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們為鄉村教育帶來多彩“數智課后”
作者:任娜 蒙少華
發布時間:2023-12-06 11:40:15 來源:西安新聞網
“走出農村不是擺脫農村。我看到了光,就要去點亮更多孩子的夢。”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研究生、“數智課后”學生科技成果轉換團隊項目負責人黨奇偉如是說。
“數智課后”團隊“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欠發達地區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剛剛斬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同時,項目理念已經應用于陜西蒲城縣縣域16所學校,基于理念撰寫的提案也參加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大賽,獲得“最佳提案作品”獎。
數字化手段 賦能鄉村學校課后延時服務
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
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起,西電研究生支教團先后赴漢中市漢王鎮、渭南市蒲城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接力,他們充分發揮學校電子信息學科優勢,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科創小屋”為陣地,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地教育實況的教學方法,也慢慢形成了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西電方案”。
2021年年底,黨奇偉經過學校統一選拔,加入西電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前往陜西渭南蒲城縣孫鎮初級中學支教,承接起支教團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積極參與鄉村學校育人工作。
支教過程中,他們結合自身成長經歷,通過勵志演講、課堂思政等方式引導學生勤學上進;創新課堂思政,用黨史故事作為課堂知識的論證材料,引領學生愛黨愛國;注重趣味教學,通過編創趣味案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跟學生們的接觸日益密切,黨奇偉發現,相比城市地區,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設施相對不夠先進,鄉村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中無法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如何改善這一現狀?”黨奇偉與和他有著同樣想法的大學生們一起展開探討:“以數字技術改善欠發達地區的課后延時服務,是否可行?又該如何開展?”
從明確“數智課后”的大致思路,到確定項目執行的重難點問題,以及落實每一個調研細節,這群斗志昂揚、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開始圍繞著一個又一個問題開始交流與探討,并在尋求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老師的專業指導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調研思路、調研方法,“數智課后”學生科技成果轉換團隊也初見雛形。
“經過扎實的前期調研,依托西電在電子信息領域學科特色,我們提出了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欠發達地區課后延時服務。如聚焦‘開什么課程’,可以分類構建數字課程資源庫;‘怎么開課’層面,通過虛擬課堂和共享課堂提升課堂趣味性;‘誰來開課’方面,雙師課堂可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嘗試。”團隊成員高若萌介紹,團隊提出了政、校、家、社四方協同的“數智賦能”方案,其中,政府可以聯動科研單位加強學校數字化設備配備,將中西部地區教師課后服務納入學校工作考核中;學校建立多元化的在線學習模式,加強數字化設備日常培訓;社會團體提供學習共享平臺,高校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為中小學提供人力資源;家委會與學校和教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學習進展,對服務質量進行實時監督反饋。
見證并推動鄉村學子在課后延時服務中拓展興趣
目前,“數智課后”學生科技成果轉換團隊項目方案已經成功應用在蒲城縣16所中學,蒲城縣課后延時服務課程種類平均增加4種,數字設備利用率從36.4%上漲到76.2%,共享教師開課次數從1次/周上升為11次/周,社會團體引入頻次從2次/年上升到26次/年,蒲城縣縣域各家校師生滿意程度從43%提高到70%,滿意度提高27%。
蒲城縣教育局向“數智課后”團隊發送反饋鑒定信,信中說,“你們提供的方案建議和落地措施,為基礎教育帶來提升和進步”。
“作為團隊的一員,能夠見證并且推動著鄉村學生們在課后延時服務中拓展興趣,真的替他們開心。”外國語學院本科生、團隊成員王璐瑤說道。“項目受到認可,這表明我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我們團隊更感受到使命在肩、任重道遠。”黨奇偉說。
據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始終把鄉村振興工作作為學校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全部22個學院黨委對接鄉村中小學校,形成以黨建引領、結對共建的教育幫扶模式,不斷激發鄉村學生科技夢想。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無數西電學子將繼續傳承西電的紅色基因,進一步聚焦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教育,為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獻計獻策、貢獻西電青年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