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四日,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老師向學生講授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甘甜 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青年學子,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參加社會實踐等方式,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貢獻。”11月22日,在西安工業大學吳運鐸雕塑旁,該校文學院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1班以“發現文化精髓 傳承文化遺產 彰顯文化魅力”為主題舉辦班會,10余名學生分享了感悟和體會。

近年來,西安工業大學堅持文化育人,持續推進“大思政”體系建設,推動“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融合,開展了一系列底蘊深厚、形式豐富的傳統文化展示體驗活動,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課程育人

“在課堂上,我通過學習中國畫、書法、剪紙等傳統文化藝術,對傳統文化的審美和藝術特色有了進一步了解,今后,要把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藝術作品設計創作中。”這個學期,該校藝術與傳媒學院2022級本科生唐稼炫選修了學院的中國傳統藝術傳承與創新設計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他有了許多收獲。

初苗是這門課的授課老師。她告訴記者,這門課主要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民間風俗習慣等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特點,了解民間吉祥符號的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

不僅如此,藝術與傳媒學院還推出傳統圖案與紋樣、傳統文化視覺轉化、傳統文化保護再生等課程,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古典舞蹈、民族器樂、書法繪畫、國學典籍……西安工業大學還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興趣愛好,統籌校內資源,不斷強化課堂主渠道作用,開設了傳統文化課程。課程一經推出便受到歡迎,成了學子們“競逐”的熱門課。

觸摸傳統文化脈搏

在做實“第一課堂”的同時,西安工業大學還堅持將知識從課內引向課外,以展覽展示、社會實踐、文化活動等為著力點,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賡續中華文脈,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

7月12日至15日,該校大學生實踐隊來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對土族制酒工藝、民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

左手拿布,右手拿針;盤線掛身,縫線穿針;上針盤繞,下針縫紉……學子們現場向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刺繡類)代表性傳承人胡蘭索卡學習盤繡技藝,被傳統文化的魅力折服。

“學校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每年暑期,都會組織多支實踐隊奔赴各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觸摸傳統文化脈搏。”西安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劉建兵說。

不僅是實踐活動,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活動也受到許多學生熱捧。

今年中秋節前夕,該校1000余名學生相聚學生社區服務中心及中心廣場附近,參加迎中秋游園活動,共同體驗“穿梭時空”的文化之旅。

猜燈謎、投壺射箭、漢服巡游、多彩集市……一系列特色活動亮點紛呈,讓大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濃濃的節日氣氛。

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西安工業大學將傳統文化同現代科技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更新潮、更時尚。

該校工程訓練中心將工業機器人技術與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晶餅的制作技藝進行創新融合,讓學生體驗傳統工藝與工程技術的融合之美。

11月5日,來自機電工程學院的學生在工程訓練中心學習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開放課,機電工程學院老師王佳詳細講授水晶餅傳統制作技藝,并將工業機器人定位與抓取技術、路徑規劃技術、碼垛與搬運技術等巧妙地應用于水晶餅制作、包裝中。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還利用工業機器人,完成了水晶餅外包裝圖文的設計與繪制。這種學習實踐體驗十分新奇有趣。”機電工程學院學生劉金棟說。

工程訓練中心主任程文冬表示,學校將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工程創客教育、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

“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大學校園文化才能蓬勃發展。下一步,我們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創新方式方法,推出更多富有意義的課程和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西安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梁云鶴表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