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探究
——以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為例
作者:■文/高文昌
發布時間:2023-12-12 10:05:4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中學政史地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案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XAGH158。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提出:“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敝袑W生處于思想認知和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課堂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主要途徑,而歷史教學更是培養愛國主義的主陣地。筆者所授科目是八年級歷史,深感中國近代歷史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絕佳土壤。在1840年到1949年百年間屈辱和艱難探索的歷程中,一代代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于亂世中求真理,于至暗處尋光明。但由于現在安逸的生活現狀和近代歷史的屈辱血淚相去甚遠,加之外界誘惑較大,學生很難認識百年之前中華民族經歷的曲折磨難,很難與革命先輩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甘死如飴的精神產生共情。甚至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師為一段歷史潸然淚下,而學生卻在臺下發笑的情形。對此,筆者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進行了認真思考,以期為他人提供借鑒。
一、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綜合能力的強弱是影響學生學習熱情的一個關鍵因素。教學內容豐富,語言清晰、準確,課堂輕松活躍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學生往往是因為喜歡這位老師,才喜歡上了這門課。現今,部分歷史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會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課堂缺少“活力”,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差。學生上課說話、寫作業、睡覺,考試前突擊背誦提綱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豐富歷史教學元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現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將知識轉化為圖片、視頻、音頻、活動等形式,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將愛國主義教育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容易接受。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的導課環節,筆者選用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視頻片段。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剪輯,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1:解放軍整齊劃一的隊列、颯爽的英姿,讓我深深震撼。
生2: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首次國慶閱兵,彰顯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雄心壯志。那么,我們在視頻中看到的這支威武之師是如何建立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
筆者應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視頻導入新課,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習興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涉及的地點特別多,如南昌、長沙、井岡山、古田、瑞金等。地點多,事件多,學習難度大,學生容易混淆。因此,筆者在基本教學內容完成后設置了學生活動環節。
教學設計:
將全班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整理本節課相關地點發生的具體事件,然后讓各小組派出代表分批上臺,以“導游”的身份為“游客”介紹相關知識點。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參觀的地方是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溝壑縱橫,地勢險要。1927年,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寧岡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湖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會師后的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這里的一草一木,濺灑過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這里,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合作編寫“導游詞”的過程,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整理本課中與井岡山有關的知識時,可以從中感受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戰歷程,就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筆者采用周深演唱的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宣傳片的主題曲《有我》,配合五四運動時期代表人物愛國、救國、報國的感人圖片,讓學生感受當時的“80后、90后”愛國青年為了祖國的繁榮強盛,于亂世中尋求真理,于至暗處尋找光明的堅定理想信念。
師:從五四青年身上我們能夠學習到什么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從五四青年身上,我感受到了他們高度的愛國情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這些年輕人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勇挑重擔,為了實現國家的富強不惜付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環境中,絕不能忘記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我們要將這種愛國精神傳承下去,為國家的發展建設不斷努力奮斗。
在教學中,筆者通過《有我》這首歌曲將課堂與社會相結合,通過問題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更好地深化了課堂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學中涉及的這些豐富多彩的元素,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使得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是指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及歷史文化遺存等資源。鄉土資源與學生的生活更為貼近,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有著更為直接的作用。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創造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在中國近代歷史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安豐富的歷史遺存,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教材中,有直接展現出來的鄉土資源,也有需要教師從中發掘的鄉土資源。
八年級上冊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中西安事變是重點內容,也是教材中直接展現給我們的鄉土資源,因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就是在西安城東的驪山上發生的,很多學生都對西安事變有著一定的認知,所以如何更好地將該課與本地鄉土資源相結合,就成為筆者重點思考的一個方面。在與教研組同事討論后,筆者決定到西安事變發生地——臨潼驪山給學生上一節“室外課”。
