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視域下地方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內容解構
——以榆林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作者:姬 慧 王年年
發布時間:2023-12-21 10:39:2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流趨勢,也是榆林學院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各門專業課都要挖掘整理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為思政課程做好協同服務。《古代漢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中有諸多思政元素可挖掘,如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個人品格、家國情懷等。文章從模塊化角度出發,將《古代漢語》教學內容分為文字、詞匯、音韻、文選等,解構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內涵,以提高學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強化其愛國情懷,樹立其與中國夢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課程思政 《古代漢語》 教學內容解構
課題:2021年榆林學院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項目《古代漢語》(課題編號:KCSZ01)。
引 言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要求高校的所有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思政理論課程共同承擔起思政教育的責任。而想要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專業課教師的教學不能簡單且冰冷地采用灌輸方式,因為育人過程,特別是要改變人的思想與價值觀,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否則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目標,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特定需求。課程思政教學要帶有溫度和感染力,發自內心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自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代漢語》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是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與文化歷史的表達。這門課程旨在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消除古今語言變化帶來的陌生感,了解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關系,讓流傳千年的古代語言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懷。文章從模塊化角度出發,挖掘《古代漢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傳授語言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文字、詞匯、音韻、文獻作品等內容強化學生內在品格,筑牢學生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使學生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內在的品格,成為新時代優秀學生。
文字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解構
新時期地方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應當在傳統的語言課、工具課的單一教學理念上,充分融入當代思政教育,使其教育功能多元化,具有鮮活的時代感和使命感。古漢語中的文字研究部分對文字的演變、蘊含的文化做了一定的梳理,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將文字中的美育功能、教化功能挖掘出來,通過圖片、動畫、講授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對漢民族的古代文化、社會生活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如“保”,甲骨文作,癸爵中作
。很顯然,該字是會意字,一個大人背著小孩,甲骨文中則更形象,伸長胳膊抓緊幼兒,這是對孩子的保護。從這兩個古文字來看,“保”的本義應是負幼兒于背。在這兩個字形中,可以看出大人對孩子的愛,也能使我們感知到幾千年前的中國,長輩對于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再如“孝”,金文作
,分析字形可知該字下面是“子”,上面是一位老人,意即子承老。《說文》有:“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見孝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髓。以上二字均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責任擔當。在古漢語課堂中將文字所蘊含的類似信息挖掘出來,傳播于學生,是對當代學生價值觀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有效方式。在當下各種各樣非主流文字、符號等的沖擊下,《古代漢語》課堂對古文字文化內涵的挖掘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對學生規范使用漢字的一種鞭策和驅動,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深刻探索。
眾所周知,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從古文字演變到現在,雖然越來越簡便,性質卻沒有變化,它總是蘊含著文化,蘊含著一種美。這種美是自然的美,只是看它,就覺得它很漂亮,這就是漢字的審美價值。在進行《古代漢語》文字部分的學習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美是主觀的,而審美卻是客觀的,要將漢字主觀的美傳遞給客觀的對象——學生,就需要教師挖掘文字本身的自然之美。如“舞”,甲骨文作,小篆作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象人執物而舞之形。篆增舛,象二足……舞者手舞足蹈。”“舞”的甲骨文字形像人左右手拿著道具在跳舞,該字左右對稱,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對稱、中庸之美。再如“鹿”,甲骨文作
