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同時指出“要為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可見,新課標除了明確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外,還強調了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

  一、初中德育實施的現(xiàn)狀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承載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然而我國中學教育目前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

1.家庭教育的影響

部分學生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經(jīng)不起挫折和打擊,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處理問題偏激,甚至有時容易走向極端。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及良好的家風是家庭氛圍和諧的關鍵。

2.網(wǎng)絡的影響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時也在不斷沖擊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絡聊天以及各種不良信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學校德育實施提出了全新的課題。

  二、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融合路徑

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在語文教材中挖掘愛國主義、遵紀守法、良好的勞動觀念和習慣、文明禮儀、誠信等德育元素,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挖掘文本潛在的教育因素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寓情于文,字里行間往往融入了濃郁的思想情感。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應結合文本加以點撥、講解,同時要融入人文教育,引導學生去領悟其中真摯、高尚的情感,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散步》中傳達出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學會感受濃濃的親情。《陳太丘與友期行》強調了品德的重要,告訴人們任何時候都要誠實守信。《西游記》講述了一個成長的故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要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德育的因素無處不在,語文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朝氣蓬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點,把思想教育滲透其中,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意愿。

2.捕捉美好形象感染學生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樹立了許多民族的脊梁、時代的英雄、學習的榜樣,有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不惜犧牲生命的聞一多,有為黨和人民沖鋒陷陣的紅軍戰(zhàn)士,有為祖國科技發(fā)展乃至人類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鄧稼先、楊利偉等,他們敢為人先的精神,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說服力,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坐標,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師要捕捉這些人物的精神之美,引導學生向領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勞動者學習。

3.營造美的氛圍熏陶情操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一切教學手段,營造美的氛圍,用美來熏陶學生,使德育融入他們的心靈。在講授《我愛這土地》時,教師可以播放低沉悲壯的音樂或名家朗誦的視頻,通過這些藝術形式,創(chuàng)設感人的情境,喚起學生濃濃的愛國之情。《社戲》的描寫細膩感人,筆法曲折,文氣搖曳,能讓學生領略到江南水鄉(xiāng)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融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能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樂觀向上的豁達情懷。《魚我所欲也》中世代頌揚的仁義美,《桃花源記》中對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艱難的壯志美,都會在學生的讀悟中融入他們的血液,匯入他們的心田。學生對美有了深刻的體驗,才會產(chǎn)生對美的熱愛,才可能有美的創(chuàng)造。

語文教學要與德育融合貫通,育德于文,著力尋找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的最佳融合點,盡力做到德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水乳交融。作為語文老師,應探索語文課程與德育的融合路徑,“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跨界融合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咸新區(qū)灃東新城高新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