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難點與對策
作者:■文/劉亞梅
發布時間:2023-12-05 10:23:1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課題研究包括問題提出、文獻綜述、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與分析、研究報告撰寫等環節,是否會做課題研究已成為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這三類研究雖在設計上有所區別,但因易于操作已成為小學教師常常應用的課題研究方式。
一、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難點
(一)問題的提出
1.聚焦性不夠
一是課題研究來自學校領導的安排,所選擇的研究問題并不是教師發自內心關注的問題,因此課題研究分散,教師帶著怨氣被迫做課題。二是教師期待一次解決多個問題。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很復雜,困擾小學教師的問題也是多樣化的,很多教師在一個研究中想要提出4~5個大問題,這個容量過大,在一個課題研究中很難得到解決。
2.學術性不足
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學術性不足,主要體現在不能將日常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學術概念聯系起來,提出的問題是普遍問題,不是學術問題。如果不能對問題概念化,就會讓研究缺乏焦點,后期的文獻綜述就會失去方向。比如,將課堂發言不積極概念化為缺乏學習動機,那么教師就會有意識地去探討學習動機與課堂發言的關系;如果將課堂發言不積極概念化為課堂提問語言不適切,那么課題研究則會側重于從語言的角度去探討學生課堂發言不積極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的難點
1.文獻查找不全面、不權威
缺乏閱讀權威期刊的習慣,教師不熟悉所研究領域中的權威作者,不熟悉所研究領域中的核心知識,不理解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的選擇依據。不僅如此,大部分一線小學教師幾乎不懂外文文獻。
2.缺乏文獻閱讀與轉述能力
在文獻閱讀方面,小學教師面臨概念晦澀、難以理解、閱讀速度慢、時間匱乏等具體問題。在文獻知識的轉述方面,小學教師缺乏轉述能力,因此復制、粘貼的現象在文獻綜述中比較常見。
(三)研究設計的難點
1.研究焦點缺失
由于缺乏文獻批判能力,因此文獻綜述后,很多小學教師無法找到真正的研究焦點。換言之,課題研究要接近小學教師的現實難點和知識邊界交叉所形成的艱難之處。但由于缺乏文獻批判能力,小學教師既不能從文獻中吸收有用的概念框架為己所用,也無法對文獻融會貫通后實現組織自我概念框架的能力。
2.缺乏認識研究問題的理論基礎
課題研究的核心特征是具有認識論基礎知識。分析問題不是基于經驗剖析問題,而是借助理論框架展開問題。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這幾乎是研究中最為艱難的部分。一方面,是一線教師缺乏理論閱讀;另一方面,是一線教師缺少理論學習的方法。
3.缺乏建構概念框架的能力
概念框架是指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與理論框架進行整合,用概念地圖的方式表達研究中所出現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即運用可視化的方法厘清概念之間的關系,探查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但是,由于小學教師對概念的深入探究不夠,因此建構概念框架的能力無從談起。
4.資料搜集和分析方法選擇不當
在資料搜集方法的選擇上,小學教師采用的是羅列式,他們對研究方法的選擇缺乏內在理解。研究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找什么類型的資料,找到的內容要能對應所研究的問題。因此,研究方法確定了研究問題和理論基礎內容資料的類型,而資料類型確定了資料搜集的方法,進一步也就確定了資料分析的方法。
(四)研究實施的難點
1.缺乏及時搜集和分析資料的意識
在課題研究中,很多教師都是在臨近課題結束時才開始搜集和分析資料。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資料來源于課堂,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資料搜集的意識,經常會將教學和研究分離開來。因為這種不良習慣的存在,很多研究資料也就隨之消失了。由于資料搜集不及時,就更談不上資料分析了。
2.研究過程中缺乏支持
借助相關培訓,小學教師研究的問題得到部分解決,但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難是個性化的。因此,需要專家型教師進行專門指導。學校要在這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針對小學教師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尋求更高階層的專家予以專項指導。
(五)研究報告撰寫的難點
1.未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寫作是優秀教師的共同特質,但由于小學教師的工作事務繁雜,因此他們沒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寫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在文章邏輯框架、選詞、證據性、理據性方面有所提升。很多教師常常因為寫得太差,所以不愿意動筆。實際上,這是誤解了寫作的因果關系。正因為寫得不好,所以才要勤加練習,唯有勤加練習,才能提升自己的文筆。
