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報國 敢為人先
——記西安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教師團隊
作者:霍嘉煒
發布時間:2023-12-21 10:10:0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西安石油大學有這樣一支教師團隊,肇始于1951年建校時創辦的鉆井、采油專業,歷經數代人傳承至今,2011年起,由周德勝教授擔任團隊主要負責人。該團隊秉持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堅守以身作則、躬體力行的理念,懷揣潛心科研、矢志報國的理想,服務國家能源戰略,長期深耕于我國西北地區油氣能源開發關鍵技術創新,攻關“卡脖子”技術,為國家能源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和有生力量。這便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西安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教師團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破解能源難題是我們的目標”
西安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教師團隊長期從事我國西北地區低滲和致密油氣開發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在旋轉導向閉環鉆井、致密油氣儲層體積改造、油氣管網動態仿真和泄漏檢測等技術上取得了突出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項目53項,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類項目、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90余項,“鉆完井數據與軟件綜合集成系統”等企業委托項目400余項。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30余項。
“如何提高自主產量”“如何打破依賴進口的困局”,破解這一項項能源難題成為數代石油科研人前赴后繼、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教師團隊十幾載在科研道路上始終堅守的陣地。作為團隊主要負責人,周德勝教授放棄了國外的優渥待遇,回國十余年來一直扎根西北,面向西北地區復雜地質條件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帶領團隊積極承接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攻關“卡脖子”技術,善用反向思維,構建西北地區低滲和致密油氣開發關鍵技術的新格局。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種學術的交流與碰撞,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十余年來,團隊致力于推動致密油儲層水力壓裂技術的發展,自主研發國內首款邊界元體積壓裂縫網擴展模擬軟件,具有計算效率高、適用范圍廣等特質,兼顧了科學研究和現場應用兩大功能,承擔了油田現場科技攻關項目,推動了油田現場致密油儲存技術的發展。團隊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進,其中“水力壓裂裂縫軌跡可控性理論基礎——非均質地層裂縫控制理論基礎研究”實現了國內領先突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
團隊以“石油精神”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主動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憑借其在油氣領域的優勢和特色,長期服務于區域各油田企業,為陜西省和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團隊堅持每年主辦“油氣田勘探與開發國際會議”和“國際石油石化技術會議”,累計參會企業工程技術人員10000余人;舉辦各類培訓40余期,培訓學員7000余人。近五年來,團隊先后轉化科技成果50余項。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人才培養是我們最核心的任務”
多年來,團隊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國家能源戰略和行業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專業水平與教學質量,注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團隊先后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陜西省高校師德建設先進單位、陜西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于2022年入選首批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成員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優秀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我們研究教學改革,探索更好的培養路徑,最核心的任務是培養人才。未來接班人的科研水平、思維框架以及對國內國際的認知都很關鍵。”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團隊積極探索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先后承擔國家級、省級教改項目8項,獲批國家級、省部級課程16門,省級在線教學典型案例1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1套。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陜西省教材獎2項,《采油氣科學與技術》課程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英文授課品牌課程。
“要敢于創新,開拓思維,保持想象力和創造力。”團隊教師將所有知識傾囊相授,注重學與用相結合,既重視夯實理論知識,又注重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結合,給學生提供技術實驗和實踐平臺,使他們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快地適應環境,提升發展能力。團隊教師以賽促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錘煉本領,指導學生獲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全國二等獎20余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大賽省級一等獎2項、“互聯網+”大賽省級一等獎3項。
在就業創業方面,團隊累計培養本科生43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培養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70%以上扎根西部,大部分畢業生已成為石油與天然氣領域主要技術骨干。團隊也積極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已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專業人才400余人。同時,團隊已為國家培養了以國家“杰出工程師獎”獲得者、全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為代表的大批優秀人才。
甘為人梯,代代相傳
“盡心盡力培養能夠推動學科建設的儲備力量”
團隊在十余年發展變革中造就的科研成果,離不開“愛黨愛國、敬業奉獻、傳承協作、創新發展”的團隊文化。在該文化氛圍中,團隊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青年教師成長,持續提升團隊教研的整體水平。
“團隊中老一輩的教授從各個方面都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團隊青年教師始終銘記教誨,無論是從教學科研到專業學科建設,還是從實驗設計、數據處理、理論研究等,前輩們都無一不細致考究,將嚴謹的治學態度內化為行為習慣,始終如一,讓他們終身受益。
“國家需要源源不斷的新興人才,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培養能夠推動學科建設的儲備力量。”多年來,團隊不斷吸收新鮮血液,自主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骨干,補充了推動學科建設及發展的新鮮血液和有生力量,構建了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兼容并包的優秀教師團隊。其中包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以及陜西省優秀教師、陜西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等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干10余人,有力地支撐了學校的石油工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并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評“B+”。
時光流轉,源源不斷;代代相傳,蔚為大觀。
傳承,是無聲的贊美,更是最生動的弘揚。“國家、奉獻、傳承、創新”,這八個字,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經過歲月的澆鑄與打磨,愈發閃爍。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團隊”和“石油人”的故事還在續寫,能源報國、敢為人先的精神永不間斷!
(霍嘉煒:西安石油大學黨委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