微課示例:
地點:臨潼驪山五間廳
內容: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來到了臨潼驪山。驪山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南,是秦嶺的一個支脈,山上文物古跡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里“煉石補天”;西周時期,周幽王在這里上演過“烽火戲諸侯”;秦時期,秦始皇將他的陵寢修在了驪山腳下;盛唐時期,唐玄宗和楊貴妃也在這里演繹了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在這里了解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
1936年10月,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張學良和楊虎城圍剿剛剛落腳陜北的紅軍。張學良、楊虎城二人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與紅軍停戰,并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因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張、楊二人在多次懇求無望的情況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這里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一切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學生親臨西安事變發生地,觸摸著五間廳墻上的彈孔,踏足于兵諫亭上的土地,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就能直觀地了解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愛國軍人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不懈努力奮斗的光輝歷史。
除了教材中提到的這些重要事件外,教師還應該深挖教材,關注細節。例如,在講授第15課《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時,教師一般會用到教材中的《北伐戰爭形勢圖》,這幅圖直觀明了地展現了盤踞在中國大地各方軍閥的勢力,以及北伐軍的進軍路線,是本課教學的重要輔助材料,教師會將軍閥的分布和北伐軍進軍作為主講方向。但作為西安的歷史教師,我們還應重視圖中另外一條行軍路線——馮玉祥軍南下路線。在這里,筆者會刻意引導學生關注這一點,并向學生講述“二虎守長安”的故事。李虎臣、楊虎城兩位將軍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憑借區區萬人抵抗鎮嵩軍,堅守西安孤城長達八個月,彈盡糧絕之際,守軍宰殺戰馬充饑,群眾挖野菜、剝樹皮謀生。危急之下,馮玉祥在內蒙古五原誓師,率軍南下,以解西安之圍,鎮嵩軍全線潰退。據統計,當時西安城中病、餓、戰死的軍民多達五萬人。1926年11月27日,鎮嵩軍全線潰退,西安城解圍。1928年開通了安定門以北的城門,為紀念馮玉祥將軍解西安城之圍的歷史功績,這座城門被命名為“玉祥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這一史實講給學生,既充實了教材中北伐這一知識點,也給學生介紹了耳熟能詳的“玉祥門”的來歷,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近百年前家鄉人民飽經戰火的悲苦歷程。這樣不僅有效縮小了學生與歷史著名人物的距離感,還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可謂一舉多得。
類似的歷史細節還有第9課《辛亥革命》中《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該地圖體現了武昌起義后全國各省份紛紛宣布獨立的情況,以及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形勢圖雖清晰地展示各省份的獨立情況,但沒有標注各省份獨立的時間。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各省份宣布獨立的具體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2日,陜西率先響應,成為全國最早響應首義的省份之一。在此,筆者還為學生拓展了“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先生的英勇事跡,以及西安城小南門——勿幕門的相關內容,還一并介紹了西安城墻東側的“中山門”。
這些身邊的歷史遺跡學生都見過,但由于過于熟悉,反而不會專門去了解其中的歷史內涵。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引用學生身邊的這些鄉土資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歷史,了解了自己的家鄉,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此外,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就要從學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歷史開始,關注教材,深挖其中與當地鄉土資源能夠充分結合的細節點,將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四、關注生活中的歷史細節
我們經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修《史記》前,不僅博覽群書,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實地考察,既印證了不少文獻記載,又更正了許多不實之傳,才有了后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贊譽。我們雖然敬佩司馬遷的修史精神,常常贊揚《史記》的文史價值,卻很難像他那樣“上會稽、探禹穴”,進行深入考察。但如果我們在旅行游玩的過程中,能有一雙發現歷史的眼睛,關注、尋找在課本中出現過的歷史地點、歷史小細節,并將自身經歷和體會融入歷史課堂,這比單純從網上下載圖片和視頻的教學效果好很多。2022年,筆者在北京旅行時,專程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學習。館藏文物以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史、中國古近代軍事史和世界軍事史為主,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筆者在參觀過程中無意發現了一件文物——鎮遠艦鐵錨,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將鎮遠艦鐵錨與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進行了結合。
示例:同學們,老師暑假去北京參觀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博物館中發現了一件近代中國重要的文物,它就是鎮遠艦鐵錨。鎮遠艦是清朝海軍北洋艦隊主力鐵甲艦之一。在19世紀末,這支鐵錨卻陳列在日本東京的上野公園,直到抗戰勝利后日本才被迫將鐵錨歸還給中國。鐵錨的歷程為何如此曲折,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回到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
帶著一名歷史教師的使命感,筆者將外出旅行過程中的所見所得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了分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到廣州瞻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到北京參觀北大紅樓、到南京緬懷大屠殺中的死難同胞、到井岡山親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的震撼。當我們親身體驗、感受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這些點點滴滴,就會對那段屈辱史和血淚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新時代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而筆者所做的這些,也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多年以后,學生也許已經忘記了筆者的姓名、模樣,但當他們踏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中學課堂上一位教師對這段歷史的訴說。
綜上所述,在八年級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及愛國主義情懷。
作者單位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