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感受魅力
——高中美術教學中民俗美術資源的應用
作者:■文/宋玉強
發布時間:2023-12-12 11:13: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民俗美術資源作為高中美術教學中一種潛在的教學資源,將其應用于美術課程教學不僅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豐富,還能夠發揮民俗美術資源的文化傳承作用,使美術課程成為凸顯民俗美術資源歷史文化、審美價值的載體。基于此,筆者將高中美術教學改革作為研究背景,圍繞高中美術教學實踐針對民俗美術資源的教學應用,從內容、目標、方法三個維度展開論述。以期本文論述的研究內容能夠促進民俗美術資源育人價值的進一步發揮,助力高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攀升。
一、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內容
(一)素材性轉化
眾所周知,學科教學內容在編制的過程中均是依照課程標準進行的,在高中美術課程中,通過梳理教材內容可知,高中美術教學內容致力于回歸美術本體,那么任何可以應用于美術教學的內容均應是美術門類最為基礎的東西,所以教師在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過程中首先應進行素材轉化,即對民俗美術資源做取舍。具體操作中,教師需結合美術教學設施與學生認知能力,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民俗美術資源。例如茱萸絳囊,如果將茱萸絳囊作為民俗美術資源,那么教師在素材性轉化過程中首先應全面了解與茱萸絳囊相關的內容,剖析其價值,探究其與美術課程內容相聯系的點。此環節中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渠道搜集與茱萸絳囊相關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錄制茱萸絳囊的制作視頻,拍攝茱萸絳囊相關圖片。其次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與本校的教學設施將茱萸絳囊真正轉化為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雖然茱萸絳囊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其多變的造型,但教學實踐中教師受場地、工具等的限制,加之學生對針線相對陌生,所以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中國美術鑒賞模塊中傳統工藝美術、傳統民間美術的教學資源。最后教師應在民俗美術資源賞析后進行總結,如茱萸絳囊是重陽節的標志物,在民間百姓常常將茱萸絳囊作為自己禳災祈福的寄托載體,通過具體講授幫助學生深度了解與茱萸絳囊相關的更多信息,以激發學生制作茱萸絳囊的興趣。
(二)內容相互交融
民俗美術資源與教學內容的相互交融是保障民俗美術資源育人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的關鍵途徑,所以在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也應關注二者內容的有機融合。現階段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民俗美術資源主要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與拓展,換言之,美術教學仍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主,民俗美術資源能夠占用美術課程的比重相對較少,那么基于這一現狀教師則應構建民俗美術資源教學素材庫,用以做好課程導入與延伸的準備。高中美術課程中美術鑒賞模塊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且為學生必修內容,但教材中的美術鑒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存在較大的距離,對此本研究認為教師可以利用民俗美術資源導入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者利用美術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更多文化知識,從而發揮美術課程的文化傳承作用。例如在中國民間美術——剪紙教學中,本節課可劃分為認識民間美術、民間美術的種類、以剪紙為例進入重點、動手實踐四個環節,在具體操作中,民俗美術資源主要應用于前兩個環節,其中認識民間美術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大屏幕為學生播放民間美術相關圖片,而民間美術的種類教學環節教師則可以將民俗美術資源直接融入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民間美術的種類,例如民間美術的門類可分為繪畫(年畫、版畫、漆畫)、刺繡(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等)、玩具(陶瓷玩具、竹制玩具、泥玩具等)、民間雕塑(彩塑、木雕、磚刻、琉璃建筑飾件等)、戲劇(木偶、皮影、面具等)、紙扎燈彩(紙扎、花燈)、編制(草編、竹編、柳條編、紙編等)。為促進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了解,教師可以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分別為每一個民間美術門類配圖。本課中的民間美術與學生生活較為貼近,且各學段學生均能夠接觸到民間美術,同時學生對剪紙并不陌生,教師可以在授課環節中利用前兩個環節將民俗美術資源作為載體,這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同時還可幫助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進行一個系統化的總結,有助于學生民間美術認知結構的完整建構。通過豐富多彩、形象直觀的民俗美術資源圖片展示,培養學生民間美術傳承意識。
