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并非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年時期的臨界點,是人生發展過程中的黃金期,在這一階段他們的思想政治觀念趨于成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對高中生來說不可缺少,而物理課程又是一門極為重要的考試課程,將二者融為一體,既能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思政理念融入具體教學中,又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及實施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一種隱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狹義的思政課程,它是將理念融入各類課程中,以期在各類課程中尋找到思政理念存在的合理性。將思政教育與具體的課程教學相結合很有必要,經濟結構、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勞動人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解放,人生價值理念也越來越多樣化。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面對普遍學校對學生理想信念關注度不足、注重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的情況,教師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依據,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將“課程思政”應用于課堂和實踐。

二、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

夢想和信仰是幫助學生邁向成熟的重要基石。在當下,互聯網的普及使學生置身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將會面對多種誘惑,社會也滋生出了多樣的文化和價值觀。多樣的文化和價值觀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眼界和更多選擇,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充斥在學生周圍,這使得正在架構思維觀念的學生對原本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產生動搖。對此,教師要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重建價值觀念。

(一)教材二次開發——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物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思維,在具體教學中通常以實驗教學與理論教育并重。它不同于政治歷史課程,不具備階級意識也沒有意識形態,所以在大眾的印象中很難將物理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但事實上物理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

1.挖掘和補充好教材的思政元素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如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等偉大的物理學家,正是因為他們在物理學領域的不懈探索,才使人類的文明與發展熠熠生輝。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舉世聞名的落體實驗,所得的結果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學生要學習伽利略刻苦鉆研、崇尚科學,不迷信權威的品質。在講解“宇宙航行”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講解內容,如渾天儀、授時歷等天文儀器創制和歷法編制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內容展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能夠增強學生對古代科技文化的自信。

2.豐富教學方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教學為基礎的學科,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做到多元化呈現。例如,在學習“重力”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引出牛頓是受到一顆蘋果的啟發:蘋果為何會掉落,而月球、星空為什么就不會掉落在地球上,漸漸地他發現了重力和推動力,蘋果的掉落是受到了重力的牽引。當學生理解了定理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與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借用一個小實驗進行教學。此外,高中物理的很多原理、概念都是通過實驗得出,利用實驗進行教學能夠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從感性思維升華至理性思維。用木棍搭建一個傾斜的坡度,將一個小球放入其中,那么,這個小球會沿著什么軌跡運動呢?這時大部分學生會說小球一定會往低處滑落,因為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重力,會導致水往低處流的自然現象。那么這個小球一定會往低處走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通過實驗,學生發現小球的軌跡與預想的相反,這樣的結果使他們大為詫異。在導學環節,教師運用小實驗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實驗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主動觀察、思索實驗的效果,而且大大促進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這個實驗,我們稱之為“雙軌怪坡”,那么此實驗違背了重力原理嗎?實則不然,由于斜坡上的軌道有著一定的夾角并且軌道并不平行,所以小球在低處時反而重心高,在高處時重心低,進而在重力作用下就會形成“怪坡”現象。縱觀物理學史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實驗推動的,利用實驗現象能讓學生觀察到物理知識從抽象到直觀的變化,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開端。采用實驗教學,實際培養的是學生團結合作、不斷進取的能力。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待問題一絲不茍,這是“工匠精神”的本質。

(二)混合式教學——積極拓展思政時空

混合式的教學模式主要包含“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它不同于傳統教學,既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符合當前特殊環境下對學生教學的要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1.“線上+線下”全方位,助力學生拓寬視野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是信息技術不斷更新進步的結果。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走進“互聯網+”時代,網絡在不同產業間實現著廣泛連接,從而在新的應用領域中開辟新的途徑。通過網絡的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一方面,使高中物理課堂實現了有效互動,教師能夠在網絡中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進行探討并結合強大的互聯網資料庫探索物理學科中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如在講解新課之前,教師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最新科技成就和動態、物理學家的故事等內容,教師也可以將優秀資源進行整合、將合適的資源引入教學,分享給學生。同時教師以互聯網為平臺,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直觀形象的內容,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優秀的教學資源,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線上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學資源。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平臺。以前由于農村學校受到硬件教學條件的限制,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借助平板展開學習,但現如今有不少社會愛心人士的捐贈,學生線上學習的硬件設施得到了一定提升。其次,參加線上學習的人數也在逐步增加,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建立物理電子資料庫,結合班級內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篩選出最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料,引導其展開自主學習。

2.“課內+課外”全時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教師一直強調學生要有自律意識,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有限,而在課下會有零散、細碎的大量時間。高中物理課程在教學安排中所占的比重較輕,在此情形下開展思政教育的時間則更少。對此,學生要具備自律意識,將課內、課外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例如,在課堂上如果提到了牛頓,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課下或者晚自習的時候播放《倔強的牛頓》這部電影,還可以鼓勵學生去看一看有關于牛頓的書籍,利用網絡找一找有關牛頓的小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看一看這位科學家的另一面。此外,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書反復強調,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需要新父母。由此可見,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父母不可缺失。對于家長而言,出于一些主觀條件的限制,也許沒有能力對學生的物理課程學習進行有效輔導,但是營造一種自由、和諧、輕松的家庭氛圍,將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穩定的學習情緒。在課下時間,家長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實時溝通、監督學生在家完成課后作業,這些都是家長力所能及的事。總之,當下的教育應尋求家庭、學校二者之間的平衡,以“課上+課下”的教學模式建立理想化、立體化的教育狀態,以積極的態度尋找到家校共同協作的最佳路徑。我相信家庭與學校的有效溝通,學校為家庭提供支持,家庭為學校提供動力,學生在這種相互促進的成長環境中會得到更好發展。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必須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牢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深入挖掘和補充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之中。“思政課程”是播種,是使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思想和信仰扎根于青年一代的內心,使其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修養。對此,教師作為學生發展道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必須肩負起責任,不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更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將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并放在首要位置。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