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是學生研究歷史和學習歷史的重要依據。科學、客觀的史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還能夠使學生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更深刻的認知。因此,史料既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支架,又是教師教學的關鍵元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史料不僅能夠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所蘊藏的價值。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初中歷史教學經驗,粗略談一下自己對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幾點看法。    

一、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引入史料,激發興趣

學習要有興趣的吸引才能保持長久動力,學習歷史也一樣,學生只有對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從內心真正喜歡上歷史,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事實證明,每個學生都擁有一顆好奇心,他們更喜歡接觸和探索新鮮有趣的事物。此時,教師便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性,將史料引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諸多有趣的歷史事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很多史料比較直觀、生動,若將其適當引入課堂會讓課堂氛圍更活躍,互動更頻繁。

(二)引入史料,培養歷史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為考試作準備,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與探究習慣,教會學生從史料中搜集信息,分析、歸納、獲取有效的歷史知識。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這部分內容涉及中國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幾個事件,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新文化運動,教師可以就此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了解。教師對史料的深入分析,可以讓學生更為清晰地理解歷史人物,以及事件的本質與內涵,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思維。

(三)引入史料,增強歷史的真實性

歷史是已消失不見、不可重現的內容,這也是歷史學科的主要特性。在歷史教學中,很多內容已成為過去,學生無法直接觀察事件發生的一切細節,更無法驗證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史料對已經過去的歷史事件進行還原與例證,以此提升歷史的真實性。同時,史料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快速走近歷史,深刻認識歷史,感悟歷史,更深入地學習歷史,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不斷提升。

(四)引入史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念的重要時期,歷史課程中所蘊含的德育內容能夠更好地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初中歷史中的德育內容歷來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借助史料為學生剖析、解讀。如講授《戊戌變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變法失敗后人物的表現,并對其進行逐一評價,讓學生相互討論其中值得學習的優良品質。通過史料,學生對歷史人物、戊戌變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他們的歷史學科素養提升了,正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也形成了,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也凸顯了。   

二、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科學、合理地利用史料對初中歷史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歷史資源,多層次、多角度將其與歷史教學進行融合,以此提高歷史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愛上歷史。

(一)仔細研究教材,挖掘課本中的史料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內容,仔細研究相關的史料,挖掘其內在價值,幫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教材中的史料內容非常多,且形式多樣,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將史料有效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材每一單元的重難點內容都配備了史料,并針對史料提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師應結合實踐將其充分利用起來。此外,教材中未提出問題的史料也有著重要的價值,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認真思考。

例如,《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出現的“相關史事”,講述了此時期幾個國家的兵力,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戰國時期兵力的了解。首先,教材提供的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不難發現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大國吞并小國,也就是強國兼并弱國;各諸侯國相互攻占,為了爭權奪利而斗爭,民不聊生;北方不斷遭受匈奴的侵擾,致使燕、趙、秦三國不得不修筑長城以抵御強敵。通過《史記》,學生了解了長平之戰的歷史故事,明白這次兼并戰的特點主要是規模宏大、參與兵力較多、交戰區域較廣、戰爭持續時間長、傷亡人數非常多。其次,商鞅變法是此課的難點,教師要從經濟、政治、軍事三個方面為學生講解變法的原因,讓學生明白此次變法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通過閱讀材料《戰國策·秦策一》,學生了解到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壓力和困難,但他不畏強權,堅持與舊勢力進行抗爭。通過教材提供的這些史料,學生了解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同時這些史料也是對連年戰亂的解釋與說明,也揭示了戰國時期的重要特征,那就是連年戰亂。此外,在分析與講解史料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論從史出”的觀念,還要精心設計問題,如當時百姓的想法是什么?他們渴望怎樣的生活?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真正意義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了解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及商鞅變法的整個過程,進而理解變法為秦國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在不斷的思考中,學生就會“走近”歷史,對歷史的殘酷和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深度的。