,活脫脫一只可愛的小鹿在奔跑,古人描摹動物神態的美惟妙惟肖。因此,當我們探索漢字形體的文化功能時,應以造字表達即結構機制為主要對象,結構機制能對每一個漢字的系統性、整體性、靈活性作出深層解釋。所以,教師在講解文字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挖掘其中的形態美、動態美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也是《古代漢語》課程思政的主要元素,能體現人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講授文字部分時可以適當增加實踐內容,帶領學生在本地有特色的實踐基地挖掘傳統文化,如榆林的紅石峽碑刻藝術、漢畫石像館文字、榆陽區碑林藝術博物館等,在這些地方可以感受文字之美、中華文化之美,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詞匯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解構
《古代漢語》是一門具有工具屬性的課,但我們不能只注重語言的工具性,還要注重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自信。在詞匯部分教學中,可挖掘多個思政元素來提升學生的德育、美育、智育。
在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教學中,我們對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引申動因和機制進行分析,以確保學生能更好理解詞義系統性這一概念。在分解詞的各個義項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動因或機制形成相似引申或者相關引申、相因引申,在對這些引申義的講解中,我們會遇到與方言表達義同音異的詞,這些詞是古語詞的保留,體現了某地方言的古老性、歷史性、傳承性,對于學生解除方言本字迷惑、提升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我們以“解”為例,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該字有8個義項,分別是:①分割動物肢體。②把系著的東西解開。③分解;融化。④和解,排解,調解。⑤消除。⑥解釋。⑦理解,懂得。⑧xiè。松弛,懈怠。這八個義項中,第一個義項與其余七個義項之間是相似引申,引申過程由具體到抽象,從具體的動物牛到抽象的問題,都存在解剖對象、分析對象的特點。而其中的第七個義項,在陜北方言中經常出現,用方言詞表達為“解[xai52]開”或者“解[xai52]下”,如果想表達不懂得、不明白則是“解不開”“解不下”。該詞是陜北方言中的高頻詞,但本字卻經常被寫成同音的“害”,在陜北人的微信聊天中經常會有“害不哈”“害不開”的字眼,甚至在地方酒的酒瓶標簽上也被貼上“害不哈”,這是不懂古音而引起的笑話,類似這種問題在古漢語課堂中都會被一一解答。因為自己使用的方言是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傳承,學生明白了方言本字的正確寫法,在日常交際中正確使用方言本字,既保留了文字的古音古義,又提升了文化自信。
再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王曰:‘……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宣王和孟子討論為王之事,談及“以羊易牛”一事,孟子認為齊宣王有仁心,可以為王。這里是說齊宣王不忍心看著牛去當釁鐘的祭祀品而觳觫發抖,就像無罪的人走向死亡一樣,所以用羊換了牛。這里的“觳觫”一詞,在陜北方言中經常使用,如“怕得那觳觫[xu??3su??52]一下”“怕得我觳觫一下”均表示恐懼,是說人突然受到驚駭以后,身體和心理上的急促而劇烈的反應。陜北說書道白中也經常提到“觳觫”一詞,表示恐懼、害怕,如:
怕得觳觫一跳。
怕得個寶童觳觫一下。
小獄卒正在給徐文彪喂藥療傷,阮英“嗖”地飛了進來,怕得小獄卒觳觫一下,“哎吆”我的個爺爺吆,你怕死我了……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有:“觳,音斛。觫,音速。”據《廣韻》,“觳”為屋韻入聲,陜北方言中保留了入聲。“觫”,《集韻·屋韻》有:“觫,觳觫,懼死貌。”《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有:“觳觫,恐懼貌。”陜北方言中的“觳觫”正是該義。在其他文獻中也可見“觳觫”用例,如:
《梁書》卷三十三《王增儒傳》:“幸圣主留善貸之德,紆好生之施,解網咒禽,下車泣罪,愍茲奊詬,憐其觳觫,加肉朽胔,布葉枯株,輟薪止火,得不銷爛,所謂還魂斗極,追氣泰山,止復除名為民,幅巾家巷,此五十年之后,人君之賜焉。”
可見陜北方言中的“觳觫”一詞來源較早,是古漢語的保留和沿用。在古漢語課堂上講《孟子·梁惠王上》時提出方言中該詞的使用,可引起學生共鳴,提升學生文化自信。于根元在《語言的本質和語言教學》一文中就提到,語言的人文性不僅僅表現在其是文化的載體,還表現在運送傳播方面。所以,教師在古漢語知識的傳播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音韻學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一直以來,《古代漢語》課程中的音韻學被認為是最難學、最難理解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涉及古代語音知識,比較枯燥、抽象。但教師如能解構其中的知識點,將枯燥的語音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方言民俗相結合,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自己方言民俗的由來有所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自信。
我們以中古音時期的聲韻調為例。36字母中,見、溪、群、曉、匣幾個聲母既是[k][k?][x]的來源,又是[t?][t??][?]的來源,在方言中留有大量痕跡。榆林學院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陜西,其方言中的見系開口二等字保留了古音的讀法,大部分讀舌根音[k][k?][x],如街、鞋、解、咸、巷、下、匣、閑、餡等。在講聲母[t?][t??][?]的來源時,告訴學生見系開口二等字與[t?][t??][?]的關系,學生便能輕松理解[t?][t??][?]為何只能與齊齒呼、撮口呼相拼。再如榆陽區方言中的歌、哥、何、河、課、科等字,保留了古音“歌”韻的發音,韻母為[uo],這些發音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陜北話屬于晉語,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入聲的保留。在音韻學教學中,入聲的發音最能引起學生交流興趣,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高,他們會告訴周圍的同學,我們的方言怎么說,還會大聲讀出來,如一[?i??3]、七[t??i??3]、八[pa?3]、不[p??3]、石[???3]、十[???3]、說[?u??3]、桌[t?u??3]、筆[pi??3]、德[t??3]、國[ku??3]、麥[mi??3]、月[?y??3]、藥[?i??3]、臘[la?3]等,并且會教如關中、陜南、四川、東北等地方言中沒有入聲韻的同學發音,這樣的交流會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增強他們互助合作的關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教師告訴學生古音中的入聲韻為何在有些方言中保留,有些方言中消亡,又是何時開始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它與普通話四聲的對應關系如何,學生便能在求知欲強烈的狀態中接受枯燥的語音知識,由被動灌輸轉為主動獲取,收獲意外的教學效果。此外,在學習詩歌平仄押韻格律時,利用方言中的發音特點,也能使一些問題渙然冰釋。如《詩經》中的許多詩歌,今天讀來已經不再押韻,但若用方音來讀,依然是押韻的,即可還原詩歌的韻律之美。