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堂”為素質教育注入新活力
作者:秦驥
發布時間:2023-12-14 14:20:27 來源:陜西日報
“楊棄將軍是我們漢陰的3名共和國少將之一。老師每次帶我們去楊棄將軍故居參觀,我都感到很自豪。”
“以后去了其他學校,我會把楊棄將軍的故事講給新同學聽。”
……
12月7日,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學生張子涵和羅雨鑫在課間休息時,討論參觀楊棄將軍故居后的感想。
漢陰縣中小學校、幼兒園積極開展“第三課堂”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紅色革命紀念場館、深入校外勞動實踐教育基地,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為推進素質教育注入新活力。
走進紅色革命紀念場館
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距離楊棄將軍故居只有200米。從2021年10月起,該學校就把楊棄將軍故居作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學期組織全體黨員和少先隊員代表到這里開展主題研學活動。
“每次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之前,我都會結合當前重點工作確定好主題,讓學生有所收獲。”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少先隊輔導員賀蕓說。
賀蕓把楊棄將軍故居“四知堂”的來歷,以及楊棄將軍清廉的工作作風講述給學生,將“清廉”的種子播撒在少先隊員的心里。不僅如此,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還邀請楊棄將軍故居管理員楊家順為全體教師講述楊棄將軍的清廉故事,激勵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
“我們將積極培養楊棄將軍故居小講解員,組織更多教師和學生到楊棄將軍故居參觀學習,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賴征晏說。
漢陰縣紅色資源豐富。為用好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漢陰縣中小學校、幼兒園利用節假日,組織師生到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楊棄將軍故居等地開展綜合實踐教育活動,引導師生繼承革命先輩精神,為建設漢陰作出新的貢獻。
2022年以來,漢陰縣各學校已組織師生到紅色革命紀念場館參觀約70場次,400余名教師和6000余名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開展校外研學實踐活動
“快來看呀,這碗澗池燴面片是不是讓人特別有食欲。”“你看,這就是以前用的算盤。”11月29日,在澗池鎮樅嶺村村史館里,漢陰縣澗池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正興奮地討論著。
漢陰縣澗池鎮中心小學將沈氏家訓展覽館和樅嶺村村史館作為校外研學實踐基地,組織師生到兩處場館參觀,感悟《沈氏家訓》中的優良傳統,了解樅嶺村和地方特色美食的發展史。
“今天,澗池鎮舉辦燴面片大賽。我們學校派出了中高年級學生代表參加,讓學生們在現場感受飲食文化的魅力。”漢陰縣澗池鎮中心小學少先隊輔導員曾婷婷說。
漢陰縣澗池鎮中心小學下屬各學校還邀請民間藝人走進學校,為師生表演皮影戲,讓大家感受傳統曲藝文化的魅力。
漢陰縣澗池鎮沙壩小學經常邀請紫云南郡社區工廠技術人員和藤編家庭作坊從業者,到學校指導藤編社團學員完成技術更復雜、造型更精美的藤編作品,進一步增強學員的學習興趣。
漢陰縣各學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科教學與校外研學相結合,充分發揮縣域內工業企業、農業園區等校外研學平臺作用,組織學生開展校外研學實踐活動,既愉悅了學生的身心,又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第三課堂”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效銜接。
目前,漢陰縣各學校已組織校外研學實踐活動60余場次,參與研學實踐活動的學生達4000余人次。
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2021年2月建成的陜煤·七葉蓮農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已經成為我們學校普及農業知識的好課堂。”漢陰縣澗池初級中學副校長付剛說。
自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立后,漢陰縣澗池初級中學打造了“小農人”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體系,開辦了科技育苗、智慧農業、蔬菜種植、餐飲烹飪等課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們通過體驗“小農人”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感受傳統農耕文化魅力,體會農業生產的艱辛和不易。
“在‘小農人’勞動教育實踐課上,不僅有農業專家給我們科普現代農業技術,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用自己采摘的蔬菜制作美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漢陰縣澗池初級中學學生文思源說。
據統計,漢陰縣的59所中小學校和51所幼兒園,建成種植、養殖等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3個。10所學校獲評安康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學校。陜煤·七葉蓮農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入選陜西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如今,校外勞動實踐已經成為漢陰縣中小學、幼兒園“第三課堂”的一項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