二、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目標
高中美術課程只有在設定明確目標的基礎上,美術課程資源才能夠根據目標的引導實現教學資源的轉化與利用,而民俗美術資源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無論將其作為美術課程教學內容,還是將其作為輔助美術課程順利開展的一個保障性條件,均需要圍繞總體的教學目標展開,才能夠保證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始終不偏離教學。對此,筆者從總目標與分目標兩個維度對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目標展開分析。
(一)總目標的確定
在確立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總目標過程中,高中美術任課教師可以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三維目標相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民俗美術資源育人價值進行總目標的確定。其一,在圖像識讀素養培養方面,利用民俗美術資源幫助學生區分不同的美術門類、能夠調查和了解民俗美術資源,并善于用文字、攝影攝像等方式自主記錄;其二,在美術表現方面,學生能夠應用合適的材料與工具制作民間傳統工藝品,并在作品展示過程中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其三,在審美判斷方面,利用民俗美術資源使學生能夠明確中國民間美術文化底蘊,并通過師生交互、生生交互深化自己對民間美術的理解;其四,在創意實踐方面,能使學生利用傳統工具、工藝、方法等開展有創意的美術活動;其五,在文化理解方面,通過向學生介紹民俗美術資源內涵幫助學生認識民俗美術的重要性,并指導學生學習民俗美術技藝,以實現對民俗美術文化的傳承。
(二)分目標的確定
在確立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分目標的過程中,高中美術任課教師可以將美術課程“教”與“學”作為切入點,提升分目標對“教”與“學”的指導價值。在教學方面,民俗美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是重點目標,具體操作中教師應從民俗美術資源開發、篩選、素材轉化三個維度入手。即充分開發中華民族的民俗美術資源;篩選具備教學應用價值的民俗美術資源;將民俗美術資源制作成可供教學使用的課件。在學習行為方面,對民俗美術資源的理解是重點目標,具體操作中教師應從民俗美術資源內容與內涵兩個維度入手,即在幫助學生了解民俗美術資源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其掌握民俗美術資源隱藏的內涵。
三、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方法
(一)應用民俗美術資源創設情境
1.聯系生活經驗——問題情境
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日常生活中所能夠接觸到的事物設置問題情境,在調動學生思考的同時將民俗美術資源滲透于教學之中,一方面實現民俗美術資源的教學應用目標,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身邊。例如在非遺傳承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過年貼對聯的微視頻,并提出問題:“同學們思考一下過年我們在門上貼對聯的目的,作為一種節日活動貼對聯有什么功能?”教師將日常生活場景作為載體,在凸顯民俗美術資源滲透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民間美術中民俗文化內涵的理解。
2.開展文化活動——活動情境
高中美術教師可以申請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如書畫比賽、班級黑板報評比、民間手工藝品制作等活動,利用真實的活動情境將學生從被動接受民俗美術資源信息中抽離出來,促使學生主動走進民俗美術資源。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教學中,教師在授課環節中可引入四大名繡之一蘇繡,并向學生呈現蘇繡作品、介紹蘇繡內涵,如蘇繡起源于蘇州,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等。在本節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各班級學生開展以蘇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使學生自主地走向蘇繡、走向民俗美術。為保證此次校園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蘇繡簡單針法教學視頻及蘇繡手工制作工具包,以扇子、平安符、擺件三類小物件為本次文化活動的主要類別,設置為期1個月的比賽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類別,自行購買材料進行制作。待比賽時間臨近,教師可以利用周末時間主持校園蘇繡大賽,大賽評委可以由校外蘇繡手工藝人、校內教師、各班級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待蘇繡作品評比結束后,教師為學生頒發“蘇繡手工小藝術家”獎狀。本課設計了蘇繡知識的不同講授方式,并在課后設計了蘇繡大賽,通過課中與課后民俗美術資源的引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民俗美術知識主動走向民俗美術,學生在制作蘇繡作品過程中無形之中成為蘇繡的傳承人,既達成了藝術理解的教學目標,也實現了文化傳承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能夠使民俗美術資源的教學融合效果得到提升,但在具體操作中,多媒體情境的創設并非教師簡單向學生呈現圖片、課件、視頻等即可,筆者認為隨著3D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打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美術鑒賞環境,從而使學生在心靈上、精神上和民俗美術產生共鳴。例如在中國傳統雕塑教學中,教師利用3D技術向學生呈現秦始皇兵馬俑視頻,或為班級學生配備3D觀影眼鏡,或學習電影院放映技巧,調整教室內光照、音響的立體效果等,以使學生在美術課堂有身處秦始皇兵馬俑之感。此種方法同樣適用于民俗美術資源的滲透,教師可以依照上述操作選取民間手工藝人制作雕塑的視頻,使學生“身處”雕塑制作現場,從而深化學生對雕塑的認識。
