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視域下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作者:■文/劉 濤 李巧麗
發布時間:2023-12-05 16:22:1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2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指出“普通高中要適應高中階段學生成長特點,豐富學校課程,發展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而有特色的發展。”寶雞市石油中學以此為指導思想,以“奠基學生未來,成就教師幸福”為辦學理念,以課程實施踐行育人內涵,以課程思政豐富育人路徑,以三個課堂為主陣地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以豐富多樣的校內外活動為載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最終形成學校課程建設的“12345”框架——“1”是一個核心(落實立德樹人)、“2”是兩條主線(教師成長、學生發展)、“3”是三個課堂(課堂、課后、課外)、“4”是四類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特色課程)、“5”是五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
一、課程建設的思考
按照“三個課堂”的要求,學校在“第一課堂”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在“第二課堂”開展校本課程,組織社團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彰顯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在“第三課堂”打造精品社會實踐活動,既結合了學生在“第一課堂”掌握的知識,又融合了學生在“第二課堂”形成的興趣愛好,通過課堂、課后、課外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教育新樣態。
二、課程建設的實踐
(一)深耕“第一課堂”,落實學科素養
1.國家課程校本化
學校在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合—精—練—測”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在“自(自主學習)”和“合(合作探究)”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精(精講)、練(精練)、測(精測)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并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三新”課改以來,學校不斷優化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量表,建立了新授課、復習課、探究課、賽教課、常態課、實驗課等不同課型的評價維度,并積極推行思政課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引領教師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育人價值。學校每學期按月召開主題式學科育人培訓交流會,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等方式,強化教師的學科育人意識。
2.德育主題系列化
學校除了每周三在班級進行德育主題班會外,還結合“三新”課改要求,制定了《寶雞市石油中學高中生涯規劃實施方案》,按年級系統設計、分步驟實施,如在高一開展生涯喚醒與自我探索講座、在高二組織生涯探索與能力提升講座、在高三組織生涯抉擇與沖刺突破講座。這些特色鮮明的生涯規劃系列講座、主題班會和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生涯規劃給予了很多指導。
(二)豐富“第二課堂”,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1.校本課程特色化
學校將校本課程按照思政育人的層級要求分成了四大課程群:明德課程群、尚善課程群、博學課程群、篤行課程群,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進行了開發和拓展。目前,學校共開設校本課程27個門類,其中訓練隊4個,探究創新實驗活動4個,編寫完成校本教材25冊,實現了學科全覆蓋。創客、機器人、心理健康、應急救護等特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能力、學習生活能力等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籃球、足球、田徑、漢聽訓練隊,以及日語課程既使學生實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又為學生通過體育特長、小語種等方式參加高考開辟了新路徑。
2.特色課程精品化
課例一:化學教研組的《自制酸堿指示劑和“水寶寶”活動》側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課例二:數學教研組利用圖形計算器制作的《旋轉的五角星》具有很多科技性和時代性的元素,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思維的碰撞。
課例三:英語教研組的《英語閱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寫》,將英語與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課例四:思政教研組成功舉辦了主題為“學深悟透二十大,砥礪奮進新征程”特色校本教學交流會,充分體現了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功能,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堅定了學生愛黨愛國的信念。
目前,學校特色校本課程覆蓋面已達100%。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了實物測量、實驗觀察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用科學的眼光審視自然與人文的魅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社團活動課程化
學校設有紅十字會、心理健康社、科技社、權益委員會、攝影社、籃球社、朗誦社、器樂社、合唱隊、國學社(漢聽社)、生活社、足球社、籃球社等多個特色社團,每周四定期進行異彩紛呈的社團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示例一:珍愛生命,守護健康。學校紅十字救護站于2021年成立,是寶雞市首個學校紅十字救護員培訓站,定期開展的急救、衛生等知識講座、培訓,使師生學會了自護急救技能,樹立了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學校開設了心肺復蘇課程,參與培訓的師生通過理論和實踐操作,心肺復蘇完成率達100%,60余名師生取得了心肺復蘇證書。此外,學校作為寶雞市第一家面向社會進行救護培訓的校園紅十字救護員培訓基地,以及全國紅十字示范學校,還會定期向社會開放心肺復蘇急救和急救培訓課程。
示例二:心語潤心田,陽光滿校園。一是學校將每周三的班會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相融合,或開展活動,或進行針對性教育;二是注重學科滲透,在人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個個教師關注學生健康,堂堂教學滲透健康育人的良好態勢;三是每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如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認識心理健康》)、高中生的情緒管理(《我的情緒我做主》《認識自己》)、曼陀羅心理繪畫(《當OH卡遇上喬哈里窗》)、心理電影賞析(《2021,幸好有你》)等;四是向社會開放心理健康咨詢服務,讓校外需要心理咨詢的人群共享學校優質教育資源。
此外,學校每年還會開展慶五四暨校園藝術節活動、校園課本劇表演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展現中外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經典、鑒賞經典的能力,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增添新色彩。
(三)拓展“第三課堂”,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1.研究性學習常態化
學校會利用寒暑假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從學習態度、探究精神、克服困難等方面關注學生成長。學校要求學科教師在確定研究性課題時要充分結合時政熱點問題,厚植家國情懷,著眼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研究有實踐價值的問題。如《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調查寶雞市部分商店的服務情況及發展前景》《校園周邊垃圾分類回收情況調查》《調查校園綠化建設問題》《高中學生應有的思維方式》《淺議作業在物理學習中的作用》等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德育滲透都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
2.社會實踐主題化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按年級開展了不同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
主題一:“歷史文化之旅·探尋歷史古跡”。為了讓學生了解依托歷史資源而發展的文化產業,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學校組織學生到勉縣三國古鎮進行研學,觀看《出師表》實景演出,學生齊聲誦讀《出師表》,場面壯觀、令人動容。學生從中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體會到了古代士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責任擔當。
主題二:“科技之旅·走進大學校園”。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學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組織的科技營活動,以此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主題三:“紅色記憶·實業救國”。位于寶雞市金臺區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是在民族企業家榮氏家族創辦的申新紡紗廠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抗戰期間工廠內遷的重要見證,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抗戰工業遺址。學校組織學生到長樂塬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有為青年”研學活動,讓學生從中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之感,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主題四:“大國制造·工業強國”。寶雞石油機械廠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所屬的國內規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強的石油鉆采裝備研發制造企業。學校組織優秀團干部、新團員到企業學習,深入車間了解生產過程,參觀廠史館,學習石油人艱苦創業、銳意創新、奮發圖強、報效祖國、敢為人先的企業精神。
總之,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育人導向,在課程建設中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第一課堂”凸顯以知促行,在“第二課堂”注重以行踐知,在“第三課堂”努力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以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幸福耕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