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問題導學 構建高效課堂
——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為例
作者:■文/孫亞莉
發布時間:2023-12-07 09:53:4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課堂不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也不是學生的討論會,高效有趣的課堂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因此,教師要盡可能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提出問題、拓展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自主性。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為例,簡要談一談如何通過問題導學促進課堂互動、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導學激趣
優質問題能夠有效串聯教學內容,穿針引線般地將句與句、段與段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課文內容。問題導學法需要課前情境的支持,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設合理且有趣的情境,然后從情境中提煉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創設情境,在課堂上創造問題氛圍,以已學內容為基礎和鋪墊,帶領學生步步深入問題情境。
(一)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伊始,學生還未完全進入學習狀態,這時就需要教師設計問題情境,帶領學生參與到問題解決中。針對一篇課文設計問題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針對問題開展積極的互動和討論。這考驗著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以及對提問切入點的把握能力。創造問題情境的策略有很多種,如采取最直接的語言策略,教師可以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學生快速進入思考狀態。也可以采取背景介紹的策略,為學生介紹文章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知識,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聯系背景回答課文中的問題。還可以應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片、音視頻等,調動學生的感官。比起文字,多媒體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童話篇幅較長,角色和對話的數量也比較多,學生必須要做好課前預習,才能在課堂上高效開展問題探討。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耳、口、鼻、眉毛,這是我們的五官。你認為五官中哪一個最了不起呢?”這個問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范圍,也非常有趣,能夠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學生的注意力立馬就集中到課堂中來了。但這個問題不宜給學生留過多的思考時間,只能作為一個引子讓學生稍微討論一兩分鐘,就可以暗示討論結束:“大家有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呢?現在咱們來看看安徒生的這篇童話《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吧,五粒豆有著不同的經歷,咱們帶著問題通過閱讀去探究五粒豆中到底哪一個才是最了不起的。”由此可見,通過語言策略創設問題氛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二)承接已學內容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值得學生細品深思,這也是問題導學法應用于語文課堂的重要原因所在。問題導學能夠引發學生對課文的思考,學生從中可以體會作者寫作的匠心和深意,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每個角色經歷的起落。語文教材在編排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以同題材、體裁為中心構建單元,通過已學內容讓學生進入既熟悉又新鮮的情境。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同屬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來設計的,學生在學習這篇童話時不僅能夠帶著問題思考,還能夠進入新的課文情境。《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一般會安排兩個課時,每個課時都需要教師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在第一課時中,筆者先帶領學生梳理生字詞,通過音頻范讀、領讀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中重點字詞的意思,并讓學生把生字詞帶入課文中去理解。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一共出現了哪些角色,每個角色都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課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嘗試扮演角色,講述整個故事。在第二課時中,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已經了解了童話故事的大意,且對每一粒豌豆的性格有了初步的認識。此時,筆者以問題導學的方式提出新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新的課堂情境。
二、有效提問,深入課堂
問題導學最關鍵的階段是課堂開始的幾分鐘內,教師要運用多種策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深入到情境里。幾分鐘熱身后,在正式課堂中也離不開問題導學法,教師需要通過有效提問幫助學生深入問題情境。
(一)保證問題質量
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必須保證課堂的高效,這就需要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課后習題的小組討論環節已經給教師提供了范例,教師需要把這些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整理出來,將問題進行串聯,用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并不一定需要學生回答問題,但進入正式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應該做到主動回答問題。高質量的問題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頻率。因此,教師要在創設問題情境的基礎上,根據課文關鍵詞找突破口,選擇最核心的問題進行提問。
例如,課文中說到五粒豌豆按照家庭地位坐成一排,但文中其實并沒有具體解釋家庭地位是如何排序的。筆者據此提問:“家庭地位最高的豌豆是不是最了不起?”學生馬上回答不一定。此后,筆者先帶領學生一起探討了豌豆家庭地位的排列順序,并梳理了這五個豌豆的經歷,共同解決了“到底哪個豌豆是最了不起的”這個問題。原文對最后一粒豌豆的描寫篇幅最多,還寫到了這粒豌豆和一對母女的故事。最后一粒豌豆沒有其他豌豆那么有雄心壯志,它總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似沒有遠大志向的它,最后卻成了一對母女生活的希望。這五粒豌豆是課文的主要角色,最后一粒豌豆是主人公,圍繞五粒豌豆的線索梳理是本節課的重要問題,效果不容忽視。
(二)把握課文主線
問題導學不能只是蜻蜓點水地起一個啟發、提點的作用,而是要促使學生深入課文、深入問題,盡可能地理解課文內容、解決問題。教師應用問題導學法時除了要保證問題質量外,還要確保問題能夠涵蓋全部課文。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筆者提出問題后帶領學生思考和梳理了五粒豌豆的主要經歷,并圍繞最后一粒豌豆的故事展開了一系列的問題提問,如最后一粒豌豆成了“囚犯”,那為什么又說它一直在生長?為什么豌豆開花對小女孩來說是一個節日呢?而小女孩的母親為什么把一小株豌豆苗稱為一個小花園?為什么隨著豌豆的生長,一直生病的小女孩變得更加健康了呢?這一系列互相串聯的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安徒生的妙筆將一粒豌豆的奇妙經歷寫得豐富多彩、引人深思。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掌控問題全局,還要重點把握關鍵線索、主線問題,帶領學生深入問題,通過分析細節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推進語文閱讀課堂的高效進行。
三、啟發討論,深化課堂