(二)應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實踐參與,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體驗式教學,任課教師可以從課內、課外兩個方面出發。在課內,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相應的體驗工具,然后師生共同體驗民俗美術文化。例如在孝昌雕花剪紙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形狀的孝昌雕花剪紙民俗美術資源,并在課堂教學中為班級學生分發剪紙工具,鼓勵班級學生進行剪紙活動。在課外,教師可以聯系當地民俗美術傳承機構或手工藝人,然后帶領學生前往指定地點參觀并學習技藝。例如在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藝術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當地富有民俗美術意蘊的景觀、公園等帶領學生前往參觀,此活動中教師可以扮演導游,學生則扮演游客。在課外,教師需盡最大的可能聯系區域民俗藝術工作坊,申請該工作坊的同意,爭取獲得校方資金支持,帶領學生前往工作坊實踐體驗,例如陶器的制作,陶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是民俗藝術的一種類別,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如果將陶器作為民俗美術資源開展體驗式教學,不僅能夠提升高中美術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和感知民俗文化與民俗藝術。待教師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后,教師在現場負責輔助學生制作陶器,主持活動現場秩序,工作坊手工藝人負責為班級學生演示,學生體驗陶器的完整制作過程,燒窯期間充滿期待,在瓷器出窯的那一刻,學生收獲到了實踐活動的喜悅。相較于課內體驗式活動而言,課外體驗式活動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筆者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機會。此外,對求知者而言,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認知過程,利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體驗式教學,符合求知者知識認知規律,所以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是民俗美術資源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的上上策。
(三)應用民俗美術資源開展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關注學生主體性,教學流程側重于學生的探究性,不僅能夠活躍美術課堂教學氛圍,同時還能夠為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創造土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進行民俗美術資源的教學滲透,教師應保證所設立的任務既屬于民俗美術,又與教學內容相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法設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搜集民俗文化中的美術藝術作品,并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民俗美術文化,或制作民俗美術工藝品。也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法在課中開展教學活動,以具體的學習任務驅動各小組學生合作探究,從而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與民俗文化的理解。
綜上所述,筆者從內容、目標、方法三個維度對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的概述。通過上文的理論分析可知,民俗美術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具備較強的適用性,可以將其作為高中美術教學資源的豐富手段之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程內容,其中在中國傳統雕塑、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及中國民間美術中,民俗美術資源的應用具備極為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在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若想全面地發揮出民俗美術資源的育人價值,一線任課教師還應做好民俗美術資源開發、甄選兩項工作,在數量、門類較多的民俗美術資源中開發和甄選出具備教學應用價值的資源,才能夠針對性地促進高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此外,課外體驗式教學作為可遇不可求的民俗美術資源教學應用方法,與高中生的認知規律與喜好極為相符,所以在日后教學中教師應嘗試爭取機會,在充分利用地方民俗美術資源的基礎上打造特色美術課程。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