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濃郁的文化關懷,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同時能更深入地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那么,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呢?

一、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中學階段是學生從兒童向青少年的過渡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其人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而來,中學生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比較弱,很容易受到各類不良信息的污染,形成錯誤、甚至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立足青少年的身心成長規律講授音樂文化知識,強化學生的音樂技能,激發學生音樂興趣,還應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積極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二、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一)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弘揚愛國主義正能量,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全面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用音樂的力量傳遞愛國主義情懷,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愛國精神。中學音樂教材里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比如《歌唱祖國》《洪湖水,浪打浪》《龍的傳人》《長江之歌》《愛我中華》《我是中國人》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都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情懷、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

當然,教材中還有一類歌曲,從淺層次來看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寓意并不明顯,但卻飽含著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需要教師經過深層次解析教材、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里的愛國主義思想,然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鼓勵學生通過音樂語言抒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歌唱祖國》創作于1950年9月,適逢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看著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隨風飄揚、鮮花如海的熱鬧景象,王莘腦海里反復醞釀,《歌唱祖國》在回津的列車上一氣呵成?!拔逍羌t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對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來說,《歌唱祖國》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集體合唱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激揚師生的愛國情、強國志;然后再以敘事的形式,講述發生在音樂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潛移默化之中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沐浴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積極創新方法,豐富手段載體,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沃土之中,熔鑄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偉大實踐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更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光明未來。音樂是一種可以打動人心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時,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堅定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

首先,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結合其他學科,綜合運用視覺、聽覺等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潤物細無聲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靈活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圍繞情境導入、熟悉主題、“畫面”聯想等教學環節,采用藝術融合的形式,充分展現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性,通過課件的展示、樂曲的反復播放、學生的集體吟唱和教師語言的引導等,把音樂、美術、書法等直接引向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從而不斷豐富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的音樂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不同民族樂器的興趣,激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其次,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課堂“動”起來,將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不斷提升青少年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管弦樂《瑤族舞曲》,這首曲子用優美的旋律,生動展現了瑤族民眾歡度節日的喜慶場面,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有志有為。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立足音樂本身,結合瑤族的民族特色,通過展示少數民族歌曲、圖片及文字資料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情感,在情感中感知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聆聽—聯想—討論—聆聽”,從速度、力度、旋律和情緒等方面感受和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引入更多民族樂器,鼓勵學生隨著樂曲“舞動”起來,使學生在快樂、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民族樂器,培樹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可感,讓學生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積極開發好學生的音樂天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學音樂教學不僅僅只是教學生唱歌、彈琴等,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五育并舉,不斷拓展和延伸教學內涵,深入推進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多舉措教育和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建功新時代青春力量。

中學階段,不少學生都有著良好的音樂天賦與特長,有的學生具有音樂指揮能力或者音樂創作能力(譜曲、寫歌、撰寫歌舞劇等);有的學生則音色極佳,擅長唱歌;還有的學生擅長跳舞或者演奏某些樂器……教師可以采取全面調查的方法,了解每一名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天賦、特長等情況,并建立學生檔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音樂教育指導工作,努力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將音樂教學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結合校園實際和學生發展情況,指導學生組建音樂社團,定期協同學校為學生舉辦特色音樂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與天賦,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培養學生高雅的情感追求,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護航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例如教師可以讓嗓音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來演唱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愛我中華》等,同時讓其他擅長樂器的學生以伴奏的方式演奏愛國歌曲,或者讓擅長舞蹈的學生在一旁伴舞,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價值理想,確立人生的追求。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音樂社團、音樂會及其他集體活動中的具體表現,為學生頒發相應的榮譽證書和獎品,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主觀能動意識,升華學生的民族情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心中。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