問題導學法就是要讓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定問題后,有的學生可能還會產生新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能忽視,也不能全盤接受。忽視意味著語文閱讀教學成了“一言堂”,無法激發學生討論問題的活力,而全盤接受勢必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因此,教師既要鼓勵學生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又要衡量這些問題與課堂的緊密度。當然,最終教學目標都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問題意識。
(一)鼓勵學生討論
一般來說,教師要把教學所要求的核心閱讀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對于開放性、個性化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主動提問,并進行討論。《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課后習題中首先說明學生可以“讀完課文,把問題寫下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思考,問題也是五花八門,語文課堂難以確保所有學生都有發言機會。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六人一小組開展課堂討論,可以盡情抒發自己對《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的看法。有一個小組內部兩個學生的問題比較近似:一個學生說雖然前幾粒豌豆最后的結局并不好,但它們非常勇敢,有著改變的決心和勇氣,這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個學生反駁道,第二粒豌豆妄想飛到太陽上去,這無異于飛蛾撲火,表現了豌豆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特點。學生在組內討論結束后,由小組選派代表總結本組的問題與見解,最后師生共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集中討論。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還有效兼容了師生的意見,使得課堂互動更加和諧、高效。
(二)轉換問題形式
問題導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一直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以及學生認知的拓展,教師應用問題導學法時也要不斷探索新的著力方向,在傳統的問題導學法上求新是語文教師應當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問題。雖然教材內容在一定時間內是不變的,但是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卻是時時變化的,有時候一篇課文要分兩次甚至多次來教,那么每節小課的問題導學思路也都是變化著的,教師不能將上一節課的線索直接應用到下一節課中。在傳統的問題導學法中,問題的提出對象或許不同,但問題的解決過程總是在言語交流中進行的。教師不妨將問題的形式轉換為文字片段、思維導圖、圖畫等,讓學生在提問、釋問的同時,鍛煉多種表達技巧。有時候語言交流容易引發沖突,或出現爭執不下、達不成統一意見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應用思維導圖梳理思路,清晰呈現自己的想法,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集中討論,也可以留作課后問題。
四、開闊視野,發散思維
問題導學法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引子,它貫穿于語文課堂的始終,影響著學生的課后學習。問題導學啟發學生從問題的角度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的學習和探索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因此,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適時延伸、拓展問題,充分打開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發現、解決更多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延伸拓展問題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文提問、討論,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重難點,鍛煉學生分析、總結課文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為課堂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適當延伸、拓展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樣不僅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還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在講授《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時,筆者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了拓展。本篇課文的作者是童話大師安徒生,筆者為學生拓展了一到兩篇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并將其與本篇課文進行了對比,為學生總結了安徒生的創作特點、寫作手法、創作理念等。還讓學生續寫、改寫課文故事,圍繞某粒豌豆寫小傳等。正如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所說的那樣,每粒豌豆都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最后一粒豌豆雖然因禍得福、不斷生長,但它最初不求進取、得過且過的被動態度是不對的;其他豌豆雖然有沖勁、有勇氣,但容易陷入脫離實際的怪圈。由此可見,安徒生在設計童話角色時并不是非黑即白,每個豌豆的形象都是立體的、多面的,情節的編排非常出人意料。豌豆的成長能夠給學生一定的啟示,通過問題討論、拓展與互動,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為深入,思路也更加多元化。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及交流互動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內化問題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問題導學法讓學生深入課文情境,通過問題的提出、討論和解決梳理課文內容,提升自身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一篇課文的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內容、習得道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問題導學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策略,同樣可以應用到學生的閱讀和生活中去,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索閱讀世界,提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問題思維。《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雖然是一篇童話故事,看上去脫離了現實,但學生在問題導學的過程中能夠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思考問題,融入課文,說明問題導學法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最后一粒豌豆,通過回味這粒豌豆的一路經歷,思考如果你是這粒豌豆,你會對小女孩和她的媽媽說什么?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想表達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筆者讓學生課后反復閱讀本篇課文、加深理解,并要求學生課余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故事,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交給筆者。在下一堂課,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了學生的杰作。這種課前展示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袒露心聲、表達個性的空間,能夠拉近師生距離,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五、結語
問題導學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離不開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精心設計的閱讀問題,這兩個方面奠定了問題導學的課堂基礎。以此為基點,教師可以通過開放討論、延伸拓展等方式,讓學生由被動回答轉至主動提問,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這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打造內容充實、高效互動、妙趣橫生的語文課堂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龍山西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