時調整和修正。

4.完善持續改進機制,形成閉環管理

持續改進是教學督導和質量評價的落腳點,也是OBE理念指導下閉環管理的要求。評價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發展。根據民族預科教育的課程評價結果,做好學生預科階段學業監測和本科階段學習情況跟蹤調查工作,建立“監測—評價—反饋—改進”的全方位、完善的持續改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改進機制以預科教育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評價作為依據,通過改進預科教育學生結業要求指標點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根據結業要求的達成度評價,通過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來完善整個教學過程,強化教學實施效果,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課程達成評價促進結業要求。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長期、持續的系統性工程,本研究目前僅對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體系構建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還存在諸多不足,如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的重構、持續改進機制的完善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加強。后續研究將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體育院校民族預科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切入點,繼續探討體育院校民族預科教育人才自主培養,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民族預科教育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朱為鴻,胡炳仙,胡綺軒.70年來我國民族預科教育的發展歷程、模式和中國經驗[J].民族學刊,2021,69(7):30-37.

[2]周道軍.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少數民族預科課程設置研究——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3]李倩茹,杜諄.非民族院校民族預科教育自主培養模式探析[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2(2):34-39.

[4]金鑫.高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3):195-196.

[5]李小丹,嚴非男.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預科分層式教學探索[J].大眾文藝,2020,18(2):162-163.

[6]鄭雪松.民族預科教育基地隱性課程中的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及實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7(3):86-90.

[7]何海菊.區域文化視角下少數民族預科人才培養路徑分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2021,136(1):94-98.

[8]管興華.少數民族預科高校自主培養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西北工業大學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169(32):162-167.

[9]姚閎耀,杜皓,馮建新.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評價的反思與出徑探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7(10):113-115,132.

[10]王鳳香,王英濱,唐旭.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自主培養模式的建立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20(2):28-31.

[11]李本友,馬金晶.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教育的課程設計變革——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10,126(12):32-35.

[12]盧欣欣.貴州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6.

[13]韓永萍,李可意,劉紅梅.基于OBE教學理念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J].藥學教育,2022,38(01):72-75.

(盧嘉欣: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王麗芳、殷劍俠: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馬德康:西安體育學院學生工作處;楊嘉芊:西安外國語大學歐洲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