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中的“得”“服”“側”用普通話讀,三字不押韻,韻母分別是[e][u][e],但如用古時候的入聲韻讀則三字韻母都是[??],三字押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對古典詩歌的韻律美產生興趣,不斷通過方音的發音去探求詩歌的韻律與韻腳,從而主動求知,熱愛古詩,傳承經典。所以,在音韻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方言發音幫助學生充分理解現代漢語中的聲韻拼合規律,使學生知曉方言中的發音源頭,并理解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關系,既激發學生對古音和方言的興趣,又能更好地保護方言音、傳承古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俗文化的品格。此外,在學校舉辦的“經典潤鄉土 推普助振興”三下鄉活動中,學生也能與地方老鄉交流合作,為普通話的推廣、地方鄉村文化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
文學作品教學中的思政元素
《古代漢語》除了講授語言理論知識外,還有經典文獻閱讀、古代文化知識傳播等內容。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古漢語課本中的文學作品,如《左傳》《史記》《漢書》《戰國策》等,不僅用詞簡約、準確,而且富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需要教師去挖掘解構其中的思政元素,以彰顯其德育功能,達到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我們以《左傳·鞌之戰》為例,其講述的是公元前589年齊國和晉國發生的一次戰爭。文章沒有描寫戰爭的過程以及戰爭中的廝殺和刀光劍影,但從具體的詞語、句子中體現出了戰爭的激烈,也刻畫了晉軍勇于擔當、肝膽相照、忠君愛國的人物形象。如晉軍的御手解張,在主帥郤克受傷的情況下,為了國家的大業,永不放棄,從不退縮,敢于擔當,一人承擔兩人的職責,既駕車,又擊鼓,鼓舞士氣,大敗齊軍。原文如下: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
由此可見張侯的忠君愛國之心。張侯在此之前已經受傷兩次,“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而為了家國大業,為了國君之事,他忍痛駕車,同時承擔了主帥的擊鼓工作。這種奉獻精神、擔當精神應在21世紀的大學生身上重點培養。
再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中莊公與其弟共叔段之間的關系,也是值得學生去思考的。由于母親的偏愛,兄弟二人從小關系不和,成人后,為了利益、權利而手足相殘,這是不可取的,是21世紀的和諧社會所不能接受的。兄友弟恭,團結和睦,才是正確的相處模式。同時,莊公在其弟共叔段身上體現出的陰險、狡詐亦不可推行,如“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不義不昵,厚將崩”,這些都是莊公對其親弟的態度。傳統的儒家文化認為,長兄如父,弟弟有不合規矩的言行舉止時,長兄應當及時勸阻,防止其誤入歧途,而不是一味放縱。還如《左傳·齊桓公伐楚》中“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所表現出的霸權主義、侵略思想在當今世界格局要求和平的年代,亦不應被推崇。但是,目前的國際形勢風起云涌,如俄烏戰爭及其背后的緣由,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不能有霸權思想,要與他人和諧共處,這是我們外交的基本原則,也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文選中還有許多思政元素可供教師挖掘,去啟發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內在的德育元素,如《楚歸晉知罃》中知罃的家國情懷、《鄭伯克段于鄢》中潁考叔的淳樸孝道、《齊晉鞌之戰》中韓厥的守望相助、《祁奚薦賢》中祁奚的公正無私、《趙威后問齊使》中趙威后的愛民如子等,都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授課教師如能用心挖掘,解鎖其中的語言文化密碼,這些鮮活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理想的德育語境。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教材中所蘊含的民族自豪、文化自信、愛國情懷、社會責任以及個人擔當等價值元素提煉出來,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價值,培養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材。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盡可能地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重點段落為中心,在講授詞義和語法的同時,挖掘其中的各種人文精神和思政內涵,以達到協同育人效果;二是以地方文化、方言、民俗特色為依托,挖掘課程中的地方特色,如保留古音的地方方言、民歌以及與社交、生活密切關聯的傳統禮儀等;三是發揮傳統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古代漢語》課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比較豐富,如古代的姓氏和名號、職官、地理、歷法等,將這些傳統文化科學系統地貫穿于通論和文選內容中,形成全面立體的傳統文化體系,按照典型性原則、均衡性原則、適宜性原則安排不同的文選,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古代漢語》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落到實處。
注釋:
①解[xai52]開、解[xai52]下、觳觫[xu??3su??52]:此音標為子洲方言音系。
②一[?i??3]、七[t??i??3]、八[pa?3]、不[p??3]、石[???3]、十[???3]、說[?u??3]、桌[t?u??3]、筆[pi??3]、德[t??3]、國[ku??3]、麥[mi??3]、月[?y??3]、藥[?i??3]、臘[la?3]:此國際音標為榆陽區音系。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宋]丁度等編.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5]王寧.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M].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9.
[6]孫雪英.課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漢語課程改革與探索——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6):94-99.
[7]劉慧,曹潔.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問題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9):10-12.
(姬慧、王年年:榆林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