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題研究與專業成長故事
作者:■文/謝 陽
發布時間:2023-12-05 10:31:3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課題研究就是一簣之土,就是三寸之坎。登高自卑,聚沙成塔,教師只有從小處著手,思考教學的內容價值,反思自己課堂的教學行為,才能于自己的教育教學有毫微收獲。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筆者實現了從課題研究的走近到走進,得以窺探教育研究的殿堂。
在教學中反思,發現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可見,教學反思對于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青年教師,我們要立足自身實踐進行反思,這也是發現問題的有效途徑。
初登講臺,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能夠很快發現知識理解和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如筆者有一個“教學疑問記錄本”,這個記錄本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學生質疑課下注解“農人告余以春及”,“春,春天”是錯誤的,并給出了他認為更為合理的解釋——“春耕”:按照課本注釋直譯出來就是“農人把春天到了的信息告訴我”,難道陶淵明不知道春天到了嗎?那么,“春耕”的解釋就更為合理,即“農人把春耕的消息告訴我”。此時,站在講臺上的我很尷尬。隨即,我把問題再次拋給學生“你們怎么看”。學生討論熱烈,但是誰也不能說服誰,而我也不敢輕易地否定學生,便糊里糊涂地結束了本課。課后,我把這個問題記錄在冊,時不時會思考一陣。后來,我讀到孫紹振老師的“矛盾分析法”,才明白了翻譯成春天是陶淵明“物我兩忘”的一種境界,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竟然都忘了時間流逝,可見辭官歸鄉的陶淵明是多么的愜意和安閑。這樣的思考,讓我對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對象產生了興趣,以此為基點我參與了我們縣級課題“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研究,還得出了文本解讀的對象具體為四個方面:文本要素、文本的矛盾處、文本的空白處,以及文本的精彩處。就這樣,我慢慢走“近”了課題研究。
經此一例,我認為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在教學的細微處加以琢磨和思考,久而久之,就會有所發現。把自己平時的一些思考系統化地進行研究,不僅能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促進專業成長。對課本進行反思,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教學中,我始終將教材的反復研讀、反思作為課題研究的起點,以期發現問題。
在反思中研究,解決問題
反思是為了發現問題,而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課題研究的對象就是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反思發現的問題。大到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小到一道題的解法、一個字的意義。只要存疑的,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在高三畢業班的語文復習備考中,我發現學生不能有效運用積累的知識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欠缺。這種能力怎么培養呢?一方面,我虛心請教了前輩和其他學科同事,以期獲得經驗啟發和了解學生知識儲備樣態的共性。另一方面,我查閱大量資料,以期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對高考真題的研究中,我總結出:文學類閱讀的解答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知識性規律”,一種是“思維性規律”。對于“知識性規律”答題,學生會通過所積累的知識進行解答,如“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這屬于“套路”答題;而“思維性規律”答題,需要學生從題干的限制性概念出發,結合文本逐步解讀,考查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如“普希金的臨終遺言是理解文本的鑰匙,請簡要分析”。但是,這只是一種歸納式的梳理總結,為了讓答題方式變得更清晰,依據全國高考題型,我嘗試進行原創命題,和學生一塊反復試做、討論。最終,面對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解答有了“知識”和“思維”的依據。
2020年我調動到新學校后發現,該校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缺乏語文學習的動力。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語文學習的信心。怎樣提高學生的信心呢?不是給學生講“你們很優秀”等諸多鼓勵性話語,而是要有“客觀證據”去支撐。恰好此時,我加入了省級名師工作室,參與了省規劃課題研究“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作業設計與實踐研究”。一方面,基于新教材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研究,我帶領學生錄制了相關課程,在2022年被認定為陜西省中小學精品課程。另一方面,我認真鉆研小說文本解讀,研制出了小說解讀表格,學生按照表格可以很快理解文本的內容。2020年八省聯考題中的《秋雨》讓學生大呼看不懂,我把試題印發給學生,讓學生依照小說解讀表格進行解讀。從匯總上來的文本解讀表格中,我發現學生的解讀基本到位,對于小說的藝術理解也不錯。網課在線交流時,我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展示交流。經此,學生學習的自信慢慢有了。后來,我嘗試向各類教育報刊推薦學生作文,不到一個學期,有四位學生的練筆作文在雜志上發表。
反思能夠發現問題,研究能夠解決問題,當然課題研究中也可以延伸出新問題。重視課題研究中出現的新問題,并對此進行思考能形成新的課題方向。在課題的研究中,我收獲了研究的快樂,看到了自己研究的“副產品”或發表或獲獎,尤其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成績的不斷提高,更加促使我堅定課題研究的信念。
在研究中提升,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直在“邊教學、邊研究”的路上。研究之路是枯燥的,甚至常常伴著失望,但也是充滿樂趣和收獲的。教師只要端正態度,不懼怕課題研究中的困難,淡化課題研究中的功利,靜下心來,解決一個個看似小到“沒用”的問題,才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
課題研究不僅提升了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自信,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雖然在大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專業學習,但是理論轉化為實踐還需要時間的歷練和反復思考。“實踐練習”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試錯,在不斷的試錯中我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正確的方向。教育教學中的課題研究,就是針對教學實踐中真實的問題進行研究,解決教學困惑,以提升專業能力。面對充滿活力和求知欲的學生,以前的我誠惶誠恐,尤其是第一次面對畢業班,我壓力巨大。但我并沒有退縮,而是把壓力變成動力,認真研究了近五年全國各地高考真題,并按照題型進行匯總,進而形成表格。在復習中,當我準確說出某個題型是哪一年考的,這個考點五年內考了多少次時,學生的驚訝讓我更加自信了,而我的努力也讓學生完全信任了我。在帶領學生備考中,我不斷思考學生應該擁有怎樣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基于此,我結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申請了2020年省規劃課題“基于語文關鍵能力的主題群文閱讀路徑研究”。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最終結題。在課題研究中,我喜歡上了研究命題,當我把有關原創題發到某編輯部后,意外地收到了邀請,成為了他們的特約編輯。正因為不斷地進行命題研究,現在,我可以較好地把握試題與課本之間的知識銜接,有效指導學生的試題練習、討論、梳理、總結,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日漸提高。
常年的一線教學,讓我認識到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解決教育教學中具體的、細微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是用自己的研究給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教育資源”。教師成長了,學生也會成長。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有很多,但是“常思常問”形成的課題研究,是最有效的途徑。
作者單位 西安市西大附中浐灞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