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為橋,用愛靠近
作者:李小娟
發布時間:2023-11-30 10:07:5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認識小軒,是在2022年9月。新組合的班級,新的學生,新的老師,我們的相遇從一個“新”字開始。
開學第一課,教室里她一頭微卷的長發吸引了我的視線。我原以為她會是一個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的姑娘,所以,我的第一次課堂提問就給了她。那是一個關于語文學習的問題,誰知她扭扭捏捏不愿起立回答。在同學們的“三請四催”中,她磨磨嘰嘰地站起來,頭都不敢抬,哼哼唧唧說不清楚一句話。我有些失望,感覺自己教書幾十年了,怎么看人的眼光越來越不準了。同時,心里也有了想和她課下交流的念頭。但是,剛開學的工作千頭萬緒,我一直是心有念而行未動。
第二個月,各項工作理順后,班主任告訴我班上有特殊學生需要科任教師簽訂幫扶協議書。很有緣分,她作為一名留守兒童和我組成了一對幫扶組合。于是,終于有時間和她聊聊了。
我們的第一次談話是在操場邊的空地上。那天,秋陽燦爛,我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終于弄清楚了她的具體情況。她的父母在她六歲時離異,父親不愿要她,母親只好帶著她遠走河北,父親帶著哥哥留在鳳縣。誰知,在她六年級時,母親再婚生育,她又被母親送回鳳縣的父親身邊。這個時候,她的父親與她已有陌生感,而且在她回鳳縣不久后,父親就外出打工。緊接著,疫情開始,她與遠在外地的父親也就只剩下一根電話線的聯系。近三年的時間里,父女見面不足三次。她早早地成了一名住校生,周末便和爺爺奶奶相伴。說話過程中,小姑娘眼中總有淚滴滑落,我也是心酸不已。終于知道她為何在人前如此膽小了,這是一個有些悲涼的故事。語言的安慰力量很微弱,我抱了抱她,告訴她在學校不論有什么事都可以來找我。從那以后,我們的接觸逐漸多了起來。
一個曾經被兩次放棄,既是留守又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她的成長路上最缺的就是關愛。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女老師,我有著方便和她靠近的天然優勢。語文學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于是,我開始利用學科特點,用“語”為橋,和她一點一點接近。
我會在課堂上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她開口說話,也會在作業本上的“心語天地”“小組日記”中用文字鼓勵她,更是經常會在課余時間和她談天說地。一開始,面對我的靠近,她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最初,在我提問時,她還是膽小不敢開口,但我從未想過放棄。我親切地鼓勵引導她,只要她說出第一句話,后面我就會一點一點地將她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引導出來。漸漸地,她會在課堂上睜大眼睛盯著我的板書,側耳傾聽我的講課,我終于用語文學科的“說”和“聽”打開了和她交流的通道。
緊接著,我開始發揮語文學科“寫”的作用,我會在她的作業本上,用文字詢問她的生活和學習,也會在寫作時,面對面地教她該怎樣去表達。面對我的文字交流,起初她一點兒也不回應。但在我堅持了兩三周后,她開始給了我簡單的回復。過了一個多月,她開始在作業本上主動“問”我一些女孩的小問題。無論是什么問題,我都會認真回答。漸漸地,她也會在心情有起伏時,用寫的方式來表達。這樣,在我一次又一次地以“語”為橋的靠近中,她開始向我敞開心扉。
2023年4月一個星期一的晚上。在講習題時,我發現她情緒不佳,愁容滿面,手也一動不動。在講題過程中,我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可是效果不佳。后來,在讓全班同學糾錯時,我將她叫到樓道準備詢問。
還沒等我問她,她就張嘴帶著哭腔告訴我,她不想上學了。我問她原因,她說反正父母不愛她,她也感覺自己很笨,想著肯定考不上高中,還不如現在就退學去打工。我很心疼這個姑娘,在和她一次次的接觸中,我能感覺到她對父母的期待,也能偶爾感覺到她對未來的迷茫。我曾經也想和她父母好好聊一聊,可惜那兩個人都不愿意理會我。我也和她爺爺聊過幾次,可老人也只是滿心的無奈和哀嘆。
這種情況下,我就只能盡自己的一點兒微薄之力,和她談話時一遍遍滲透“人生當自強”的觀點。為此,我還以自己為例,用自己的成長經歷一次次激勵她。談話過程中,她很容易被我打動。可是,一到學習中,她還是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周內有我跟著還能好點,可一到周末,家里監管不到位,她就和大多數孩子一樣疏于自律。畢竟是孩子,這樣的波動也很正常,我能理解,但不接受。
我沒有再和她談什么大道理,轉身進教室取了一支粉筆。然后,讓她拿在手里,告訴她不要動手,就在心里一直想:斷、斷、斷,趕緊斷。然后,記一下時間,看看這根粉筆需要她想多久才會斷掉。她很驚訝地看著我。5分鐘后,我又讓她動手,看看需要多長時間可以掰斷粉筆。
她終于懂得,做任何事,都是需要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光靠想。后來,我又用學過的課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讓她加深印象。最后,她擦干眼淚走進教室動手改錯。
后來,我給她推薦了《平凡的世界》《活著》兩本書,并且和她一起閱讀,一起寫讀后感。在讀完《平凡的世界》后,她鄭重地對我說:“老師,你放心,我再也不會有輕易放棄的想法。孫少平在那樣艱難的處境中,都能憑借對生活的執著用希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我也可以的!”聽著她如此鏗鏘有力的表達,我為她揪著的心終于有了著落。她也在我的影響下,一天比一天喜歡閱讀。如今,“讀”已成為她最喜歡的放松方式。
從與小軒結對幫扶的一年來,我深刻體會到,學科教育和德育是密切相關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理念方面,提出語文課程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育人功能”。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在與學生的幫扶中,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借助語文的學科優勢,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功能,以“語”為橋,用愛靠近每一個需要溫暖的心靈。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讓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得到溫暖,對生活充滿希望。
(文中學生名為化名)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鳳縣雙石鋪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