(二)聯系教材,適當補充史料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每一章都有一些歷史資料,這部分內容的主要功能就是輔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但是由于這些資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太多聯系,學生理解起來相當困難。為了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緊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與學習歷史知識。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中關于安史之亂,教材中介紹了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高官掌控大權,但他們不注重人才且排斥賢人造成了政治上的腐敗,中央和地方力量出現嚴重失衡現象,致使外重內輕。同時,各節度使的勢力不斷膨脹,朝廷重臣安祿山管理著三個邊地,雖受唐政府管轄,但已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于是形成了獨立于中央政權的封建割據勢力。通過學習教材中的史料,學生了解了叛亂發生的原因是節度使為了奪取中央政權所導致的,這對于貧苦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場大災難,但學生從安史之亂的性質中發現這場戰亂也是唐朝從繁盛走向衰敗的重要轉折點。此時,教師便可以選擇有效的史料對教材進行補充,如可以將一些著名文人的身世及其撰寫的詩詞等引入課堂教學,這會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具體、生動,學生學習、記憶知識更加容易。在這個歷史時期,學生熟悉的文人大概就是杜甫了,他們通過史料內容發現,杜甫的很多詩作都寫于安史之亂,如杜甫授官后回奉先縣探親時爆發了安史之亂,揮筆寫下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最諷刺的便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此時,教師可以結合詩詞幫助學生了解安史之亂帶給百姓的災難,以及詩人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悲憤,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但要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是客觀的,詩人是在這些客觀事件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觀點。

綜上所述,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選擇貼近教學內容、符合學情的史料。具體來講,教師在選擇與引入史料時應緊扣教材,要選擇與學生認知及情感相符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將所學進行有效聯系,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更為具象、直觀,并在此基礎上更為全面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掌握史料閱讀方法,助力學生理解

初中歷史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還是有些難度的,此階段的學生還沒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些史料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古代歷史方面的內容多由古文所寫,理解起來難度更大。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閱讀和理解,如果只是簡單閱讀沒有理解其真正意義,就不能了解其內在價值,便無法理解史料,特別是有些史料中未提示相關問題時,教師便要通過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拓寬學生史料學習途徑,強化學生對史料的分析、理解與學習。

例如,在講授《明朝的統治》一課時,筆者為學生補充了朱元璋的生平經歷,講述了他出身貧寒卻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成為領導者、最終建立大明王朝、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故事。還為學生補充了“胡惟庸事件”相關史料,并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思考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原因。教材中給出的原因是朱元璋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特此廢除丞相制度,強化皇權,并進一步對官制進行了改革,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統一歸整兵部,設立錦衣衛,自己掌握軍事大權。同時,朱元璋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制度還提出“八股取士”,但“八股取士”的提出卻禁錮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對當時的教育、文化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史料中還給出朱元璋手下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學生對此并不理解,或對這一策略究竟有什么歷史意義無法真正理解。此時,筆者及時加以引導,讓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過程是連續的,朱元璋能建立明朝是以反抗元朝統治階級的壓迫為基礎的,所以就要采取策略儲備力量。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朱元璋雖出身貧寒,但足智多謀,他的身世對統治明朝具有一定的影響。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史料雖然簡短,但對于自己了解明朝的統治政權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能夠加深自己對明朝歷史的認識。

歷史學科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理解能力。作為歷史教師要充分依托史料,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愿意閱讀的好習慣,使學生在閱讀或探索過程中深化史料理解能力,全面提升自身歷史學科素養。

(四)生動呈現史料,培養分析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不僅能夠為學生生動、直觀地呈現史料內容,還能夠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感知情境,使課堂更加完善、充實和多元。近年來,隨著諸多的歷史題材影音作品的出現,學生獲取歷史資料的途徑更加廣闊了。一些文獻紀錄片對于歷史的再現、人物的刻畫、事件的敘述等更為直觀、生動,是教師可以應用于課堂的最佳資源。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史料,如兵馬俑、敦煌壁畫等,這樣既可以展示歷史的真實性,又能增加歷史課程的趣味性。

例如,在《鴉片戰爭》這一章節的教學中,筆者先從背景分析入手,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再運用比較法從不同角度概括歸納兩次鴉片戰爭的關系,重點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和歷史資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本章節的教學重點是探索與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了電影《鴉片戰爭》的片段,并提出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這場戰爭難道真的是為了鴉片而發動的嗎?為什么會有“虎門銷煙”?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通過筆者的分析,對虎門銷煙的原因及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充分認識了戰爭發生的必然性。此時,筆者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比較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以此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提高學生依據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筆者讓學生思考《南京條約》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影響,后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深重危害,客觀上又起到了什么作用,這次戰爭的進程如何,結果怎么樣等問題。在講這些內容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當時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狀況,以加深學生對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性質的理解。筆者還為學生補充了英法發動戰爭的借口等教材中沒有敘述的內容,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資料了解戰爭的起止時間。對于戰爭過程,學生可以結合教材地圖,也可觀看視頻,如電影《火燒圓明園》。教材將戰爭結果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放在小字部分,筆者讓學生認真閱讀,將其與《南京條約》進行對比,鞏固所學。

史料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借助史料,帶領學生走近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總之,史料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史料,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人物之間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張川鎮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