2.寫作缺乏內在邏輯性
邏輯性是研究論文寫作的基本特征。邏輯性一方面體現為研究問題、理論基礎、方法選擇、研究結果、研究討論和研究結論的一脈相承性,另一方面體現為同級標題之間、主標題與子標題之間、子標題與正文之間要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例如,某教師的課題標題是“中國歷史制度的發展歷程”,正文卻寫的是“歷史知識的基本概念”,顯然文章缺乏“發展歷程中階段性特征的概述”。
二、小學教師課題研究難點的突破策略
(一)研究問題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師要聚焦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找到研究的焦點。針對學術性不足的問題,筆者建議要反復進行自我追問:在我教育教學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跟什么相關,應該用一個什么概念進行表述。這種提問,可以幫助小學教師將教育教學現象的難點與學術概念連接起來。另外,小學教師要加強對學術期刊的深入閱讀。實際上,我們課題研究中的寫作能力不足、邏輯性不強等諸多問題都與學術閱讀關系密切。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學科領域,比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開展長期閱讀,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二)文獻綜述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師要厘清所研究領域的核心知識,這是為知識的類型化、概念化和理論化奠定基礎,文獻觀點列表是開展觀點分析、合并、聚類、推理等工作的基礎,也是增強小學教師概念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基礎。針對文獻查找不全面、不權威的問題,筆者建議教師學會使用中國知網等權威性的數據庫,關注CSSCI和核心期刊中面向小學教師的高水平學術文章,長期積累與自己相關的文獻內容,形成長期閱讀和積累的好習慣。針對文章閱讀和轉述能力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從文字、文理、文脈、文魂、文化等視角來分析學術論文,進而撰寫出自己所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
(三)研究設計難點的突破策略
一是明晰研究問題、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對研究問題本質的理解決定了理論基礎的選擇,進一步也就決定了資料搜集的類型和分析方法。如果將教學的本質理解為信息加工的過程,則需要探索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信息儲存、信息提取、信息表征等方面的資料,由于這些資料在學習者大腦內部發生,因此可能會采用訪談、回憶、認真思考等方法來搜集資料。如果將教學理解為對話,則需要借助于弗蘭德斯分析法來搜集關于教師語言、學生語言和沉默等方面的資料。二是提升運用思維導圖的能力。思維導圖不僅和研究設計中的概念框架相關,而且跟文獻閱讀也密切相關。借助概念地圖,小學教師能梳理文章的內在結構,厘清自我思考的邏輯性,甚至還可以分析出文章整體是否具有一致性。
(四)研究實施難點的突破策略
針對缺乏資料搜集和分析意識,小學教師首先要明確回答研究問題的資料類型,可以在哪里獲取這些資料,甚至還可以邀請學生加入自己的研究。其次,要養成及時搜集、及時分析資料的習慣。實際上,及時搜集和處理資料有助于教師對資料有清晰的認識和記憶,同時也可以根據資料調整研究方向,避免研究方向錯誤,導致大量時間的浪費。針對研究過程中缺乏支持的問題,教師可以讓有經驗的研究者和新手研究者之間建立師徒關系,師徒關系中的師傅可以是來自高校的教育研究者,也可以是來自小學的教研員等。
(五)研究報告撰寫難點的突破策略
不要懼怕寫作,因為不嘗試寫作是無法提升寫作能力的,只有不斷寫作與輸出,教師的寫作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寫寫自己想的,想想自己寫的,這是提升寫作能力的基本道理。針對文章缺乏內在邏輯的問題,除了加強閱讀,分析經典文章之外,教師還要運用概念地圖思考同級標題之間、主標題與子標題之間、子標題與正文之間、文章段落之間、句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是否存在不一致、不在一個邏輯層面、過度推理等方面的問題。
教育教學是教師的中心工作,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的有效路徑之一。小學教師要處理好教育教學與課題研究之間的關系,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課題研究,同時還要鼓勵青年教師參與研究,通過解決教師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逐步拓展他們的實踐智慧、個人知識和地方性知識,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課題研究在促進教育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