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鐵職院“三個強化”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3-12-14 15:07:3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陜西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聯盟,立足“三個強化”,全方位推進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學“陜鐵模式”。
強化平臺支撐,搭建立體化教學環境。一是搭建網絡環境平臺。通過“學校自籌+市場投入”的建設方式,先后引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建設銀行、支付寶等公司投資3890萬元,建成了高承載、高可用的有線無線全覆蓋一體化網絡環境,財務和一卡通專網、視頻監控專網、保密機要專網等多個專網,云計算平臺以及統一的虛擬化云管理平臺,云計算中心、智慧教室291間。學校有線網和無線網全覆蓋,實現了無感知認證,為智慧課堂、移動教學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學校搭建包括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精品課程、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和融媒體教材的四位一體數字化學習平臺,從課前、課中、課后構建“資源豐富度、課堂活躍度、教學滿意度”三個維度的分析預警,加大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力度,并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職稱評審體系,構建了“四維度三進階”的綜合執教能力評價體系,三是搭建教學比武平臺。學校每年舉辦“課堂革命 陜鐵行動”“課程思政 陜鐵行動”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構建“院部選種子、校賽育苗子、省賽拔尖子”的競賽梯隊模式,以賽促教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雙高計劃”建設以來,教師在國家級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獲獎9項、其中一等獎2項,省級教學能力比賽獲獎45項、其中一等獎20項,獲獎數量和質量居全國鐵路院校首位、陜西第一,助力學校入選全國教師發展指數百強院校。
強化項目驅動,建設系統化教學資源。一是建成用好專業教學資源庫。學校構建國省校三級建設體系,聯合百家院校、企業、科研院所,開發2個國家級、4個省級、2個校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標準化課程98門,顆粒化資源8萬余條。尤其是國家級地下與隧道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將智慧建造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資源庫,將企業優質資源、實踐案例、典型經驗注入資源庫,基于學生、教師、企業、社會等四類不同學習者制訂學習方案,新建標準化課程20門、在線開放課程40門,2020—2023年新增用戶10.9萬人,累積SPOC開課678門,累積MOOC開課84門次,累計訪問量突破1億次。二是建設高質量一體化課程資源。積極推進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精品課程、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和教材一體化建設,實現“教材+微課+MOOC+SPOC+教學”的深度融合。制定了《在線精品課程認定管理辦法》,投入370萬,引入智慧職教、中國大學MOOC等主流平臺,統一招標,重點建設一批在線精品課程,獲評陜西省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40門。校企聯合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形態教材84部,獲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部、二等獎2部。三是高標準形成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學校組建由中鐵十四局副總工程師、國家級教學名師、省級盾構技能大師、骨干教師組成的“專家+名師+大師+骨干”的項目團隊,9 批次赴中鐵十四局等企業進行調研,對接施工員等7個工作崗位,地鐵車站明挖法施工等28個典型行動場,歸納盾構掘進操作等136個典型工作環節,研制出城軌工程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標準2 套,開發“地下連續墻維護結構施工實訓”等虛擬仿真資源77個,編制城軌、道橋專業《虛擬仿真實訓任務指導手冊》2 部,涵蓋107個實訓項目,有效解決了工程實訓“三高三難”的突出問題。
強化共建共享,多元化推進教學應用。一是大力推廣基于手機端教學模式改革。先后印發了《課堂移動教學助手使用考核辦法》等制度文件3項,鼓勵教師依托資源庫和在線課開展信息化教學,根據教學效果分別給予1.3倍和1.2倍課時獎勵,打造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高效課堂。在線下教學中,學生的簽到由原來的紙質改成線上,可以用手勢簽到,也可以用二維碼簽到,方式改變了,學生簽到積極性明顯提高。二是全面推進實習過程性管理。學校針對崗位實行人數多、時間長、地點分散等特點,與企業合作開發了“習訊云”實習管理平臺,實行學校、學院、指導教師“三級管理”,打開了實習的“黑匣子”,同時實習管理平臺與學校大數據平臺數據深度融合,對接了13類實習基礎數據。三是探索基于資源庫聯盟學分互認機制。學校牽頭59家院校、企業等組建教學資源庫建設聯盟,先后制訂了《專業教學資源庫學分認定實施辦法》等制度文件4項,實現了校際之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既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又促進了課程應用,避免了資源重復建設帶來的人員和資金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